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似乎已经成了美国布什家族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不管是海湾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都给美国和伊拉克留下了永远的痛。时至今日,当共和党候选人有望再次进驻白宫时,围绕美国当年攻打伊拉克的对与错问题已经成了候选人的必答题。罕见的是,共和党热门人选、老布什之子、小布什之弟杰布·布什在此问题代表整个家族说:伊战是个错误。
十几年过去了,伊拉克如今仍在战火中挣扎。战争让伊拉克从“军事巨人”变成了“经济矮子”。尤其是第一次海湾战争让参与战争的国家无论在人员伤亡还是财产损失上都付出巨大的代价。
债务引发的战争
这么一个富得流油、遍地黄金的国家,对债务缠身的萨达姆极具吸引力。他觉得,如果能吞并科威特,对恢复战争时期所丧失的元气有重要作用
故事的源头还要从两伊战争说起。1988年,持续了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结束了。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两国有100万人死亡,170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至少9000亿美元。战争也让两国的经济发展至少倒退了20至30年,伊拉克由战前的“军事巨人”变成了“经济矮子”,外债高达800亿美元。
时任伊拉克总统的萨达姆很清楚,要想在战后迅速恢复经济并维系庞大的军事力量,就必须从外部输血,借助别人的资金和资源来发展自己。
对于所欠的外债,萨达姆并没打算本国还,他认为伊拉克是为了保护阿拉伯兄弟免受伊朗威胁而进行了战争,所以,在他看来,那些受到威胁的阿拉伯兄弟中的富有者应当主动替伊拉克还清所有债务。
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困境,萨达姆将目光停留在了弱小但富裕的邻居科威特上。科威特地处海湾地区的中心地带,是连接地中海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另外,科威特石油储量十分丰富,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68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1989年,科威特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330亿美元,其中90%就来自于石油和相关产业。另外,科威特政府还有一笔总金额达400亿美元的国家储备金。
这么一个富得流油、遍地黄金的国家,对债务缠身的萨达姆极具吸引力。他觉得,如果能吞并科威特,对恢复战争时期所丧失的元气有重要作用。到时,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就可以增加到2000亿桶,成为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
此外,夺取科威特对改善伊拉克的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伊拉克虽地处海湾,但是海岸线不长,仅有的两个港口都是浅水港,不能用作石油输出。伊拉克90%以上的石油都是利用土耳其和沙特境内的输油管道出口。如果吞并科威特,石油出口就再也不用依赖其他国家了。还有一个诱惑是,侵占科威特也有助于伊拉克执政党复兴党实现阿拉伯统一大业的梦想。
被伊拉克盯梢的科威特当时也深知自己的处境,出于安全考虑,决定“破财消灾”。当科威特提出免除伊拉克的所有债务,并出巨资帮助伊拉克重建两伊战争中受损最惨重的巴士拉市,企图以此讨好伊拉克,换取和平。但这一好意却遭到了萨达姆的断然拒绝。事实上,在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就已经向伊拉克提供了300亿美元左右的资助。
1990年1月以后,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原油市场上原油价格由每桶20美元大幅下跌至年中的14美元,这使得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大幅减少,让伊拉克经济雪上加霜。6月底,伊拉克提出让科威特援助100亿美元,但遭到了拒绝。
到了7月中旬,萨达姆在纪念复兴党执政22周年庆典讲话时突然提到了原油价格下跌的问题,他指出国际油价每桶18美元的“最低参考价”之所以被突破,是由于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超限额出口石油造成的。萨达姆抓住这一借口开始抨击科威特等国,并指出这些国家过量开采石油导致油价下跌给伊拉克造成了890亿美元的损失。
此时的伊拉克不仅仅在言语上威胁科威特,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当大部分科威特人还在睡梦中时,伊拉克14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全部逼近科威特边境,350辆坦克和300门火炮齐齐对准科威特。
这时在美国白宫,椭圆桌边上的老布什总统近一段时间的国事也有点不顺心。自己提出的增税计划一直未获通过,不仅国会争论不休,就连一些共和党内的人也反对增税计划。还让他头疼的另一件事是,儿子尼尔卷入了一桩经济丑闻中。不过,一想到马上要抛开烦人的公务前往外地享受泛舟赏景、垂钓狩猎的度假生活时,他还是开心地笑了。
就在他批阅文件时,白宫办公厅主任苏努努送来了一份国安局递上来的紧急公文。布什快速浏览了一番,脸色沉了下来。国安局局长史迪曼将军称近期伊拉克在边境频繁大规模调动军队,有进攻科威特的迹象。当布什询问苏努努怎么看时,他的判断是,“里面威胁的成分更大些,但仍然吃不准萨达姆这个人的最终想法”。
好在当时驻科威特大使豪尼尔正在国内述职,布什在电话交谈时算是吃下了定心丸,因为这位大使认为,在科威特的背后有美国和西方诸国,而伊拉克的背后则是宿敌伊朗。因此,伊拉克在边境调动重兵不是为了动武,而是逼迫科威特让步。
然而,8月2日凌晨2时,伊拉克的战争机器突然启动,10万大军倾巢出动越过科威特边境,用不到10小时的时间迅速占领了科威特首都的大部分地区。到了8月8日,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称其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这是自二战以后罕见的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武力吞并。消息传到美国,老布什和美国政府都惊呆了。
多国出钱美国出兵
美国拉拢这些国家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筹集战争经费。由于美国在海湾地区调集了大量昂贵的高精尖武器装备和弹药,所以军费开支相当惊人
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和确立美国在“建立冷战后世界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行动迅速作出反应。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 6天即 8月 7日,老布什总统就签署了针对伊拉克的“沙漠盾牌”行动计划,下令美军进驻沙特,同时着手组建多国部队。
8月 8日,美国首批调往中东的部队顺利抵达了沙特的宰赫兰,这是位于沙特石油储备量集中的地区,距离科威特不到200英里。此时,尽快将更多的兵力和主战装备运往沙特是美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好在美军战略运输经验很丰富,早在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军就拥有战略海运船只近2000艘,载重量约5000万吨。空中运输方面,1天内就能够向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空降一个旅的兵力,10天能向欧洲空运10个师、60个战术战斗机中队、一个海军陆战旅。
到 11月 10日,到达海湾的美陆、海、空军已达 23万人,同时,美国还把最新式的武器也运到了海湾。随着越来越多美军士兵抵达海湾,布什政府的信心也变得越来越足,但同时他们也有着说不出的忧虑,毕竟他们的对手伊拉克号称是“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美政府担心战争无限扩大,会让美国陷入越南战场一样的泥淖无法自拔,同时他们也害怕美军在远离本土作战的情况下消耗太大,仅仅凭借美国的财力难以长期支撑下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美军决定建立一个最广泛的反伊同盟,希望最大限度地孤立伊拉克。为此,美国展开了空前绝后的外交活动,仅仅在危机爆发后的4天时间内,布什总统就通过专用电话先后给12个国家的元首打了23次电话。同时,美国国务卿贝克和国防部长切尼等人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外交活动。
为了加速美国向海湾的运输力度,日本、希腊、挪威、丹麦等海运大国还为美军提供了大型运输船。据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公布的数据,上述国家提供的船只所运输的物资占美国运往海湾全部物资的46%。北约成员国还出动了45艘舰船、30余架侦察机和10架预警机前往海湾地区,为美军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进行警戒和保驾护航。
伊拉克的周边国家也是美国争取的重点。在美国看来,如果没有沙特阿拉伯、埃及、叙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参加,联盟可能被看作帝国主义的工具,师出无名。如果阿拉伯国家不允许在它们的基地和领土上进行军事活动,美国就可能无法实施最为关键的空中和地面军事行动。
为了赢得埃及的支持,切尼亲自飞往开罗,表示愿意取消埃及拖欠美国的70亿美元军事债务。在争取土耳其的支持上,美国试图说服土耳其切断伊拉克穿过其过境的输油管道,但这同时给土耳其造成经济损失。布什亲自打电话给土耳其总统厄扎尔,同意免除土耳其部分外债,还承诺将给予其相应的经济补偿。最终,包括这两国在内的39个国家都加入多国部队序列。
美国拉拢这些国家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筹集战争经费。由于美国在海湾地区调集了大量昂贵的高精尖武器装备和弹药,所以军费开支相当惊人。据评估,仅仅在调动军队期间,美军就要耗资300亿美元,而战争一旦打响,每天耗资更会高达10亿美元。这对于正处于经济衰退期的美国而言,几乎是一笔无法承受的费用。
在美国的争取下,有十余个国家同意为美国提供现金和物资援助。其中,科威特援助的最多,现金159.74亿美元和价值3200万美元的运输工具;沙特提供援助现金132.65亿美元以及价值35.75亿美元的实物;阿联酋援助38.75亿美元和价值2亿美元的实物;日本援助99.61亿美元现金和价值7.8亿美元的各种设备;德国支援57.6亿美元现金和价值8亿美元的物资;韩国援助3.29亿美元现金和价值5700万美元的物资。
盟国最终为美国提供了700亿美元的现金和物资,其中540亿美元提供给美国,另外的则提供给埃及、土耳其和约旦等国。这样一来,美国自身只负担全部作战经费的20%,60%由沙特、科威特和其他海湾富裕国家承担,日本、联邦德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则承担其余的20%。
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出人意料地树起了“人质盾牌”,以对付美国的“沙漠盾牌”和联合国布置的经济制裁。 8月 18日,伊拉克宣布将美、法、英、日、澳、德等国数千名外交人员、侨民、旅游者集中起来,转移到空军基地、炼油厂、饮水净化厂等军事设施和经济目标区之内。如果美国和多国部队发动进攻,那么这数千人质将成为第一批牺牲品。
联合国安理会从 8月 3日到 11月 28日的几个月里,一连通过了 11项决议,企图迫使伊拉克作出让步。但是萨达姆把安理会所有决议都斥之为非法,指责它是在美国的压力下通过的,并且声称要进行一场反对外国军事力量在海湾地区存在的“圣战”。
11月 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678号决议。规定伊拉克在 1991年 1月 15日前从科威特撤军,否则授权联合国成员国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维护、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这项最后通牒式的决议,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伊拉克顽固立场的愤怒程度,也为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提供了合法依据。
伊拉克危境备战
为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伊拉克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市场的供应量,另一方面,也对那些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加大了打击力度
多国部队于当地时间1991年 1月 17日凌晨2时40分,开始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空袭行动。
而刚刚经历过两伊战争的伊拉克原本就已国库亏空,财政入不敷出,国民经济对外依赖度较大,特别是工农业设备、原材料、日常用品和服务行业几乎全部需要从国外进口,在遭到国际社会的全面经济制裁后,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被制裁后近半个月时间内,伊拉克就损失了1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资产也被冻结了30多亿美元。
禁运令出台前,伊拉克曾向澳大利亚订购了180万吨小麦,向土耳其订购了2亿美元的谷物和家禽,向欧洲订购了9万余吨牛肉,但是由于联合国禁运决议的缘故,所有这些订单都被取消。
由于越来越严重的物资短缺,从1990年8月开始,包括肉、蛋、奶在内的基本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即便如此,居民要想购买到食物,还需要长时间的排队。为了缓解供应危机,9月1日,伊拉克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食品进行定量供给,居民需要凭配给证换取。需要定量供给的商品主要是大米、面粉、面包、食用油、菜叶、糖、肥皂、清洁剂、婴儿奶粉和土豆等。伊拉克公民每人每月供给6公斤面粉、1公斤大米、半公斤食用油。
进入1991年,伊拉克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据了解,在巴格达的黑市上,面粉的价格已经飞涨到了每公斤7伊拉克第纳尔,这一价格比战前上涨了129倍。
此外,禁运令颁布后,伊拉克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由于缺乏原材料和劳务人员,很多都处于半停产状态。更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由于化学添加剂短缺以及外籍劳工的撤离,伊拉克的不少炼油厂也停工了,本来是盛产石油的国家,此时竟然要对国民进行汽油配给供应。
为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伊拉克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市场的供应量,另一方面,也对那些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加大了打击力度。9月9日,政府规定对那些以高价形式出售配给货物的人,将没收全部财产,并处以15年监禁。
与此同时,伊拉克政府也在组织国民积极扩大内部生产,政府出台了许多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增加农业生产贷款,并将利息由原来的7%下降到3%;将大麦的收购价格由每吨400第纳尔大幅提高到900第纳尔,涨幅高达25%至50%。
在这次战争中,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有36—38个师丧失了战斗力,伤亡和被俘18万多人,损失坦克3800多辆,火炮2900多门,作战飞机 324架,87%的舰艇被毁或遭重创,战争直接损失达 2000余亿美元。要知道,在1989年,伊拉克全部国民收入还不到200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伊拉克的生产设施有将近半数毁于战火,由于“造血”功能的严重丧失,90%的工人失业,潜在经济损失估计高达6000亿美元。
战后,伊拉克电力设施50%以上被摧毁,境内大中型水力、火力发电厂全部遭到轰炸。直到1991年9月,伊拉克的发电能力才恢复到战前水平的20%。通讯设施70%被炸毁,炼油设施70%被毁,交通设施中80%的桥梁被炸毁,上万幢居民住宅楼被炸毁。巴格达市长曾表示,多国部队的空袭使得伊拉克基础设施建设倒退了40年,伊拉克几乎回到了工业化前的时代。
美伊难解的恩仇
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暂时放过了萨达姆,但是却操纵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了全面制裁
海湾战争是二战以来继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局部性战争。美国在前两次战争中惨遭失败,而这次战争由于得到多国部队的支持与合作,终于赢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这次战争中,美国耗资600亿美元,被俘士兵近 3900人,损失坦克 35辆、飞机 63架。然而,与中东石油和国际霸主地位相比,所有这些损失都值了。
战争结束,美伊两国的盟友关系也彻底断裂了。而战前,也就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伊拉克的关系曾经历了“蜜月期”,当时美国与伊朗关系恶化,为了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利益,为了遏制以霍梅尼为首的伊朗政府,美国寻找到了伊拉克这个地区代理人,刚刚上任的萨达姆也颇受美国欣赏,可以说,萨达姆是美国一手扶植上来的独裁者。
在两伊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对萨达姆不遗余力地支持,当时的里根总统和老布什副总统对伊拉克发展生化武器的计划给予了支持,老布什出任总统后,向萨达姆提供了5亿美元的政府补贴,用以研究生化武器。聪明的萨达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不断向美国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随后,老布什将政府补贴增加到了10亿美元。然而,美国没有想到会养虎为患。
早在杜鲁门时期,美国政府就瞄准了波斯湾地区的丰富物产和石油资源,将波斯湾看做是美国的“海上生命线”和“经济命脉”。美国进口石油的23%来自海湾国家。试想,伊拉克可以吞并科威特,就有可能在未来某天吞并沙特,一旦其控制了全世界近一半的石油资源,这就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如果萨达姆把世界石油储量的20%控制在手中,就可以操纵石油价格,随意支配美国和它的盟友,所以美国绝不会再纵容伊拉克。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外国的资产超过了1000亿美元,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大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产被伊拉克夺走,必然会对西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暂时放过了萨达姆,但是却操纵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了全面制裁。1992年夏,由美国倡导,英法参与,在伊拉克南部画出了一块所谓的“禁飞区”。萨达姆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威慑没有表现出屈服,反而利用各种方法激起伊拉克人的反美情绪,将美国看作敌人,认为老布什是伊拉克的罪人。
萨达姆曾命令人在巴格达一家著名的五星级饭店门口,用马赛克拼出了一幅老布什的画像,任何进入饭店的人都不得不踩着老布什的头进去。这幅画像从来没人打扫,永远是那么肮脏。萨达姆如此用心良苦,可见对老布什的仇恨有多深。
此时的老布什很后悔没有在海湾战争中根除萨达姆,多次派人暗杀未果,只能鼓动伊拉克国内发生政变,但机警的萨达姆总是能够死里逃生。两人较量了10年,在老布什任职期满离职时,萨达姆在巴格达喜形于色地对天鸣枪以示庆祝。然而,老布什走后,小布什又来了,美伊恩仇正式步入2.0时代。
(记者:王丽颖)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