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成员国峰会日前结束。会议开得别别扭扭,凸显美国与沙特等海合会国家在伊朗问题上的分歧以及美国号召力的下降。
在4月初伊核问题六国和伊朗达成框架协议的同一天,奥巴马总统出面邀请海合会国家元首出席本月14日在戴维营举行的峰会。奥巴马希望借此机会当面做这些国家领导人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对伊核框架协议的疑虑,进一步加强美国与海合会国家关系。
然而,在峰会召开前夕,沙特突然宣布因与也门停火协议时间发生冲突,国王不能出席,改由王储率团代为参加。阿联酋、阿曼、巴林等国国王也因种种原因不能出席,由王储代表与会。
与以色列公开反对伊核谈判的做法不同,沙特等海合会国家通过降低与会官员的层级,表达对伊核框架协议的不满,让奥巴马碰了个软钉子,同时也说明对峰会成果不抱希望。
沙特等海合会国家对美国中东政策不满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支持“阿拉伯之春”,导致伊朗什叶派势力迅速坐大,不断蚕食逊尼派控制地区。现在又要取消对伊朗制裁,让伊朗放手扩大什叶派势力,直接威胁沙特等海合会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据华府官员透露,为了防止并挫败伊朗对海合会国家“入侵”,沙特等海合会国家提出峰会期间与美国签订类似美日之间的安保条约,这等于将奥巴马的军。美方当然予以拒绝,其理由有三:一是美方不愿被卷入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教派之争;二是美国与海合会签署此类条约将危及美国与以色列关系;三是在国会由共和党控制的当下,条约获得通过的概率很小。作为替代方案,美方提议由奥巴马总统发表一个不具有约束力的声明,表示美国将对海合会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对这个建议,沙特等国并不买账,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谈拢。
此外,在美方向沙特等国家出售先进武器问题上,双方也存在分歧。美方同意向沙特等国出售尖端武器,但性能不能超过美方卖给以色列的武器。这也令沙特等海合会国家颇为不爽。
作为峰会的成果,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泛泛表示“一个全面的、可核实的伊核协议符合海湾地区的利益”。而沙特王储在记者会上却说,“现在断言伊朗能否接受应接受的条件还为时尚早”。看来,奥巴马的“思想工作”并没有达到弥合双方分歧的预期目的。
显然,此次戴维营峰会是形式大于内容,在伊核问题、军售武器性能、安全保障等方面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沙特国王萨勒曼等缺席也是慎重之举。可见,美国在解决伊核问题的同时,也得罪了以色列和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逊尼派国家,这不免让人觉得讽刺。正应了一句俚语,按下葫芦浮起瓢,美国在中东真是进退两难。
(作者:吴正龙,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外大使)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