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推进自己的周边外交政策。对此,日本《外交官》杂志副主编香农•蒂耶兹(ShannonTiezzi)撰文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外交重心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中美关系已经不再是中国唯一最重要的外交优先级了,中国现在最看重的是周边外交。文章编译如下:
中国的外交重心已经从“大国外交(强调与世界大国的关系,特别是美国)”转变为以“周边外交(即与邻国与近邻国家的关系)”为先。自习近平上任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就开始进行了缓慢地转变,而这种转变对于亚太以及美国来说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学者们都认为中国非常重视中美关系,认为处理好中美关系对于整个中国外交政策而言可谓是“重中之重”。2012年2月,在习近平还没有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前,他就访问了美国来表明自己的诚意与善意,此举绝非是巧合。在访美期间,习近平提出了他的第一个重要表述。在“一带一路”之前,甚至是在“中国梦”之前,习近平在中国政策上提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型大国关系”。自那以来,中国始终将这一表述置于处理中美关系的主导地位。2013年12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宣布中国2014年的首要外交任务就是进一步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而在一年中,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5年,中国宣布它的第一外交要务就是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中国期望能够实现区域的整合。较之强调“大国关系”,中国正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同其亚洲邻国发展经济、文化与安全关系上。
这种转变不是发生在一夜之间的。2013年10月,中国召开了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习近平指出,同周边国家构建良好的关系对于实现中国的发展目标而言可谓至关重要。仅仅在一年之后,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表示作为创建“命运共同体”的一部份,中国必须“促进同我们邻居的友谊与伙伴关系”。
同周边外交重心一并发展的还有“一带一路”政策。该政策提出于2013年秋天,并在整个2014年得以着重强调。“一带一路”以及诸多规模较小的经济走廊计划(例如中国-巴基斯坦走廊及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走廊)都为中国的周边外交提供了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也用区域性的多边组织来推进其区域战略外交目标。亚信峰会与上合组织就是两个显着的例子。特别是在亚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新的区域安全合作架构”的理念。在对这个理念的定义中,包括用一个新的由北京领导的安全机制来取代目前以美国为中心的同盟架构。中国“亚洲的事务由亚洲自己解决”的理念必然意味着中国——作为最大、最富有以及可能是最强大的亚洲国家——将在处理区域事务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从“一带一路”到“命运共同体”,中国正在倾力重建其周边外交。这些新计划所产生的财富让中国学者阎学通称现在周边外交已经取代了之前作为唯一最重要的外交关系的中美关系。
在最近的一篇新华社评论中,文章援引了一句中国俗语“远亲不如近邻”来解释中国的外交优先级。文章亦称,“随着积极的外交政策带来的丰厚成果,中国现在更加积极地为区域的发展设置议程”。对于中国的邻国而言,这意味强调经济合作项目,但同时也会迫于压力而加入中国的区域安全愿景(那些同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肯定是不会接受后者的)。
与此同时,华盛顿想要通过“亚太再平衡”来稳固自己的影响,而中国在区域中不断扩张的领导力则令其陷入了同美国的冲突中。另外,相对而言,北京也没有那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了(尽管中美关系仍毋庸置疑地重要)。这就意味着,较之从前,能够对中美关系产生稳定影响的因素有所减少,特别是现在中美两国还在争夺区域的领导力。
(记者:孙仪威编译报道)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