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联合早报:以色列大选后的党派争夺
发布时间: 2015-04-09 浏览次数: 17

以色列大选之后,各派关于未来组阁的意见更多的是一场数字游戏,即谁能在私下的讨价还价中出价合适,加之软硬兼施的手段,便可能得到自己的政治红利。

尽管是一个小国,但是以色列的大选通常会吸引无数的眼球。经过激烈的博弈,内坦亚胡终于可以暂时的长舒一口气。根据计票结果,内坦亚胡领导的老牌右翼利库德集团赢得了120个议席中的29个席位,领先中左翼阵营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五席,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

内坦亚胡的算计

内坦亚胡胜选并且带领利库德集团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不一定意味着内坦亚胡会能够上台执政。以色列国会有120个议席组成,从以色列1948年建国到现在,以色列历来的政府都是通过联盟的形式组建而成的。因此内坦亚胡能否继续担任总理,很大程度上要看利库德集团能否同其他政党达成政治谅解组成联合政府。内坦亚胡获得组阁权后,将有28天时间组成新一届政府。

根据当前的选举结果,利库德集团、犹太家园党、圣经犹太教联盟、沙斯和以色列我们的家园,这些右翼政党可能会组成政党联盟,这样议席加在一起就有57席。圣经犹太教联盟和犹太家园党是宗教极右翼政党,因此如果想进入内阁必须同利库德集团联盟;而利伯曼领导的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则同内坦亚胡关系紧密,因此加入利库德阵营问题不大。

想要突破达到组阁的标准,内坦亚胡必须考虑在拉拢一个政党进入内阁,使得阵营的议席数突破60。从当前来看,此次大选排名第二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排第三的联合名单、排第四的未来党,以及最末的活力党可能组成一个整体,总得票数是53票。从政治关系来看,内坦亚胡同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领导人利夫尼和伊萨克的私交也不深,此次联合的可能性较小;而联合名单是以色列阿拉伯人政党联盟,不大可能进入到由利库德集团组织的政党联盟中执政;排名末位的活力党也是左翼政党,可能更易同左翼组成联盟。

当然以色列国内政治选举的结果,从来都不是根据政党政治理念来划线的。拉皮德领导的未来党也很可能成为利库德集团争取的对象,历史上也不乏利库德集团同左翼政党共同组阁的先例。不过在当前来看,拉皮德同利库德集团关系不佳,伊萨克和利夫尼领导的联盟要加入利库德集团可能需要克服更多的内部分歧。所以对于利库德集团来说,更为重要的就是争取另一个中间翼政党库拉努党(意即“我们在一起”)的支持。

关键的卡隆

当前内坦亚胡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卡隆领导的库拉努党,库拉努党在此次以色列大选中获得了10个席位,其影响力不容小视。作为一个新兴的政党,库拉努党是在去年年底内坦亚胡宣布解散内阁前后,才由卡隆仓促组建的,甚至连党名都是在去年12月份才起好的。各种选前准备工作,可谓仓促之极。

卡隆的政坛之路从利库德集团开始。2003年选举中卡隆脱颖而出,成为了以色列议会的副议长。尽管此职务更多的是个虚职,但是这次选举象征着卡隆步入以色列政治权力的中心。2006年的以色列大选中,卡隆已经成为了利库德集团内部的六号人物,在2009年被任命为以色列内阁的通讯部长。

卡隆进入权力中心之后,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帮助改善以色列贫困人口的努力上。在其任内,卡隆通过了法案来降低贫困人家的电费,并且向贫困家庭发放一定的补贴;此外卡隆还力主向以色列国内银行发起了调查,力主降低以色列国内银行的收费标准。

最为著名的,恐怕是卡隆引入的以色列通讯系统竞争机制。长期以来,以色列国内的手机话费很高,而且手机营运市场被大通讯公司垄断,服务质量很差,效率极低。卡隆排除万难,力主通过了市场改革机制,引入了诸多电信运营商参与以色列国内的通讯竞争,极大的降低了以色列国内的话费水平。

卡隆力主的诸多民生改革,与普通以色列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得到了极高的威望;然而与此同时,卡隆的改革也损害了不少以色列国内既得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了来自利库德集团党内和党外其他团体的压力和抨击。2013年卡隆宣布同利库德集团决裂,原因是自己同党首内坦亚胡之间关于一系列民生问题的分歧。随后卡隆便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客,逐渐远离了以色列的政治中心。

卡隆在出走利库德集团之后,同其他几名政治人物结成了联盟。一位是前以色列国防高级指挥官亚阿夫,另一位则是前摩萨德负责人刚达。除了这两人之外,卡隆的政党还有不少显赫人物,如以色列通讯大亨加巴伊,以及曾经的以色列左翼工党领导人、以色列前总理巴拉克的政治顾问奥尔纳等。此次以色列大选中,卡隆祭出的选举名单里的人物,大都有着经济和社会事务背景。更加强调社会经济改革的卡隆,在国内议题上有着独特的社会中左翼背景,因而是内坦亚胡所亟需的政治力量。

无人问津的和谈

当前以色列国内舆论对于两方面的事务最为关心,第一是内政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问题。近些年以色列的物价不断攀升,房价也逐渐上涨。以色列国内年轻人有极高的教育素质,几乎所有的30岁以下的青年都有大学文凭,且精通多门外语。在此情况下,生活的成本上涨极大地损伤了以色列社会的生活幸福感,民众普遍要求进行深入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在外交方面,以色列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不同于其他国家对于以色列安全环境的认知,以色列人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家处于危险的边缘,因此对于安全议题的敏感性远远高于外界的想象。

应当指出,以色列民众更加关心国内议题,但是不代表安全和外交议题在舆论中不受关注。在此情况下,内坦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和其他右翼政党,总是能够凭借强硬的外交决心和绝不退让的坚定态度,夺取相当一部分的选票来赢得大选的主动权。但是在当前的以色列社会,普通民众同样关心国内的民生问题。所以如果能够争取到中间翼政党的入盟,将会极大的提升内坦亚胡和利库德集团的合法性,也更加能够帮助其赢得未来的总理宝座。

至于外界更加关心的巴以问题和谈前景,其实同以色列未来组阁关系不大。事实上在当前的巴以和谈中,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巴以之间缺乏让步的资本。无论是巴勒斯坦内部还是以色列内部,都不存在绝对的领导权威。内坦亚胡尽管是老牌政客,但是其政治权威无论在右翼内部还是在整个以色列政坛都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挑战。

内坦亚胡本人的政客属性也决定了他更倾向于拥有权力,而不是作出大胆的外交决策;而巴勒斯坦内部政治则继续纷乱不堪,除了传统的法塔赫-哈马斯矛盾之外,看似团结的法塔赫和哈马斯内部,也受到领导人血缘、部落、家乡和经历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派别,各个团体更关心权力而不是巴以未来的大趋势。

作为巴以和谈的长期协调员,近些年来美国的作用远没有外界预期的那样大。一方面美国战略中心转移,可提供给巴以各方的资源也随着国力的衰退而捉襟见肘,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甚至不如沙特、土耳其和埃及等地区国家大;另一方面,经历了2013年至2014年的和谈之后,国务卿克里的政治热情也被巴以现实做浇灭,转而投入伊朗核问题等其他地区敏感议题,巴以问题成为了谁也不愿触碰的烂摊子。

以色列大选之后,各派关于未来组阁的意见更多的是一场数字游戏,即谁能在私下的讨价还价中出价合适,加之软硬兼施的手段,便可能得到自己的政治红利。与外界所期待的巴以和谈相比,以色列政客们的动机更多的是切切实实的权力,而不是推动“伟大和平事业”的勇气。

(作者:王晋,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系博士研究生)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