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
恐怖分子爱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也爱恐怖分子,恐怖分子无论在何处翻云覆雨、兴风作浪,新闻媒体都会如影随形、追踪报道。
今年初,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者库柏采访了《沙尔利周刊》事件之后发表文章,坦承自己是帮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推特上发帖子不间断地描述这场袭击,当了恐怖分子的免费公关。而最糟的是,恐怖分子从头到尾掌握了叙事的进程。他说,虽然他给自己找辩词,说并非只有他这样做,但还是感到内疚。
据学者研究,现代意义的恐怖主义,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
美国智库兰德出版过现代国际恐怖主义编年表,指出现代恐怖主义开端于1968年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劫持以色列客机事件,而国际恐怖主义或反恐的表述第一次进入官方词汇,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
那正好是大众传媒莅临的时代,新闻媒体尤其是电子媒体开始蓬勃发展的阶段。电视普及化及卫星转播由此产生的即时同步的实况报道。
1968年劫机事件已有大批电视媒体跟踪报道,而1972年慕尼黑奥运则是奥运会第二次通过卫星转播。巴勒斯坦黑色九月极端组织挟持以色列运动员后公开宣称,他们征用奥运会这个媒体聚焦的大舞台做宣传,来实现多年武装抗争所无法达到的目的。
这起事件最终以德国军警伏击恐怖分子造成人质与恐怖分子死伤狼藉悲剧收场。
媒体热衷报道恐怖事件引来批评
自此之后,恐怖事件成为新闻媒体追逐和热捧的对象,以提高收视率和销量,却也引来政府领袖和学者的批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直斥西方媒体的宣传报道是恐怖主义赖以生存发展的氧气、反恐专家指记者和电视摄像机是恐怖分子的好友,两者形成共生的关系。
传播媒体对恐怖组织的执着还不止于此。恐怖事件过后,总会有人出书、拍纪录片或电影。用来记录或研究恐怖组织的文字与图片犹如车载斗量。
电影方面比较为人称道的就有奥斯卡得奖导演斯匹堡的《慕尼黑》(Munich, 2005年)和女导演毕格罗的《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 2012年)。无独有偶,两部戏里的恐怖分子都恶贯满盈、没好下场。
伊斯兰国的崛起和暴行历史虽短,研究这现象的著作却已陆续问世。《纽约时报》最近介绍其中两部新书:《ISIS: 恐怖军队内部》(ISIS: Inside the Army of Terror)和《ISIS:恐怖之国》(ISIS: The State of Terror)。
对于伊斯兰国还能横行多久,两书的结论都很悲观,前者说,“恐怖的军队将永远与我们同在。”;后者则引述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话说:与伊斯兰国的抗争将是“持续整整一代人的斗争”。
两书都提到伊斯兰国擅长宣传,能够有效地散布信息和娴熟地运用社交媒体招募外国战士。
看来伊斯兰国将继续翻云覆雨,为祸人间,而媒体将继续跟着它起舞。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