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光明网:中东地区深处历史转型期
发布时间: 2015-06-19 浏览次数: 133

环顾全球,在林林总总的众多世界热点地区当中,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像中东一般矛盾冲突如此激烈频仍的地区。阿富汗、伊拉克治安尚未平息,叙利亚内战更是硝烟弥漫、黑幡猎猎的“伊斯兰国”攻城掠地,无恶不作,也门内战激战犹酣,沙特一波接一波的空袭更加剧了当地人道主义灾难,炮声隆隆之下,多少无辜生灵惨遭涂炭…….

当下,正当世界人民隆重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追忆并重申战后国际及地区秩序对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不可或缺之际,中东多年来形成的地区格局却呈现出“垮塌式”解体之势,成为最为“吸睛”的国际事件,引起有各方极大关注。

中东地区战略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原有区域力量平衡被打破

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扶持以色列建国,直接加剧地区的紧张和动荡。尽管当时一批新独立的阿拉伯各国实行了不同的政治体制,政权性质不一而足,存有较大差异,但各方在维护阿拉伯民族团结统一与共同利益上,尤其是在对外方面均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在当时冷战的大背景下,阿以冲突久拖不解,旷日持久,成为二战后全球持续时间最长、矛盾最为激烈的热点问题,同时成为了中东问题的核心。阿以对抗,泾渭分明,构成了中东地区大的战略大格局。不仅如此,中东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独特的地缘政治影响及其得天独厚的油气资源,也使其成为西方大国竞相染指、角逐的主战场。冷战时期,美、苏两霸在中东均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代理人。中东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冷战时期客观现实使然。

1991年,美与多个阿拉伯国家发动的海湾战争,虽然迫使伊拉克为自己入侵科威特付出高昂代价,但同时也开创了近代以来多个阿拉伯国家联合对付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先例。由此,阿拉伯世界内部团结惨遭破坏,阿拉伯国家统一阵线进一步分化,阿拉伯民族整体利益蒙受损失。美通过对伊拉克长达10多年的经济制裁和打压,堂而皇之地巩固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在更深层上介入到地区事物当中,拓展自身影响力。2003年,美以打击恐怖主义作为幌子,推翻萨达姆政权,酿就了伊拉克国内经年累月的暴力活动,彻底搅乱了地区局势。简单说来,美国的做法至少产生了以下三种后果。一是极大削弱了阿拉伯国家实力,使其内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无力对付强硬不妥协的以色列。以色列是美的战略盟友,在阿以矛盾上,美一味偏袒以色列,抑阿挺以,致阿拉伯国家完全丧失了与以方对抗和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震慑了阿拉伯社会普遍存在的反美、反以情绪。美借反恐将部分国家或组织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名单,并以“邪恶轴心”划线,敲打地区对美不满情绪。三是为美国实施“大中东民主计划”扫清了障碍。此计划旨在推进中东地区的“民主进程”,藉此消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此举也为中东地区后来的持续动乱埋下祸根。异军突起的“伊斯兰国”更是趁乱胡作非为,成为祸害地区的渊薮。

今天,阿以对峙的局面不再,阿以冲突为核心的中东问题被边缘化,巴勒斯坦问题被封冻,阿拉伯国家内忧外患、国破家亡。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以色列、土耳其、伊朗三国力量的快速提升,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不断强化,有日益坐大的趋势。无疑,这种新的力量格局将对未来地区局势的演变产生深刻影响。

阿拉伯主要国家政权发生更迭或遭受重创,以往旧有执政模式难以为继

伴随着二战的结束,中东地区不少国家先后摆脱殖民统治,并继而推翻封建专制政权,纷纷建立共和国,形成如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世俗大国,它们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坚力量。另外,部分国家如约旦、摩洛哥等脱离殖民统治,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此外,沙特等为首的海湾国家则先后取得国家独立,保持了其政教合一的君主政体或酋长制。

从理论上讲,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摆脱封建专政统治,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社会前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事实上,这些阿拉伯国家虽然实行了共和政体(民族主义者),但其无论在社会环境、思想意识、文化传统、发展阶段都带有深厚的封建意味。在共和政体的包装下,当权者主要依靠的仍然是部落、家族、教派和团体的效忠,因而施政表现为体制僵化、专制统治、贪污腐败;经济无大的起色,失业率高企、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另一个屡见不鲜的特色就是子承父业、任人唯亲,搞家族式统治。

自下而上的“阿拉伯之春”,一旦点燃就迅速横扫了阿拉伯世界,一举推倒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也门政权,使绝大数国家受到冲击,动摇了其执政的基础。中东之所以会发生伤筋动骨般的剧变,反映出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执政当局早已丧失政权合法性,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必然受到民众唾弃。个别王国或酋长国虽然因其政教一体的特殊性侥幸逃过一劫,但在内外高压下,也不得不承诺采取变革措施,尽力安抚。

两大教派势力严重失衡,成为地区动荡不安的又一重要诱因

中东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有着众多的宗教圣地、遗迹,是世界上宗教、教派矛盾最为集中、最为复杂的地区,历史上因宗教矛盾诱发的冲突不胜枚举。难怪基辛格曾说,中东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宗教问题。就伊斯兰教而言,逊尼派与什叶派两大教派的矛盾可说贯穿始终,即使今天,两派的争斗仍或明或暗地上演着,成为各方不能回避的敏感话题。此外,依附这两大派还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小教派、小派别,有的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当权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直在有意无意挑拨、玩弄教派冲突和矛盾,这是宗教、教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甚至可以说,教派的矛盾通常都以国家之间的对抗作为载体。由于历史原因,中东形成了以阿拉伯逊尼派为多数派与以伊朗什叶派为少数派之间的长期对峙。长期以来,伊拉克一直扮演着抵挡以伊朗什叶派的第一道防线。在这道防线坍塌后,加之阿拉伯主要国家内忧外患,什叶派的势力空前加强,其作用和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大。“伊斯兰国”势不可挡与得到许多地区逊尼派的支持不无关系。伊朗频频表示愿协助伊拉克打击“伊斯兰国”,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下力气打击“伊斯兰国”武装均有此方面的考量。沙特为首的盟国对也门的打击更多出于教派原因。沙特等国近来与其靠山美国徒生嫌隙,与美改善与伊朗关系可能对地区力量平衡产生影响密不可分。此外,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岌岌可危之时,土耳其、沙特等国落井下石更是如出一辙。

可以预料的是,有关地区国家围绕教派矛盾的利益争夺和博弈会成为加剧地区动荡不安的又一重要因素。

中东地区动乱仍将长期持续,民主化进程将经历漫长演进过程

今天,在中东剧变四年后来看,许多国家更加不安定,政局更加动荡,社会结构进一步撕裂、民怨沸腾,经济停滞不前、普通民众生活更加窘迫。究其原因,一是在今天阿拉伯国家为主体的中东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传统以及现实客观环境都决定了推行西式民主难以快速取得成功。这已经是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了的。民主不是单单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发展过程,一个不断完善的愿景;同时民主也是有条件的,有其自身生存所必须的要件。二是旧的体制和政权推翻后,由何种力量取而代之考验着地区国家。以往阿拉伯当政者实行专制式统治,着力铲除反对派和异己分子,形成了一派独大局面。一旦发生突变,世俗力量难以推出深孚众望的领导人,较有影响的伊斯兰势力又因其自身的宗教背景而引起各方警觉,缺乏执政经验和历练,即使上台执政短期内也拿不出治国秉政的灵丹妙药。因此,不少国家政权频繁出现轮流坐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三是曾经风起云涌的阿拉伯民族复兴事业被弃置,取而代之的是中东地区日益严重的分散化、碎片状特征。中东剧变的后遗症正在慢慢显露,教派矛盾、权力斗争、分离主义倾向、领土纠纷、社会经济问题、区域力量博弈乃至恐怖主义等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四是美国力日益衰微,其中东政策左支右绌,进退失踞。在巴以和谈上,由于以色列的不妥协政策,奥巴马政府期冀突破的努力最终以虎头蛇尾宣告失败。“阿拉伯之春”的剧情上演大逆转,从“喜剧”转为“悲剧”。叙利亚问题博弈上,美态度前后不一,被普京总统抢尽了风头。无奈之下,奥巴马寄望于在伊朗核问题上留下点政治遗产,但此举不仅激怒了以色列,还使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对美的战略意图充满狐疑。美目前实施战略收缩,将全球重心聚焦亚太,已无力过多关注中东。

毋庸讳言,中东地区,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正处于二战以来最深刻、最广泛的变革当中,各种力量此消彼长,地区战略格局正处于重新洗牌和重塑的阵痛当中,动荡和混乱成为其最大特点。整个演变过程将无可避免的痛苦、曲折。无论如何,阿拉伯国家的明天,还需其人民不断付出更多艰辛努力和探索。

(作者:明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

来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