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之前一直顾忌西方国家的看法而限制与伊朗发展正常关系,在伊核问题得到阶段性解决后,中国可以与伊朗发展正当的全面合作关系。
马拉松式的伊朗核谈在跑入最后一个弯道时,事情发生戏剧性转变——原本已经快流产的伊朗核框架协议,在截止日期两天后突然宣布达成,引发外界一片哗然。
“我们在谈判中的主要收获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伊朗人将不会屈服于欺辱、制裁和威胁……对于伊朗来说,这是一场胜利。具有最先进军事能力的国家已经承认伊朗人将不会对压力屈服。”4月9日,伊朗举行活动庆祝“国家核技术日”,总统哈桑·鲁哈尼头戴白帽,身穿黑袍,举行电视演讲,宣布了这一喜讯。
伊朗VS美国:谁的胜利?
自鲁哈尼2013年6月上任后,伊朗核谈再次回归联合国的谈判桌—伊朗提出解决伊核问题新方案以及时间表,以换取西方取消经济制裁。由于致力于振兴伊朗经济和引领其社会转型,鲁哈尼本人也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伊朗的邓小平”。
近两年来,尽管外界不可获知围坐在谈判桌上的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以及伊朗官员,究竟上演了多番怎样的唇枪舌剑,但迄今为止的每一次谈判,在媒体的报道中都显得异常艰难。
此次核谈最主要的成果,是各方宣布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但在4月2日该计划宣布达成后,外界发现,谈判中最主要的美伊双方对文件有着不同版本的阐述。相比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伊朗版本要简单很多。
“各方的公开声明及外交表现说明伊朗和西方谈判国家(尤其是美国)之间还存在着重要分歧。”据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赵通介绍,伊朗从4月2日至今没有发布自己的协议版本,而只是和欧盟一起发布了一份不长的且较为笼统的共同声明,里面提到限制铀浓缩、重新设计Arak重水反应堆、不进行乏燃料后处理等关键措施,表明相关谈判方就这些主要议题达成了总体共识。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比如何时及如何取消各方对伊朗的制裁,使用了较笼统的语言。
此外,伊方版本称达成全面协议后,欧美将立即“解除”所有经济金融制裁;美方版本则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遵守核相关承诺后,将“冻结”制裁,而彻底“解除”制裁将耗时数年。
“美国版本的协议中,对伊朗核能力的限制更为严苛和全面。如果这个成为各方最终接受的版本的话,我认为将是一份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协议。因为里面对伊朗的核能力做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堵住了任何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可能路径。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这个版本得到了伊朗的正式认可。”赵通解释称,因此美国的做法更可能是一种谈判手段——即先声夺人地把自己理想的方案抛给国际社会,造成一种既成事实的国际印象,给伊朗在下阶段谈判中想再就里面的问题讨价还价制造困难。当然,美国政府也希望尽可能拿出一份看起来有利于美方的方案,用于防止国会及其他强硬派找借口杯葛下阶段的谈判。”
然而,这份看似保留了美国绝对优势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在美国部分核问题专家看来,美国发布的文件中在很多关键问题上表述不清。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承认,“这是目前我们保证伊朗不获得核武器的最大的赌注。”《华盛顿邮报》则形象地比喻称“奥巴马正在走钢丝”。
相比而言,支持派则认为美国这一做法是在试图拖延伊朗拥有核武器,这比与伊朗开战,或者不顾一些盟友反对、继续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这两个候补选项要好得多。但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以色列则表现得很激烈。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拿朝鲜核谈的失败案例来证明此次与伊朗达成协议是一个“重大错误”,国防部长摩西·亚龙更撰文称,“目前的伊核框架将使战争变得更为可能。”
就在各方争论不下时,鲁哈尼公开表达了强硬态度:“除非所有制裁在同一天被取消,否则我们将不会签署任何协议。”6月30日将是伊朗核谈制定最终协议的截止日期,如此剑拔弩张的态势也让不少人为伊朗核谈的最终走向感到担心。
对此,20年前曾参与过朝鲜核问题谈判的两位前美国外交官员罗伯特·加卢奇和乔尔·威特公开提醒道,“美国的谈判者正在为最后的协议努力,他们有权参照我们以前(与朝鲜)的经验,但是他们应该忽视那些以朝核会谈为教训而放弃外交途径的做法。外交可以在政治意愿和可持续性推进上取得成功,(伊朗核框架)协议本身只是一个开始。”
伊朗核谈的中国利益
就在外部一片喧嚣之际,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却有了务实进展。此次伊朗核框架协议达成一周后,伊朗石油部长比间·尚甘尼进行了上任两年以来的首次访华。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一直参与伊朗核谈。最近两年进行的核谈中,中国比以往更为积极:2013年11月,在伊朗核谈达成阶段性协议最关键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致电鲁哈尼,就一些实质性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且鼓励鲁哈尼积极考虑与六国达成临时协议;2014年2月,中国方面提出了“五点建议”,为后续的磋商创造了积极的政治环境,4月1日,中国又提出了“四点主张”。
赵通向《凤凰周刊》记者指出,鉴于中国在伊朗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不断加大,各方对于中国的意见和立场较为重视。中国也是唯一与相关各方均保持有较良好关系的国家,所以有扮演重要协调角色的空间。“如果中国政府加大对其相关外交斡旋活动的报道和宣传,将更有利于外界对中国的积极作用有更充分的认识。”
自2012年伊朗受到西方经济制裁以来,尽管中国收敛了对其石油进口,但仍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石油进口客户,伊朗则是中国第六大原油进口国。2014年中伊贸易破历史新高510亿美元。此次伊朗核框架协议达成一周之后,比间·尚甘尼的访华就是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据路透社报道,此次中伊就进口石油的价格进行商业会谈,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正在为西方解除经济制裁做前期准备,寻找可以快速出口的目标国。如果西方国家解除对伊朗的制裁,OPEC可能很快需要应对伊朗原油供应增加的问题。
但商业谈判还悬在空中。“主要问题是我们(伊朗)欠中国的钱。中国已经开始在伊朗作业,但还没有收到回报。”伊朗石油部主管商业和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阿米尔·侯赛因如此解释。他也表示,伊朗仍希望使用中国公司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开采。在美方看来,此举旨在降低西方制裁对伊朗的影响,迫使美国签署协议来解除针对伊朗原油出口的限制。
伊朗石油部长访华当天,中国外交部中东特使宫小生也到访伊朗首都德黑兰,会见伊朗副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并推广中国的“一带一路”。此前鲁哈尼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表示“非常赞同”;宫小生则表示,伊朗“或会成为最早初见成效的地区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建造由中国新疆到巴基斯坦,再连接伊朗的天然气管道。伊朗方面表示,管道的伊朗段已经建好,全长560英里(约合900千米),始于该国的一个天然气田。
在赵通看来,中伊未来的合作前景远不止这些。对伊朗来说,中国庞大的基建能力和对外投资正是伊朗所需的。随着近期国际油价大降,伊朗认识到过度依赖石油是有问题的。而中国的投资可以帮助伊朗经济实现多样化,从根本上摆脱过度单一的状况。经济的提高又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伊朗改变国内社会不稳定的状况。对中国而言,伊朗的油气和石化资源自然有吸引力,但中国也应注重与伊朗建立深入且全面的经贸关系,帮助伊朗进行经济转型,这将带来长期的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
此外,中伊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打击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方面也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赵通认为,中国之前一直顾忌西方国家的看法而限制与伊朗发展正常关系,在伊核问题得到阶段性解决后,中国可以与伊朗发展正当的全面合作关系。“安全合作是双方都愿意继续推动的。中国军舰已经访问了伊朗并进行了联合操演,两国的安全事务官员也有了深入接触。”
(记者:王衍)
来源: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