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末,我随团到访了以色列。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几天里,我努力感受这个神奇的国度。以色列实际管辖面积仅2.57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人均GDP3.5万美元,这样一个以犹太民族为主的国家能够在科技、军事、农业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得不令人尊敬。以色列究竟靠什么立足于世界?答案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些关键词。
创新和创业
以色列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国家,创新贯穿每个人从受教育到步入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覆盖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是犹太民族的立身之本。
霍隆市就是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案例。霍隆市位于特拉维夫东南部,拥有20万人口,1950年建立。在特拉维夫大都会区,像霍隆这样的中小城市很密集。20年前,霍隆市政府就考虑如何使该市在资源、产业均无优势的情况下从大都会区脱颖而出,形成核心竞争力。该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立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儿童教育和建设儿童设施,如体验馆、儿童故事主题公园等,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城市环境,吸引父母们带着孩子前来安居乐业。如今,霍隆拥有以色列第二大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第9级(以色列将国内城市发展阶段分为10级),被誉为“儿童的城市”。
危机和忧患
犹太民族充满危机和忧患意识。在拉玛特哈沙容市,一些社区中心就建在防空洞内。许多以色列人在和我们交流时强调,犹太人历史上长期流离失所,险些被赶尽杀绝,能在现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立国并发展至今,实属不易。以色列国土面积小,地缘政治环境不容乐观,必须独立自强才有生存的希望。这种深刻的危机感迫使以色列保持发展动力,实行科技强军,重视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以色列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学生高中毕业后必须服兵役,男生3年,女生2年。刚入伍的新兵都要前往马萨达古城遗址宣誓,重温当年900多名犹太人在罗马侵略者面前宁死不屈的精神。
乐观和包容
保持危机和忧患意识,并不代表以色列人对世界充满仇恨。如今,以色列人以平和的心态,客观看待纳粹德国对犹太民族的暴行。今天的以色列是个朝气蓬勃的国家,国民普遍乐观,富有志愿服务精神。比如拉玛特哈沙容市,全市有5万人口,在社区中心注册的志愿者就多达2000人,占总人口的1/25。耶路撒冷市文化局长说,这座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汇聚共容的圣城本身就说明,以色列是个包容的国家,犹太人可以包容其他民族。在很多以色列人眼中,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民众的敌对情绪没有国家层面那么夸张,巴以边界区看上去十分宁静,民众的穿梭往来没有限制,很多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工作,在巴勒斯坦生活。
教育是立国之柱
上述3对关键词是如何被深深地烙在一代代以色列人心中的呢?
在我看来,一方面靠的是犹太民族与生俱来的特性,这是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后天的因素——教育。
以色列把教育看作立国之柱。在以色列,人才就像沙漠里的绿洲一样宝贵,是科技强国战略的根本保障。我把以国的育才理念归纳为3个导向:
第一,创新导向。
创新是犹太人的基因,他们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被挖掘和培养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衡量以色列人才的首要标准。
在以色列管理科学研究院(COMAS),商学院设有创业孵化中心,为学生提供导师指导、市场对接、吸引天使投资等一条龙创业服务;计算机学院的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机器人技术的发明创造,该院发明的边界自动巡逻机器人已被军方广泛使用。COMAS强调跨学科教育,鼓励广泛涉猎和发散式思维。
我们考察的“绿色农庄”教育中心是一个集中小学、幼儿园、农场于一体的教育实验综合体,校长称,该校的座右铭是“培养承担未来使命的创新青年”。该校每年都要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比如今年成立了东地中海国际高中,已在世界各地招了70多个学生,其中有15个中国留学生。
第二,实践导向。
以色列的教育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去检验,为实际生活服务,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灵感、增长才干。COMAS的设计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在社区建立设计实验室,学生在这里发挥想象和创意,用3D打印机做出产品。实验室建在社区,就是为了让科学实验贴近生活,学生们带着现实问题去研发产品,解决问题,居民也可以来实验室与学生们一起研讨,从而使学校和社区、学生和居民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融合。在“绿色农庄”教育中心中学,每个学生每周都要修2小时的农业劳动课,如花卉和蔬菜种植、家畜饲养,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领导力导向。
以色列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会领导与服从,提高领导力、执行力和沟通能力,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城市社区青年中心提供的课外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特长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融入社会,挖掘成为某个行业领袖的潜力。以色列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服完兵役后、进入大学前,很多年轻人要去国外游学一年,各大中学校和社区青年中心均热衷开展国际交流项目。
以色列的课外教育也搞得有声有色,各地都建立了社区中心或青年中心,既有非营利组织运营的,也有政府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的。我们到访了里雄莱锡安市的一个青年中心,这里有滑冰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有教室可以举办沙龙、模联等活动,学生们放学后可以到这里免费学习、娱乐,也可以在小剧院举办演出,体验管理、营销,门票收入用于青年中心的建设。那些面向成年人的社区中心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接触社会的平台,他们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社会事务。
集体农庄基布兹
基布兹源于希伯来语,意为“集体农庄”,是类似人民公社的经济社会群体。它的土地、生产资料、房屋等财产归农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各项重大决策由社员大会民主讨论通过。基布兹根据社员所长安排工作,没有工资报酬,按需分配。
近些年来,基布兹和以色列社会发展相适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从功能定位看,以色列当时成立基布兹的主要目的是屯垦戍边和维护稳定,政府给从苏联和东欧回来的大批犹太人划拨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位于边境、北部山区、南部荒漠等艰苦地带,这样既能安置移民,不会威胁社会稳定,也能起到戍边作用。随着以色列在与阿拉伯世界的数次冲突中不断扩大疆土,以及各地犹太移民的互相融合,基布兹最初的功能定位已被弱化。
从生产经营看,基布兹由农业为主演变为农业、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收入日益多元化。基布兹结合自身特色挖掘品牌价值,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参观的恩戈地基布兹位于靠近死海的朱迪亚沙漠内,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成为一片名副其实的绿洲,种有数百种热带植物,出售门票,吸引了很多前往死海的游客。过去,这个基布兹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产品销售,现在更加重视资产管理和运营,拥有一家酒店,不久前将部分股权卖出。
从社员流动看,几十年来,基布兹的社员总体保持稳定,集体归属感和独立性较强。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但不脱离基布兹,把收入上缴基布兹,享受基布兹的各种福利。只有当他们的收入不断增长,能够在城市里拥有良好的生活水平,才会考虑脱离。外人要想加入基布兹,必须先在基布兹工作、生活一年,经社员考察、投票通过,才能正式加入。
(作者:周际、文并摄,全国青联国际部官员)
来源: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