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夸大伊核谈判的成功——专访匹兹堡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教授迈克尔·布伦纳
伊朗核框架协议的最终达成是个大事件,有很多话可以形容它,比如,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一个举足轻重的事件,也是一个中东政治的转折点,更代表新篇章开始。不管别人如何夸赞,在迈克尔·布伦纳教授看来,这次谈判结果还是有夸大的嫌疑。他认为,美国和伊朗多年来的敌对关系并不会瞬间化解,因为对很多美国人而言,1979年11月4日伊朗扣押美使馆人员为人质高达444天的阴影并未走远,很多人还没有从这件事情中真正缓和过来。
切莫夸大成果
迈克尔·布伦纳是匹兹堡大学国际事务学院的教授,他也是跨大西洋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还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欧美安全和经济问题研究项目的参与者。他出版过很多书籍,近期的著作主要是关于研究美国在中东外交政策的变化。比如《弥漫在中东的担心和恐惧》和《民主促进与伊斯兰教》,同时,他还写了《核能与核不扩散》(剑桥大学出版),并为哈佛国际事务中心撰写了《国际货币改革的政治学》。
布伦纳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专访时表示,“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也许是伊朗核谈判未来发展最贴切的形容。”他警告称,不能过分夸大核谈判当前取得的成果,因为其执行过程很复杂,不管是美国、伊朗还是中东,都存在很多干扰因素。
伊朗同伊核问题六国及欧盟经过艰难的谈判,4月2日在瑞士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并希望在6月30日之前签订最终全面协议。布伦纳教授认为,现在才是挑战的开始。对奥巴马总统而言,一方面要劝说国会表决通过伊朗核框架协议,另一方面还要协调与以色列和沙特等中东盟国的立场,重申美国的“安全优势和战略保证”。但以色列还是步步紧逼,不仅要求彻底修改伊朗核框架协议,还要求伊朗在6月的最终核协议里写明“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沙特借助宗教战争,也在干扰伊朗的决心。
对伊朗而言,放弃核武计划也需要内部斗争和妥协才能达成。布伦纳分析道,在伊朗国内,在核问题上最后裁决者是哈梅内伊而非鲁哈尼。显然,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决定很重要。他此前表示,伊朗应该发展“抵抗型经济”,通过挖掘国家潜力、降低对石油出口依赖来提升对制裁的“免疫力”。他解释说,如此,即便“敌人”不肯放弃制裁,国家发展和民众福祉也可保无虞。然而,随着谈判进程的推进,哈梅内伊也最终妥协,鉴于伊朗国内的经济压力,任何国内势力都不可能阻止该条约最终获准。
如今的疑问是,协议会彻底阻断伊朗的核武发展通道吗?布伦纳认为,“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落实协议执行使得伊朗打算秘密研制核武器的可能性为零;政治动机上看,伊朗的对手们,也就是其他伊斯兰国家非常担心伊朗在地区的影响力会扩大,这也限制了伊朗进一步秘密发展核武器的可能。”
中东不确定的未来
布伦纳教授的经历丰富,不仅在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鲁金斯学会和国防大学等知名学院担任特聘客座研究员和讲师,他还是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的外交策略顾问。
“伊核框架协议将如何改变中东政治格局?阿拉伯世界对此反应如何?尤其是正在也门打仗的沙特会作出何种反应?”当本报记者问及这些问题时,布伦纳教授回答道,“我们谈论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在教授看来,“沙特还没有能力自己制造核武器,只是很担心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会扩大,所以各种势力陷入到一场宗教和权力斗争之中。”他进一步指出,“沙特之所以反应过激,是因为自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后,沙特王室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对也门的军事行动注定会失败,其旨在提高威信的外交政策实际上会降低其地位。”
沙特组织海湾盟国打击胡塞武装分子,看似为也门总统哈迪出头,实际上是为了遏制伊朗在也门的影响力。这既是中东两强的地缘政治争夺战,也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战争。
也有人认为,核项目框架协议将阻止伊朗制造核弹,但可能会让沙特直接对德黑兰采取更大胆的措施,有新的警讯显示,沙特的大胆措施之一包括一夜之间把自己变成核大国。美国媒体记者塞尔丁引述前任美国大使、现任反极端主义项目首席执行官、反对伊朗核计划联盟联合创始人马克华莱士的话说:“沙特领导人说沙特将走核武器道路,可能很简单,就是从巴基斯坦购买、提取一个炸弹。”这意味着,沙特有意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沙特这样做也是被逼急了。在本次伊核谈判过程中,沙特联合逊尼派阿拉伯国家联盟对也门进行空袭,实质上就充当了核谈判的搅局者,以此表达了对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势力扩大的担心。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都是什叶派为主的国家,胡塞武装的背后就是伊朗,所以沙特视也门为第二个伊朗。沙特是被迫搅局的,因为一旦什叶派在也门崛起,那么沙特将被合围,边境线将岌岌可危。
此外,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也担心伊朗会通过向巴基斯坦境内什叶派民众提供资金和支持来制造麻烦,由此可推断出,巴基斯坦在紧急情况下,会让沙特迅速掌握核武器制造能力。且近几年来,巴基斯坦从沙特那里不断获取经济和军事援助,不难排除他们会进行技术交换。
沙特也在有意识培养核能力发展。上个月,利雅得方面与韩国签署了一份理解备忘录,探寻以大约20亿美元花费来建造两个核反应堆的可能性。近几个月,许多前任和现任的沙特官员都表示,不论最后的交易如何,利雅得方面都会要求和伊朗拥有同样的核能力。
以色列是本次核框架协议达成后反应最激烈的国家。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抨击伊朗称:“如果一个国家誓言要消灭我们,而且每日盘算着要如何不择手段地达到这一目的;如果这个国家有一份协议可为它获得核武器铺路,这将危及我们的存亡。”内塔尼亚胡呼吁六大国彻底修订伊朗核框架协议,他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还有时间,可以增加对伊朗的制裁。”他甚至要求伊朗在6月的最终协议里写明“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在被问及“伊核谈判结果对美以关系影响如何”时,布伦纳教授认为,“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两国的关系,不管是美国国内的政治格局,还是奥巴马在内塔尼亚胡面前上的胆怯以及他背后的美国势力上来看,美以关系都不会受到影响。”
可以看出,伊核谈判达成的框架协议正在改变中东的政治格局。沙特和以色列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权宜同盟”来共同对抗伊朗。不管是此前的“阿拉伯之春”,还是如今的核谈判框架协议,都在无形中加强了这一共同利益。这两国的关系更像是二战时期英美与苏联斯大林政权的正式同盟一样。
对于同盟以色列和沙特的担忧,奥巴马一再重申美国的安全优势和战略保证。奥巴马说,美国国防预算6000亿美元左右,而伊朗只有300亿美元,“如果伊朗欺骗美国,将保留所有可能选项”。针对内塔尼亚胡的步步紧逼,4月6日,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要求“伊朗承认以色列”远远超越了核协议的范畴。
6月份协议势必要达成,那么美国会怎样插手中东地区目前的宗教战争呢?布伦纳教授认为,“6月份很可能会达成最终协议,因为赌局一开始,骰子都掷出去了,所以美国只能继续赌下去。不过,当前的也门战争只是伊斯兰内部的战争,美国必须使其保持区域内的势均力敌态势。”
从伊拉克的萨达姆到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再到埃及的穆巴拉克和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美国似乎将这一地区的“强人”都一个个毙掉或拉下了政坛,这才导致了该地区当前的混乱局面。如今,要想维持和平,就必须保持各方势力均衡发展,任何偏袒都会引发地区混战。
布伦纳教授分析道,伊朗核问题始终是个政治问题,无论核框架协议是否达成,条款内必须包含限制伊朗影响力的条款,其势力必须与以色列或沙特等阿拉伯国家达到一个基本平衡的状态。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还不能把伊朗这个玩家从中东游戏中消除掉,它惟一的做法就是让他‘变性’。伊朗方面而言,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尊重,并在区域里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他们也是可以妥协的。目前美国领导人使得他们的外交政策受制于以色列鹰派的目标,势力衰弱的沙特也牵制着美国。美国和伊朗领导人又受制于国内反对派和国内选民的压力,导致框架协议变得一波三折。”布伦纳教授这样认为。
美伊冷战难言结束
关于“如何预测美国和伊朗的新关系”,布伦纳教授认为,长达35年的美伊冷战关系很难瞬间解冻。不过,紧张关系会逐渐缓解。
“尽管总统奥巴马明确表示,他仍然视伊朗为敌对力量,但伊朗最高领导人也已说过,他们要把核问题封存起来,而伊朗总统鲁哈尼个人也非常愿意与美国发展更友好的关系。”布伦纳认为,从历史上来看,伊朗发展核武器计划以及与美国关系恶化都是有原因的。
二战结束不到一年,苏联因在伊朗的撤军问题上爆发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直接对抗。冲突期间,苏联先后支持伊朗北部境内的阿塞拜僵和库尔德人从事分裂活动对抗伊朗中央政府,并直接派兵阻挠伊朗政府军队的平叛行动,此次冲突的后果是将伊朗直接推入西方的怀抱。苏联与伊朗的关系直至1979年伊朗发生革命之后也未得到改变。当时伊朗的霍梅尼政权提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口号后,将美国称为大撒旦、苏联称之为小撒旦。从此,伊朗走上了孤独的旅程。
历史总是在重复,如今的伊朗和俄罗斯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制裁,原本是有机会“抱团”的,然而,伊朗与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矛盾根本无法调和。苏联解体之前,伊朗分别与苏联的高加索地区、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地区两端分别接壤,伊朗与苏联在里海地区沿岸是仅有的两个国家。苏联如果得到伊朗,便可长驱直入南下印度洋、直接威慑波斯湾与中东产油区。相反如果失去伊朗,那么意味着苏联的西南软腹地区将暴露在对手的面前。
“9·11”之后,美国接连攻占阿富汗与伊拉克,使的俄伊之间抵御美国的共同利益更为巨大,因为美国一旦再次武力攻占伊朗,那么俄罗斯在中东、高加索、中亚地区将面临不可估的战略利益损失。不过,俄罗斯也担心,伊朗一旦摆脱目前的外交困境,成为中东强国后,势必对俄罗斯在中亚与外高索的战略利益形成重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迫于经济和外交压力只能重回美国怀抱。
布伦纳教授认为,伊朗如今放弃核武计划也是有原因的,就像当初它在重重威胁下不得不发展核武一样。当初,布什总统把伊朗划为“邪恶轴心”,其邻居伊拉克的总统萨达姆又被处死,有着西方靠山的以色列时刻准备挑衅伊朗,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和巴基斯坦也时刻威胁着伊朗,使其不得不冒险发展核武器,这也是哈梅内伊至今不想停止核武器研究的原因。
如今,这些威胁缓解了,伊朗国内民众也有意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所以伊朗开始妥协。其实伊朗在2003年就停止核武器的相关项目研究,美国官方2007年也证实了这一点,前总统小布什下台后在他的回忆录里也承认了这一点。小布什认为,伊朗很大程度上打乱了他的中东计划,因为当伊朗停止核武研究时,美国再也没有借口轰炸伊朗。
俄分析人士认为,伊核问题若是真正能够得到解决,俄美关系必将出现新的变数。在没有伊核问题的背景下,美国如何调整其在欧洲的军事部署成了难题,因为在伊朗核武威胁已不存在的情况下,美国也失去了在东欧地区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借口。如果美国继续坚持在东欧国家部署反导系统,那就必须直截了当地告诉世界——俄罗斯取代了伊朗,已成为对美国构成现实威胁的敌人。假如美国不承认其东欧反导计划针对俄罗斯,那它就必须放弃该计划。
在布伦纳看来,国会将让白宫“一个头两个大”,但是却不会真正地阻挠协议达成,这将是奥巴马的胜利,但这种胜利也只是基于他在任期内实在没有其他的胜利而言,他的执政总体来说就是一连串的失败。
(记者:王丽颖)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