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吉布提等国邀请中国建设军事基地的新闻颇为引人关注,也引发了美日等国的高度紧张。中国,作为一个不断崛起的大国,有没有可能加强包括建设军事基地在内的海外军事存在?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无论未来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发展,中国一定要大力加强海外军事基地建设,保持海外常态化军事存在。
第一,维护本国的合法利益,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权利。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对外职能中包括了保卫、交往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等职能,其中心就是要维护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生存与发展权。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利益的需要,各国均有权自主决定采取适当措施,以维护本国利益,保障长远发展。只要这种做法不是像历史上某些国家一样以牺牲或侵占别国利益为代价,那么都是合情合理的,并且符合国际法要求,不应受到任何指责。
第二,邀请或者拒绝他国在本国领土上建设军事基地,保持常态化军事存在,也是任何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权利。各国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和判断,自主决定向哪个国家提供相应的土地、设施及保障条件,供其作为军事基地使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虽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拒绝了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的要求,就是这种自主性的体现。同样,苏联解体、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吉尔吉斯境内出现的美国和俄罗斯军事基地并立的情况,也是吉方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和战略判断作出的适当抉择。
第三,在关系本国利益的关键地区建设军事基地,是各国的通行做法。在海外建设军事基地以维持常态化军事存在的做法早已出现,并在二战结束之后得到了极大发展。二战以后,各大国纷纷在海外建立各种形式的军事基地。以美国为例,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绵密的基地网。这些基地的分布根据美国的战略重点调整而发生相应变化。在冷战期间,其海外基地部署以欧洲为重点。作为美苏对峙的前沿,德国是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最为集中的国家。冷战结束以后,随着战略重心的调整,美国的基地数量和分布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以美国为例,2006财年,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共有766个,而2011财年这一数字调整为611个。这一时期,亚洲和中东在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日本成为该地区美军基地密度最高的国家。
第四,从历史上看,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保持常态化军事存在,与国家、社会制度无关。例如,冷战期间,以社会主义集团“老大”自居的苏联就曾在23个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覆盖了亚非拉三大洲,其驻在国既有越南、古巴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也有阿富汗、埃及、尼加拉瓜等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军事基地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确实对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往,对中国学者而言,在是否海外驻军问题上,主要顾虑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如果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保持常态化军事存在,可能会挑战这一政策,引起他国的忧虑,甚至加剧所谓“中国威胁论”。此外,向国外派驻军队,对中国而言没有先例。因而以往中国主张的是“不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需求。首先,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与海外驻军并不矛盾。与美国等国家的海外驻军不同,中国的海外驻军并不是为了对别国进行干涉、进行侵略,维护自身的霸权利益,而是为了防止本国和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犯,维护本国的长期和平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多次局部冲突中,由于中国在邻近地区没有军事基地,导致人员撤离极其困难,这也证明了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维持常态化军事存在的必要性。其次,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过去没有先例的,不代表今后不能实施;过去有先例的,也不代表以后就可以继续,否则社会的发展就会陷入原地踏步的怪圈。中国必须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决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
但对中国而言,建立海外基地、保持常态军事存在,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由于海外基地、海外驻军问题的敏感性,使得国内、军内对于相关问题研究并不深入,对于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估计不足。诸如,在什么地方建立军事基地、建立何种性质的军事基地、维持怎样规模的驻军人数、与驻在国如何协调等等,可以说,相关研究严重滞后。
其次,保障体制仍不到位。对于建立海外基地、保持常态化军事存在,缺少政策、法规体系的保障。例如,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人民解放军走出国门的历史并不长,因此包括国防政策的完善、驻军地位协定的拟制、国际法、战争法的适用,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这是对中国海外驻军最大的外部影响因素。某些区域,虽然对中国具有较高的重要性,但由于多方利益交汇,且被某些国家长期经营,因此建立军事基地、实现常态化军事存在的敏感性较高,变数也比较多;另外一些区域,虽然对华友好、希望中国建立基地的意愿较为强烈,但由于其自身局势较为动荡,中国的军事存在具有一定风险。
(作者:张博,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学者)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