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新闻晨报:爆炸为何发生在贝鲁特 是不是疫情打击下的中东缩影?
发布时间: 2020-08-06 浏览次数: 130

贝鲁特港口的蘑菇云震惊了全世界,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100人遇难,4000多人受伤。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声称,爆炸是由2750吨硝酸铵在港口不当储存引起。黎政府宣布为悲剧遇难者哀悼三天。悲剧提醒我们在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管理方面要高度警惕,也提醒我们,疫情之下,那些动荡之地更是祸不单行,而黎巴嫩的大爆炸是不是整个中东地区的缩影?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

东方的瑞士

新闻晨报:很多人没去过贝鲁特,没有见识过当地的风光和美景。有人说它是“东方小巴黎”,您印象当中这个城市有多大的旅游和历史的价值,而这次爆炸对其伤害有多大?

刘中民:黎巴嫩在1975年至1990年期间发生过内战,内战前的黎巴嫩被称为“东方瑞士”,它是多元文明交汇的地方,历史上的腓尼基文明就诞生于此,古罗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在这里留下诸多遗迹。该国地处地中海东岸,造就了山地与海洋相结合的地貌,山上是雪峰,山下是波光粼粼的地中海,山海之间则是众多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古迹。尽管中东战乱成灾,但是黎巴嫩却是战乱中的绿洲,既古老,又开放,而且充满生活气息。黎巴嫩人的经商之道在中东久负盛名,尤其是贝鲁特,作为东西方交汇的港口城市,其商业传统十分悠久。无论历史、自然,还是人文,黎巴嫩贝鲁特都有过人之处,因此,很多熟悉中东的人都把它看成中东最好的地方。举目望去,到处都是石头的建筑,传递着文化的美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既结实又无助,如此剧烈的爆炸对其破坏的程度显然是相当严重的,当然具体的伤害还要看进一步的评估。

爆炸的背景

新闻晨报:尽管官方(包括其总理和内务部长)都表示爆炸系存放于港口仓库的2700吨硝酸铵所致,但外界对爆炸的时间仍有揣测。当前该国政局不稳,爆炸当天,外长因对新总理不满提出辞呈,涉嫌刺杀前总理的几名嫌犯即将在海牙受审。这些是不是也给事故的发生增添了复杂的背景?

刘中民:中东从来不缺热点,也不乏阴谋,人们也已经习惯于从阴谋论的角度去理解中东的事情。有人说此次爆炸是以色列所为,也有人猜测是黎巴嫩真主党所为,还有人怀疑是极端组织所为,当然你也提供线索,分析是否跟黎巴嫩当前的政治敏感有关。我还是更相信它是因为疏于管理造成的意外事故,也许存在人为因素,但是和政治、军事以及外部势力的介入不太可能有关联。黎巴嫩真主党这些年跟着伊朗参与叙利亚内战,以色列以打击伊朗的名义也顺带打击叙利亚战场上的真主党,它没有必要再来黎巴嫩国内打击民事目标。黎巴嫩历史上是法国的殖民地,1943年宣布独立后,一直处于逊尼派、什叶派、基督教长枪党这三派力量分而治之的状态,总统、总理和议长的职位也是在这三派力量之间分配。尽管是脆弱的平衡和紧张的关系,但是,在内战过后这30年里,国家的政治结构保持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动态的平衡。按照过去的经验,就算各派之间发生冲突,最多也只限于暗杀政要,或双方准军事力量的有限交火,向大众生活空间下手只会让自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显然说不通。

中东的缩影

新闻晨报:席卷全球的大疫情对本就困难重重的地区无疑是雪上加霜。中东地缘政治盘根错节,疫情发展到现在,是不是正在诱发新的不测?黎巴嫩的剧烈爆炸是不是一个信号或者缩影?

刘中民:一定程度上,疫情的发生抑制了中东的地缘政治紧张,比如以色列同巴勒斯坦哈马斯就展开了应对疫情方面的合作。但是,这种抑制作用很有限,中东的地缘政治争夺仍然在按照其固有的逻辑演进,也门部队戴着口罩打仗,土耳其、沙特、埃及在利比亚战场对抗。回看黎巴嫩这样一个开放的港口国家,疫情限制了人员流动,也限制了商业和旅游,而爆炸又对环境造成破坏。贝鲁特是一座与外界高度互动的城市,疫情之下,物价飞涨,已经对其经济民生造成紧迫的压力,爆炸过后的港口重建又对当地造成长远的压力。黎巴嫩政治结构本来就脆弱,爆炸没准会成为诱发各派力量斗争的导火索,加剧各派之间的不信任。

放眼整个中东,无论是在西亚北非动荡中受到波及的埃及和突尼斯等国,还是常年陷入战乱的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国,又或者是以沙特为代表的能源型国家,都面临转型之困。疫情带来的全球化退潮,资本产业断链、能源价格下跌,都对其转型不利。同时,疫情也暴露出中东地区多数国家治国理政的能力不足。威权制度虽然在伊朗和沙特应对疫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整体管理水平与治理水平仍背负比较大的危机和压力,那些处在政治漩涡里的战乱国家就更不容乐观了。地区和平遥遥无期,治国理政难堪重负,贝鲁特城市上空的蘑菇云对地区国家而言犹如严重的警醒,天灾人祸总是祸不单行。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