伊朗核协议要点共识在瑞士洛桑的达成,使得各方在3个月后达成一个最终协议不大可能成为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战略风向标意义的重大事件,需要给予其足够关注和分析。
根据有关要点,伊朗获得了继续进行核研发的权利,但最多只能保留用于铀浓缩的总共1.9万个离心机中的6000个(这远远高于奥巴马政府最初设想的数百台目标)。今后十年内,伊朗必须把现有的铀浓缩能力减少三分之二以上,对95%以上的已有浓缩铀进行稀释或者送往国外。今后15年,伊朗可以在极有限范围内和严密监督下从事浓缩活动,其所有核活动在今后25年内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管。作为交换,美国和西方将逐步放宽对伊朗制裁。
协议要点的达成使历经12年的艰难谈判和尖锐斗争看到了希望,这其间伊朗所受制裁的层层加码将这个中东大国的国计民生推向崩溃边缘。
外交的魅力之所以能在洛桑得到展现,是基于各方能够保持坚守和平底线的默契,以及在各自根本利益的综合考量之间找到了基本汇合点,和平主义和理性主义占据了上风。
即将达成的最终协议有希望成为一个多赢的协议,最大的赢家首先是美国和伊朗。
美国正处在世界权力下滑的曲线中,奥巴马政府无意卷入一场不能控制的武力冲突,更不愿让自己的中东战略陷入难以应付的更大麻烦,避免美伊关系破局成为一时的战略选择。
奥巴马政府接近执政尾声,8年外交政策将被后世如何评价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在世界上做成了什么事而不是没做什么事。过去6年多,奥巴马政府处理国际事务了无成绩,在热点问题上“不做蠢事”的外交哲学却饱受国内非议,被视为“畏惧”、“退缩”、不能有效维护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这个政府急需在下台前做成一两件事,伊核问题和美伊和解是其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这是一场政治豪赌,检验它的将是时间。如果伊核协议在今后一、二十年间被事实证明有效,制止了伊朗的核野心,奥巴马政府的努力将作为“化敌为友”的外交典范青史留名。如果伊朗仍在若干年后借助核活动合法化成为核国家,进而激化了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使美国在中东面临更糟糕的战略处境,奥巴马政府的所作所为将成为“投降主义”恶例遭受伐挞,其上台以来奉行的。
德黑兰民众在协议要点达成后连夜走上街头表达欣喜之情,伊朗的电视台破例直播了奥巴马解释伊核协议要点的讲话。这证明了伊朗国内的人心所向。是否拥有核武器不是伊朗成为地区强国的真正标准,鲁哈尼政府温和、和解的对外政策取向以及终结外部制裁、改善伊朗民生的努力是站在人民一边的,终将被证明也有利于伊朗的统治集团。
另一个赢家是中国和中美关系。中国是伊核问题谈判直接相关六方之一。在过去12年漫长曲折的进程中,中国对伊核谈判的直接参与度不断加深,贡献率也成正比增长。特别是在后半程,中国代表团成员表现出真实的和平诚意与超群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诸多宝贵思路。现今的核协议要点多处闪现中国的智慧火花,以同步放宽制裁换取同步削减核能力的伊核谈判主线正是中方基于牵头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经验而率先倡议的。
伊朗核问题已成为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一块试金石。一个免受核威胁、域内军事安全冲突和地缘战略矛盾处于可控状态的中东地区,一个油路保持基本畅通的红海、霍尔木斯海峡和印度洋,符合中美两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战略利益。中国在伊核谈判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的调和作用,不仅是在帮美国、帮伊朗,也是在帮自己、帮国际社会,是切实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切实体现多边共赢的外交思维。
核协议要点达成后,中美两国外长在第一时间通话,美国国务卿克里对中方在谈判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深表感谢。
在当前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议程表中,和平处理伊核争端的位置高高在上,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紧随其后。在这大问题上中美能够形成合作双赢局面,今后两年的中美关系基本可以搞定。当然,放大一些到整个中东战略的架构里,中美可以也必须协调合作的事情不仅限于伊朗核问题,双方还可以更大胆、直率一些。
当前中东变局中的一大紧迫问题是也门局势,当地燃烧的战火在本质上是沙特牵头的亲美阵营与也门亲伊朗、亲ISIS势力之间的战争,与伊核谈判和协议执行前景有直接关联,更可能对中东形势产生深刻影响。中国需要密切关注,深思自己的角色和作用,而非一举撤侨就可了之。
欧洲当然也会成为伊核协议的赢家。在自身能源供应一半靠俄罗斯、一半靠中东的局面之下,还有谁比欧洲人对中东和平的解体更为脆弱?
伊核协议要点共识的达成当然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形势也确如奥巴马所称的,“真正的工作才刚开始”。
从目前美国内外处境的综合情况判断,一旦协议最终达成,下届美国总统抛弃之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关键要形成朝野共识。奥巴马政府和它的继任者必须寻找说服国会为其放行的路径,而47名美国参议员已致函伊朗领导人威胁在“后奥巴马时代”取消核协议,华盛顿国会山上坚决反对核协议的国会议员总数超过80人。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协议要点给予严厉谴责,使用“历史性的错误”这一表述与奥巴马的“历史性的协议”提法针锋相对,扬言不遗余力搞掉这个“坏的协议”。如果内塔尼亚胡真决心废掉核协议,就必然要更深卷入美国内政,挑动华盛顿的朝野对立,甚至走向军事冒险主义,这将把美以关系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困难的境地,对以色列不是什么好事。
鲁哈尼政府同伊朗国内强硬派、极端派的分歧对立正在加剧,他对核协议的需要比奥巴马政府更为强烈,说服国内高层达成共识的难度同样很高。
另一股不乐见伊核协议达成的力量是沙特、土耳其、埃及等地区强国,他们对美伊和解以及伊朗势力扩张的畏惧由心而生,但会不会采取实际行动破坏协议还要观察。美国最为惧怕的是其中东政策的任何调整都导致在当地同盟体系的松动,必会竭尽全力做其盟友内部工作同,这项工作的效果取决于核协议的实际施行情况。
综合来看,奥巴马政府推动达成伊核协议并不能使美国在中东的复杂、尴尬处境立即宣告缓解,相反可能将其引入一个更加如履薄冰的阶段。但中东总体和平的系数得以保持,这一点无论如何应予肯定。
有美国媒体近日披露了奥巴马政府分析处理伊核谈判问题不同路径可能产生的后果,这种路径分析值得中国外交、战略学界参考借鉴,也值得关注国际问题的中国公众了解:
----如果尝试达成协议,堵住伊朗获取核材料的所有途径,将赋予伊朗发展核能力的一定自由,但可以基本冻结它能够取得的进步。但为防止被伊朗欺瞒,需要对其实施史上最严监查制度。
----如果延续制裁并对伊朗实施网络战等破坏行动来阻挡伊朗核研发步伐,这方面的成效可能超过预期,但美国能采用的手段将会越来越有限,而且国际上支持制裁的阵营可能出现分裂。
----如果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某种形式的军事打击,可能会将伊朗获得核武的时间推迟几年,但也会导致油价飙升和伊朗的无定向报复性袭击,并激起其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使美国陷入更大麻烦。
2009年1月,奥巴马在入主白宫时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向美国的敌对国家喊话说,“如果你愿松开拳头,我们就会伸出手”。6年多过去,他试图用行动印证自己讲话的严肃性,先对古巴,后对伊朗,甚至叙利亚。但“伸出手”的诚意不会适用于朝鲜,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对朝鲜核政策的基本判断不同于对伊朗,更是因为美国对朝鲜价值体制的不认同远甚于对伊朗,其国内并不具备支持奥巴马政府与朝和解的政治条件,时间上也已来不及。
中国不必对朝美关系的松动可能有什么期待或者担心,朝核问题至少在一个可预见的阶段还不能痛快走出僵局。推动重启六方会谈的责任主要扛在中国肩头,美国是不大可能主动过来替中国分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可以放手不管,因为朝鲜与中国紧邻这一点是无可选择的命题。
至少,伊朗核协议要点共识说明,仅从技术上讲,解决一个核问题,“分步走、同步换同步”的原则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战略、政治决断。
如果说伊朗核协议共识要点的达成对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还有什么启示,那么可能在于:第一,除非美国的国内政治考量和对外战略需求达到一个聚合点,指望靠美国改变一项拖延已久的政策打破僵局难上加难,但这不是不可能。第二,除非一项国际谈判的主持者、主导者有能力让最大多数的各方看到多赢前景,谈判取得实质进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不是不可行。
(作者:晓岸)
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