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肯尼亚、尼日利亚、利比亚、索马里等非洲国家暴恐活动猖獗,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暴恐大案接连不断。4月初,肯尼亚一所大学遭到索马里“青年党”武装分子的袭击,造成至少147人死亡,百余人受伤,事件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伴随着“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不断将触角伸向非洲,地区安全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
非洲暴恐活动日渐猖獗
从近期多国发生的恐怖袭击案件来看,非洲地区恐怖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大案高发、频繁,死伤人数多。例如2013年的阿尔及利亚天然气田袭击案和肯尼亚“西门”购物中心袭击案等等。近期,此类暴恐大案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除了肯尼亚4月初发生的袭击案之外,还有尼日利亚“博科圣地”在1月初“屠杀”该国北部城镇巴加的2000余人,1月中旬埃及西奈半岛北部和苏伊士运河附近多个目标相继遭到炮弹和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导致至少27人死亡,等等。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伤人数明显增多,且袭击目标大多是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
其次,极端力量有意挑起宗教冲突。“青年党”近来专门袭击非穆斯林,以塑造“穆斯林保护人”的身份、赢取穆斯林民众的支持。在肯尼亚高校袭击案中,武装分子拿着《古兰经》,要求学生读出经文,不能读出的学生均遭毒手。在尼日利亚,“博科圣地”也频繁针对教堂和基督徒发动袭击。
再次,极端力量对外国目标的袭击增多。4月12日,韩国驻利比亚大使馆遭“伊斯兰国”支持者袭击,造成2人死亡。此前,效忠于“伊斯兰国”的武装人员在利比亚等国制造多起针对外国人的袭击,包括1月袭击的黎波里一家五星级酒店,导致包括5名外国人在内的9人遇难;3月18日,突尼斯巴尔多博物馆袭击事件,造成18名外国游客和多名当地人死亡。随着国际社会加大打击“伊斯兰国”并派遣军队介入非洲安全事务,地区暴恐势力或将向国际化蔓延。
安全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
首先,武力围剿,效果不彰。相关国家反恐过于强调武力打击,缺乏综合性应对战略,而且武力反恐能力也有不足。2013年5月,尼日利亚政府军开始在该国东北部按照“战争模式”进行剿恐行动。之后,“博科圣地”与尼日利亚政府军之间的对抗日趋激烈,频频掀起报复性袭击浪潮。2014年以来,非盟维和部队联合索马里安全部队针对“青年党”发动新攻势,夺回几座城镇。尽管非盟联军的打击使“青年党”遭遇战略挫折,但是它仍然控制着索马里中部、南部的大片农村。
其次,暴恐组织加强勾连,危害性加大。非洲三大恐怖组织——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索马里“青年党”、“基地”组织北非分支在人员、资金和暴恐技术上相互配合。一方面,“基地”北非分支的训练营高级“教练”长期坐镇尼日利亚北部城市卡诺,为非洲三大恐怖组织牵线搭桥,并向在马里培训的尼日利亚武装分子提供资助。另一方面,“博科圣地”成员接受“青年党”自杀式炸弹袭击及武装培训,“博科圣地”指派一名高级指挥官负责与“青年党”的勾连活动,并将制造爆炸的技术引入“博科圣地”。
再次,地区乱局仍在发酵,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问题仍未消除。非洲多国乱局为地区恐怖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恐怖势力趁利比亚、突尼斯、埃及等国出现的“权力真空”大肆扩张,建立活动基地。多国面临着国家失序、政局不稳、教派矛盾激化、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腐败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相关国家管辖全境困难重重,边界管控更趋薄弱,为恐怖势力的滋生蔓延创造了土壤。例如利比亚成立的两个政府相互对立,加剧了当地政治和安全真空。
最后,“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加紧渗透,扩张势力。去年以来,国际反恐联盟在中东的围剿行动,迫使“伊斯兰国”向外扩张,以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非洲地区由此成为该组织的渗透重点。最近几个月,包括尼日利亚“博科圣地”在内的多个非洲主要恐怖组织纷纷宣布效忠“伊斯兰国”。与此同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参战的非洲籍圣战分子回流母国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以“伊斯兰国”为名义的袭击活动不断增多。遏止暴恐组织合流与防范恐怖袭击一起,成为非洲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作者:严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