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李亚男:风向变了?美盟友集体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背后原因
发布时间: 2025-08-04 浏览次数: 10

近期,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先后表态,考虑借今年9月召开联合国大会的契机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为此设定具体条件和时间表。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等国外长还签署联合声明,表达“愿意承认或积极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立场,这预示着传统的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盟友集团内部,将迎来一场支持两国方案、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新浪潮。

这将是美国盟友在巴以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问题上政策风向的重大转变。历史上,加拿大以及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长期与美国保持一致,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为其提供援助和保护。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英、法、加等国初期也支持以色列所谓“自卫权”。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不满美国对以色列“一边倒”的偏袒,公开指责美以的巴勒斯坦政策,并向以色列施压,要求其停止军事行动,呼吁落实两国方案。

究其原因。首先是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灾难不断恶化,给西方国家带来紧迫的国际舆论压力。自202310月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60000多人死亡,其中妇孺所占比例超过一半。20253月初停火协议破裂,以色列进一步收紧了对加沙的全面封锁,导致联合国援助行动受阻,加沙日渐沦为“全球最饥饿之地”。美以支持私营组织“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单方面接管物资分发,人为制造稀缺,不仅未能实施应有的救济,反而制造了“死亡陷阱”,自5月底以来,已造成至少1300多名巴勒斯坦人在寻求食物时被杀害。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愤怒,联合国指责以色列将饥饿“武器化”,称加沙地带的惨状是“一场挑战世界良知的道德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法等国若延续此前政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都会被视为是对以色列的支持,将为此付出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受损的代价。

其次,巴以问题在西方国家日益意识形态化,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对外政策与国内政治的联动效应。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犹太族群和穆斯林族群,新一轮巴以冲突导致国内族群矛盾激化、反犹事件激增,且左翼和极右翼政治势力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尖锐对立,借机向政府施压。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承认巴勒斯坦国,既为安抚穆斯林选民,也为拉拢中左翼阵营平衡极右势力。英国政府承受来自国内民众和议会议员的压力,近期已有230多名议员和约1/3的内阁成员联名,要求首相斯塔默支持两国方案、承认巴勒斯坦国,并敦促英国在冲突中扮演应有的“历史角色”。加拿大与其他西方国家类似,国内政党立场和民意围绕巴以冲突严重撕裂,此时回调过往亲以立场,也有维持国内政治基本平衡之意。

最后,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各国在巴以问题上转变态度,是其与美国在中东利益分歧的必然结果。欧洲虽是美国的战略盟友,但在中东地区与美国利益并不完全相同。近年来,双方随着地缘政治变动分歧进一步扩大。欧洲急需一个稳定的中东,以平衡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安全威胁与能源供给压力;美国则想借此轮冲突在中东建立一个由美以联盟主导的“新秩序”,因而支持和纵容以色列的激进政策,导致地区动荡不休。欧洲国家意识到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无法实现地区和平,寄望于重启两国方案,推动加沙停火、巴以问题回归政治解决轨道,扭转暴力延宕的趋势;另一方面,欧洲也想抓住美以国际声誉跌入低谷之机,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力,表明欧洲立场、重塑地区影响力,为日后在中东进一步推进符合欧洲利益的议程作铺垫。

虽然有舆论批评英、法、加等国表态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但其作为美以传统盟友,立场的调整客观上将加剧美以外交孤立和决策压力。若相关时间表能如期推进,将改变七国集团对巴勒斯坦国“零承认”的现状,并使美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绝对少数”。从长远看,这无疑为落实“两国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巴以冲突创造了利好。但从现实看,西方各国也为“承认”设定了各种条件,停火止战仍然是当前最迫切的难题。从各国的外交表态到推动“两国方案”真正落地,其间仍有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

(李亚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