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联合早报:“伊斯兰国”周年祭
发布时间: 2015-06-19 浏览次数: 239

2014629日,“伊斯兰国”(IS)宣告成立“哈里发国”。一年时间过去了,在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以及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等国的打击之下,伊斯兰国并未作鸟兽散。

那么,“伊斯兰国”“愈挫愈强”了吗?谁来消灭它呢?“伊斯兰国”即将“遍地开花”吗?

愈挫愈强?

据伊朗媒体427日报道,“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因伤重不治而亡。巴格达迪的此次死讯,源于反恐联军318日在伊拉克尼尼微省(Nineveh)发动的一次空袭。据悉,巴格达迪在空袭中身受重伤,最终不治。不过,该消息并未得到美军证实。513日,伊拉克军方表示,伊斯兰国的二号人物阿夫里(Abu Alaa Afri)已经在伊北部城市塔尔阿法尔(Tal Afar)被美军炸死。

两大头目,一死一伤,伊斯兰国会否就此作鸟兽散?有研究显示,“伊斯兰国”拥有极为完善和严密的管理机构,不会因此而土崩瓦解。

果不其然。517日,“伊斯兰国”武装攻占了伊拉克最大的省份安巴尔(Anbar)省首府拉马迪(Ramadi)。军事和战略重镇拉马迪的陷落,无疑是伊拉克政府军反恐军事行动遭遇的巨大挫败。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仅100多公里的拉马迪,自此沦为伊斯兰国进攻巴格达的跳板。目前,伊斯兰国武装已经进展到离巴格达仅50公里远的地方。此外,“伊斯兰国”武装还在安巴尔省、萨拉赫丁省等地与伊拉克政府军激战。伊拉克当局明显感觉到了迫在眉睫的威胁。615日,伊拉克外交部长易卜拉欣?贾法里(Ibrahim al-Jaafari)表示,为打击伊斯兰国,伊拉克愿意接受除派遣地面部队以外的来自各方的任何帮助,并督促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做出更大的努力。

在叙利亚,“伊斯兰国”也不断地攻城拔寨。520日,“伊斯兰国”完全占领历史名城巴尔米拉(Palmyra),包括当地的军事基地和军用机场。这是“伊斯兰国”首次直接从叙利亚政府军手中夺取一座城市,是标志性的军事胜利,因为该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军事设施,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至此,“伊斯兰国”已控制叙利亚半数以上的领土,所占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失去半壁江山的阿萨德政权紧急向伊朗求助,伊朗立即派遣2万大军进入叙利亚。

20146月以来,“伊斯兰国”横空出世,攻城略地,野蛮杀戮,引发了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中东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局势震荡。迄今,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已对“伊斯兰国”发动了4,000次以上的空袭,美国已经为此耗费27亿美元。由于无论是从人员构成、资金来源、活动策略、武器装备来看,还是从宣传招募、活动效果、国际影响来看,伊斯兰国都要远超其“前辈”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组织,“伊斯兰国”迄今仍然攻多守少,处于壮大之中。

谁主沉浮?

虽然“伊斯兰国”的暴行已经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感,但已经采取实质性行动尤其是军事行动打击“伊斯兰国”的国家屈指可数。这些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主要包括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以及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中东地区国家;二是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等伊斯兰国的直接或潜在的受害者。

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以空中打击为主,并基本上排除了出动地面部队的可能性。这种“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而“伊斯兰国”仍在肆虐,可见其打击效果是相当有限的,而即将下台的奥巴马政府则对此表示满意和乐观,无意扩大军事行动。同时,从近中期国际和国内形势来看,美国大兵重返反恐地面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发生了有利于“伊斯兰国”长期存在的重大转变。此前,奥巴马政府先后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从反恐热战中抽身。伊斯兰国的建立,既是国际反恐局势的转折点,也是美国反恐战略调整的新起点。客观地说,相对混乱和总体可控的中东地区局势,是基本符合美国全球利益的维护的,也是美国及其主要盟友所能够接受的。在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相对衰落这一背景之下,当今美国的反恐战略具有较为明显的应付意味,其要旨是有限控制,即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进行反恐,达到控制“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势力迅速发展的有限目标。

从本地区来看,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在内外夹击之下苟存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如今已是奄奄一息,过多地指望它自然是不靠谱的。至于伊拉克当局,被伊斯兰国的铁蹄反复蹂躏,已经被证实是扶不起的阿斗,同样不宜做过多指望。好在,有欧美适当力度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扶植,伊拉克尚不至于有灭顶之灾。

遍地开花?

在本地区的反“伊斯兰国”势力中,伊朗的情势相对较好。一方面,“伊斯兰国”对伊朗的渗透有限,而伊朗军力强大;另一方面,伊朗的地区战略对手沙特忙于收拾也门胡塞武装,而业已持续一百多天的军事打击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胡塞武装仍然牢牢地掌控着也门局势,甚至还可与沙特“对打”。如何体面地收兵,成为沙特的难言之隐,抑或是当务之急。考虑到伊朗核问题的缓和时尤其是如此。在沙特看来,伊朗核问题的缓和,使得伊朗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尤其是其与美欧的关系大为改善,伊朗的国际地位由此获得显著提升。据美国媒体透露,为对抗新形势下的伊朗,沙特已经迫切地谋求核武器和有核国家地位。

既然国际社会近中期之内无法彻底消灭“伊斯兰国”,那也就意味着“伊斯兰国”即将存在相当长时间。未来,预计“伊斯兰国”将沿着两条道路前进:一是巩固既有的成果,即巩固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所占领土,攻守兼备,甚至适当拓展;二是花开两枝,积极在伊斯兰世界“开疆拓土”,积极在西方国家“遍地开花”。前者已有叙述,在此单表后者。

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伊斯兰国”在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家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卡扎菲(al-Gaddafi)政权被欧美摧垮后,利比亚深陷内战之中,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极端主义势力趁虚而入。如今,伊斯兰国已经成功地控制了利比亚的多个地区。尼日利亚、埃及、摩洛哥等多个非洲国家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美军撤离阿富汗之后,在阿富汗当局和塔利班对峙的夹缝中,“伊斯兰国”趁虚而入,一如之前该组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潜伏。巴基斯坦的遭遇多少与此类似。不同的是,“伊斯兰国”不仅成功地进入巴基斯坦北部这一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的势力范围,还成功地渗透到了本来就饱受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双重灾祸困扰的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今年春天,伊斯兰国成立了涵盖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伊朗和印度部分地区的所谓“呼罗珊省”(Khorasan Province)。

除了在伊斯兰世界的渗透之外,伊斯兰国自然是在积极渗透欧美诸国。一来,这是“伊斯兰国”的既定策略,这在其“建国宣言”中有非常明确的反映,扬言要在五年之内扩张到欧洲;二来,欧美是熟谙宣传之道的“伊斯兰国”扩大影响、募集资金和招兵买马的重要阵地。已有证据显示,伊斯兰国已经利用涌向欧洲国家的伊拉克和叙利亚难民做掩护,积极向欧美输送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与难民同文同种,或者本身就是欧美国民,如此,欧美诸国恐将防不胜防。联合国难民事务署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已经有约6万人试图穿越地中海偷渡到欧洲,而2014年穿越地中海偷渡到意大利的人数高达近22万。

可以预见,在国际社会的联合打击之下,“伊斯兰国”的覆亡是必然的,但绝非指日可待。

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伊斯兰国”在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家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如今,“伊斯兰国”已经成功地控制了利比亚的多个地区。尼日利亚、埃及、摩洛哥等多个非洲国家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作者:刘军,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