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湖北日报:“伊斯兰国”持续坐大惹人忧
发布时间: 2015-05-31 浏览次数: 120

提要:去年6月,“伊斯兰国”(英文:IslamicState,缩写:IS)飓风席卷中东,所过之处百患丛生。近一年来,势头凶猛的“伊斯兰国”不仅接连攻占伊拉克和叙利亚多处要塞,且向其他中东国家及东南亚地区渗透。美国仍试图继续在反恐大旗下主导局势,但乱局演变之迅速、应对之棘手已超出想象。

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美国打击“伊斯兰国”行动受挫。30日,有媒体报道,曾在俄罗斯和美国受训的塔吉克斯坦特警司令哈里莫夫宣布加入“伊斯兰国”,宣称会向美国报仇,引起不小震动……

围剿行动收效甚微

20149月,美国开始对“伊斯兰国”展开空袭,其主导的打击行动将近一年后收效甚微,“伊斯兰国”不但占据着伊拉克和叙利亚大片土地,并不时策动军事行动和恐怖袭击。

2015517日,“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占领伊拉克军事重镇拉马迪,成为伊拉克政府军自去年夏季开始全面反攻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

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美国打击“伊斯兰国”行动受挫,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帮助伊拉克收复失去的国土。

30日,有媒体报道,曾在俄罗斯和美国受训的塔吉克斯坦特警司令哈里莫夫宣布加入“伊斯兰国”并宣称会向美国报仇。“伊斯兰国”为何如此猖獗?原因有多个:一方面,该组织不少作战人员参加了伊拉克战争和叙利亚内战,实战经验丰富;另一方面,该组织依靠海外募捐和非法敛财,资金充裕,装备较为先进。美军及其盟友虽然空中打击能力强,但“伊斯兰国”成员一旦化整为零,潜伏在居民区或混迹于平民中,空袭就难以展开。而伊拉克安全部队战力不足、后勤保障匮乏,无法形成有效攻势。

分析人士指出,打击“伊斯兰国”行动陷入愈反愈恐的怪圈,是因为主导这场行动的美国正是问题的一部分。在伊拉克,美国当年发动战争播下仇恨的种子,撤军后留下一个政治动荡、经济凋敝、安全恶化的烂摊子;在叙利亚,美国纵容暴力冲突孳生蔓延,对叙政府的打压导致大片地区出现安全真空。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东问题专家马丁·因迪克指出,美国对重建中东力不从心,是美国中东政策崩塌的必然结果。“9·11”事件后,美国推动伊拉克政权更迭,之后又采取放任政策,导致地区秩序遭到破坏,国家管制失效,“伊斯兰国”乘机兴起。由于害怕再次卷入军事冲突,奥巴马政府不愿通盘考虑中东政策,而是逐项应对地区各种危机,缺乏全面战略。

再加上支持打击“伊斯兰国”的地区国家也各有所虑,都指望“伊斯兰国”成为消耗自己地区对手实力的工具,而不愿看到在削弱“伊斯兰国”过程中对手影响力上升。

政治版图加速重构

面对挫折,在伊拉克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问题上,美国仍坚持由美国提供武器、培训等支持,由伊拉克人自己去打的战略。奥巴马称伊拉克军队的失利为“战术上的挫败”,美国政府的整个应对方略不会改变。针对很多伊拉克逊尼派成员不愿为由什叶派掌权的伊拉克政府卖命去打“伊斯兰国”武装一事,奥巴马近日表示,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不仅在伊拉克,而且在叙利亚、也门和利比亚能够找到有效的合作伙伴,如何能够创造一种跨越宗派界限、愿意妥协的氛围。

然而,美国这一厢情愿的想法却难以实现。

由于美国战略部署进退失据,留下地区权力真空,一方面为“伊斯兰国”坐大提供土壤,另一方面也引发地区国家争夺主导地位,地缘政治版图正在加速重构。

虽然美国的中东政策一再调整,然而其与地区传统盟友的关系却因叙利亚危机、巴以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变得微妙。与此同时,地区国家或各自为阵,或“脚踩两船”,争相填补动荡国家出现的真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埃及基纳奈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哈尼·贾迈勒指出,中东各国利害关系错综复杂。考虑到“伊斯兰国”可能展开的报复,多数参与打击“伊斯兰国”的地区国家并不愿意率先出头。

大国战略利益各异

面对危机,一些中东国家将目光转向俄罗斯,寻求军事帮助及政经合作。然而,围绕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大国虽然反恐目标一致,但在策略、范围和力度等方面展开博弈,保障各自利益。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副所长伊萨耶夫指出,在反对恐怖主义和阻止“伊斯兰国”坐大方面,俄美立场一致,但是双方都不希望对方通过反恐增加在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而英法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也存在分歧:法国虽然一直在打击“伊斯兰国”的第一线,但仅限于伊拉克境内的空袭行动;英国在参与对“伊斯兰国”空袭的同时,为伊方提供后勤、技术支持和军事培训,同时强调伊拉克和叙利亚推动本国政治和解的重要性,认为这对打败“伊斯兰国”至关重要。

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大国立场不同,反映出各自的战略利益各异,因此反恐成效必然有限。美国要想构筑更有效的反恐统一战线,就必须对现行政策和策略作出根本性调整,同时尊重其他大国利益并与之开展合作和协调。

反恐或将现新常态

分析人士指出,“伊斯兰国”剿而难灭有可能成为反恐一个常态,各方表面上展示出“除恶务尽”的决心,实际上却基于各自战略考量“徐徐图之”。

从伊叙局势来看,伊拉克什叶派政府利用中西部的逊尼派与“伊斯兰国”作战,对逊尼派起到遏制作用;而在叙利亚,叙政府反过来利用“伊斯兰国”与其他反对派组织混战,以消耗敌方实力。

从地区冲突来看,如果“伊斯兰国”在短期内被消灭,地区宗族教派矛盾失去缓冲,什叶派“新月地带”或将面临与地区逊尼派政权的正面交锋。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把“伊斯兰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可能是地区国家的折中选择。

从西方战略来看,一味黩武、以暴易暴本非良策,而美国一方面打着“民主”“自由”旗号在中东地区谋求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又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和“反恐”双重标准,在摧毁地区国家正常经济政治秩序的同时给予“伊斯兰国”喘息之机。

面对中东上空散不尽的硝烟迷雾,国际社会似乎还要和“伊斯兰国”缠斗很久。在大国博弈正酣、利益目标相左的现状下,“反恐联盟”艰难爬坡,苦思求解:究竟如何面对这一时刻裂变增生、自爆扩散的变异怪兽。

“伊斯兰国”如何管理资金?

收入一

石油收入是最重要资金来源。“伊斯兰国”控制了大批伊拉克和叙利亚重要油田。据美国ABC电视台报道,“伊斯兰国”每月向外出售的石油,价值高达9000万美元。

收入二

大量税收和收取保护费。另外,还从城乡中心地区的市场和旅馆等服务场所强制征税及没收现金和财产。

收入三

绑架外国人质,获取巨额赎金。联合国公布的一份材,仅2014年,“伊斯兰国”就通过绑架等方式获取了45百万美元的赎金。

收入四

战利品收入。“伊斯兰国”从被控制地区的国营或私营厂矿企业、银行、博物馆等获得大量的文物珠宝以及农田作物和畜牧资源。

收入五

边境走私获取钱财。“伊斯兰国”还和北非地区的“基地”等极端组织从事武器、毒品走私,非法出售珍贵文物和对走私商品收取过境税。

收入六

来自中东地区以及区外的个人捐赠、在控制地区向寻求逃亡海外的难民收取保护费,勒索钱财所获取的资金。

开支一

为笼络人心,向控制区内的民众提供福利服务和各种帮助,争取当地民众支持。为更好地控制边境地区和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需投入大量资金。

开支

购买所需新式武器,保证军需后勤食品供应、对大批成员进行高水平培训等。

开支三

给组织成员提供生活必需品,以此吸引大批年轻人加入,从而充实自身的实力。

2.5万人前往加入极端组织

安理会敦促各国严防

联合国安理会29日通过主席声明,对“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持续招募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深表关切,敦促各国合作严防此类人员流动。

声明说,当前有来自100多个国家逾2.5万名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前往加入“伊斯兰国”、“支持阵线”等极端组织,主要流入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安理会对此深表关切。

声明说,各会员国必须加强预防、阻截和执法工作,扩大信息共享与协调,严防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流动。各国应在国内立法、旅客风险评估和筛查、边境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强相关举措,并加强与国际刑警组织相关数据库的信息交流。

安理会强调,各国应协力防止恐怖分子利用互联网等招募和煽动他人从事恐怖行为、资助和帮助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旅行等。安理会同时敦促各国向受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提供技术等援助。

什么是“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全称“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是一个自称建国的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恐怖组织。

动荡为“伊斯兰国”蛰伏与坐大提供了可趁之机:在伊拉克,美国撤军后,教派矛盾激化,当局无力维稳;在叙利亚,内战持续蔓延,安全真空不断扩大。“伊斯兰国”趁机在两国边境招兵买马、攻城略地……

20146月横扫伊拉克西、北部,到宣布“建国”,再到渗入利比亚制造袭击,进而与尼日利亚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结盟,并将触角伸向也门,将战火烧到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国”完成了从西亚、北非到西非的渗透扩张,成为全球恐怖主义“大本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激进人员参战。而当这些极端分子大量“回流”,又对世界各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伊斯兰国”的迅速扩张,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9月宣布对“伊斯兰国”展开空袭行动,同时组建一个广泛的国际联盟,目标是“削弱并最终摧毁”这一恐怖组织,但收效甚微,该组织目前依然活跃于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境内。

美国打击“伊斯兰国”:一场纠结的战争

美国打击“伊斯兰国”将近一年,“伊斯兰国”不仅没被剿灭反而不断坐大,占领叙利亚和伊拉克多处要地。美国不得不承认打击“伊斯兰国”行动受到挫折。

即便如此,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仍坚称将不派兵剿灭,继续依靠空中打击和盟军力量,让人不免觉得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的力度上有些蹑手蹑脚,消极被动。

这种消极打击“伊斯兰国”的行为正好反映了美国对待“伊斯兰国”十分纠结:

一方面,美国希望用自己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和雄厚的财力,做到出钱出力不出兵,通过配合盟军剿灭“伊斯兰国”让自己损失最小化,避免陷入战争泥潭。

另一方面,美国又希望借“伊斯兰国”之手除掉自己在中东的眼中钉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但又不希望“伊斯兰国”坐大,让整个中东局势更加失控。

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驱使下,美国打击“伊斯兰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战术没有战略,陷入了一场纠结的战争。

不过,目前严峻的形势已不容美国再这么纠结下去。因为随着“伊斯兰国”羽翼越来越丰满,不仅会对美国造成更大的威胁,还将更大范围的祸及全世界。

(综合新华社、新华网)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