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专家学者探讨当代伊斯兰问题
发布时间: 2015-05-24 浏览次数: 778

2015522日,由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和美国哈佛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美伊斯兰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三十余人出席研讨会。(>>点击查看会议报道

以下为部分学者发言要旨。

杨福昌:伊斯兰世界是否也应该反思?

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杨福昌昨日在“中美伊斯兰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不能把极端主义与全体穆斯林捆绑在一起,但出现了众多恐怖主义事件,伊斯兰世界是否也应该反思,自身出了什么问题,是否可以改革,或者革命,把外界不真实、错误的印象纠正过来。

杨福昌说,2010年开始极端主义表现激进。外界把指责的对象瞄准了穆斯林。虽然个别人的极端事件不能和整个穆斯林连在一起,但总是出现了恐怖主义的问题。那么,伊斯兰教能否反思自己什么地方出了纰漏,能不能改革?

杨福昌说,就这一问题也曾与学者探讨,有人认为可以改革,有人认为宗教是神圣的,不可变动。

杨福昌说,埃及总统塞西曾经跟他说,“要匡正语境”,甚至提到“宗教革命”,并提出这不是要反对伊斯兰教,而是要维护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现在给外在世界不好的印象,因此要进行宗教革命,把给外界不真实、错误的思想和印象纠正,这是塞西口中的“革命”。

杨福昌说,塞西的意见在阿拉伯世界并非孤立。原来中国也不敢提出伊斯兰教改革,但现在有人提出,可以看出阿拉伯世界在反思,而且力度不小。中国在研究伊斯兰教的时候,也可以研究怎么能让伊斯兰教更好一些,对外的印象和形象和更好一些。

来源:中评网

杨圣敏:伊斯兰教可为社会稳定发挥正能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圣敏昨日在由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和美国哈佛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美伊斯兰研究”研讨会上表示,伊斯兰教绝不是邪教,真正的伊斯兰教是极其温和,可以为社会稳定发挥正能量的。主张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是极少数人,对民众阐释宗教事务、讲明什么是真正伊斯兰教的工作应该由宗教人士进行,因为宗教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事务,而只有当极端教义派的行为已经演化成犯罪的时候,政府才应该出面。

杨圣敏在研讨会上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实地调研。他表示,自己几次在南疆的一个贫穷的塔吉克族村庄调研,那里生态环境恶劣,人均收入极低,然而社会犯罪率在1949年以后是零。

这说明,贫穷不一定是罪恶的源头。上述例子中的塔吉克族村庄虽穷,但不会丢东西,没有恶性事件发生,原因在于村庄内实行族内通婚,大家都是亲戚,面对的自然环境恶劣,又需要相互依靠共度难关。故虽然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和依靠,民族观念也不是很重,但因为用宗族规范协调行为秩序,因此分配公平,安稳平定。

他又以两个自然环境相同的维吾尔族村庄举例。村庄一有清真寺、村民多去做礼拜,以务农为生,没有人出外打工,有事情村民通过阿訇解决。村庄二宗教活动较少,村民有抽烟喝酒的现象,有较多外出打工人员,没有寻求阿訇解决争端的习惯。

杨圣敏指出,两个村庄自然环境完全一样。但村庄二因为接受外来事物比较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习惯有改变,却没有响应的文化规范相适应,因此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村庄一因为保留了较多的传统习惯,因此比较安定。

杨圣敏说,国内有观点认为,新疆地区有些地方的贫穷是罪恶的根源,通过塔吉克族的例子可以证明,不一定,关键是分配是否正义。而在社会经济发展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如果价值观、社会规范没有跟上,社会会出现一定动荡。因此他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步伐不宜太快。

来源:中评网

杨光:伊斯兰教本身有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因素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昨日在“中美伊斯兰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伊斯兰教有协商思想等有助于现代化的因素,对社会公正和民主化建设有积极意义。但反过来,仅依靠宗教本身实现国家现代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真正正确的道路不仅是回到伊斯兰教的本原中去,而是把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在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就极端主义的治理,杨光表示,国际上有很多种看法,有国家主张用军事手段和意识形态手段,而中国学界认为,应该治标治本,极端主义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国家政治、经济不公正现象的反映,因此也应该从本质入手。

就伊斯兰教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杨光认可极端主义的出现是信教国家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反映,因为借鉴外国的经验没有成功,所以回到自身文化本原中寻找出路,“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杨光认为,伊斯兰教本身有很多有助于国家现代化的积极因素,这种宗教虽然古老,教义里却有丰富的经济伦理、社会正义说和协商思想。对促进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公正和民主化的建设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仅靠宗教本身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从阿拉伯之春运动后,某些国家伊斯兰党派上台执政,试图以伊斯兰教来治国也没有成功,可以说明。

杨光认为,正确的道路不仅是回到伊斯兰教的本原中去,而是应该把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要建立在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来源:中评网

丁隆:应加强对伊斯兰教经典著作的解释权

富布莱特学者、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丁隆昨日在“中美伊斯兰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宗教无法回避,不能总用负面的看法去看待宗教,也不应该把伊斯兰和穆斯林视为整体,认为伊斯兰是极端、激进的宗教,穆斯林都是恐怖主义或潜在恐怖主义分子。就宗教恐怖主义这一世界性难题,他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对伊斯兰教经典著作的解释缓解。

丁隆认为,包括中国的当今世界都蔓延着伊斯兰恐怖主义情绪,把伊斯兰和穆斯林视为整体,认为伊斯兰是一种极端的,激进的宗教,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或者是潜在的恐怖分子。这样就把伊斯兰恐惧症和伊斯兰激进主义相互加强关联,并不断恶化敌对关系。去年法国《查理周刊》的例子就是体现。

丁隆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总有一些解决方法。比如对伊斯兰经典进行解释,掌握解释权。如果让对伊斯兰教一知半解的人、甚至是受到极端思想的人解释伊斯兰教,后果就不会好。

在中国新疆,依禅派原本是伊斯兰信徒的主要派别,在文革以后有所衰落。维族一直对伊斯兰经典又缺乏注解、研究不够。因此,上世纪90年代瓦哈比主义通过中亚传入新疆时,发展非常快,经过十年就成了气候。

丁隆表示,宗教是无法回避的,用防范的心理看待宗教,不是正确的出发点,应该把它看做社会生活一种常态,把伊斯兰教当成暴力动员工具的只是极少数。

来源:中评网

赵利宁:高校防范极端宗教主义面临的问题

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利宁昨日在“中美伊斯兰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就如何促进民族和睦提出了见解。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负责人,他也就现阶段存在问题提出了三点困惑。

第一,在互联网时代,防范宗教极端主义影响难度加大。因为监管难度大,互联网成为宗教传播者的阵地,宗教极端势力也在积极利用,这种方式手段隐蔽,难以发现和防范。

第二,辨别宗教极端主义的标准不明确。宗教极端主义这一理念在内地的影响刚刚开始,有关理论和政策研究也刚开始,对其内涵、实质、表现、危害、思想根源、辨识标准、防范办法等都缺乏研究。尤其是如何正确区分正常宗教信仰的活动与非法宗教极端主义,在实践中确实有很多的困惑和难点。

第三,管理人员和师资的素质都还不能适应有效防范宗教极端主义影响的需要。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老师以前都没有面对过宗教极端主义,基本上不太明白宗教极端主义就是什么。现在突然面对这一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准备都不足。

宁夏是地处中国西部,人口约660万人,回族人口约占35.7%,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集区。一直以来,宁夏被认为是宗教和顺的典范。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