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一个月,是广大穆斯林一年一度最重要、最神圣的“斋月”。但就在这期间,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土耳其反华游行事件,其由头则是对中国新疆地方政府今年“斋月政策”的误读或误导。
这次土耳其各地爆发的针对中国的示威游行,发展到殴打华人、砸毁包括维吾尔族人在内的华人所开商店,甚至殴打貌似华人的韩国人等暴力行动。示威者声称是为抗议中国政府“禁止穆斯林封斋和打压维吾尔族人的宗教权利”,甚至有示威者打出了“独立的东突厥斯坦万岁”旗帜。显然,这场本意为维护“斋月”权利的公民和平行动,在少数人的误导和操纵下,有政治变味和借机反华的倾向。
根据伊斯兰教义,在每年的伊斯兰教历九月,穆斯林要履行五大天命之一的斋戒功课,即每天从黎明至日落,戒饮食,戒房事,戒绝丑行和秽语,并认为此举有陶冶性格、克制私欲、体会穷人饥饿之苦、萌发恻隐之心,以济贫行善之意。伊斯兰教法规定,负有戒斋义务的人,是除病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以及在日出前踏上旅途的人之外的全体穆斯林。由此可见,穆斯林的斋月教规,本意是神圣和慈善的,并且从人道主义考虑,允许特殊人群有例外。
而此番部分土耳其人对中国新疆斋月政策的批评,则源于少数人传播了“新疆禁止穆斯林封斋”的消息,这一传言,既有不实的成分,更有误解的因素。
长期以来,新疆作为一个维吾尔族自治区,对穆斯林教义的尊重与维护,既符合人口现实,也符合公共管理需要。尤其是前些年“七五事件”之后,中国政府转而以重教、恤民的政策对待广大维吾尔族人,这里所说的“重教”,就是重视和尊重穆斯林教义。
就在前不久,笔者去过一次新疆,发现那里的斋月气氛还是相当浓厚,封斋的人不在少数,当然也有人没有封斋。问其故,有的答曰特殊原因,有的解释是对其他民族的经营需要。当被问到是否被政府强制禁止封斋,受访的11个人,都称没有被强制,不封斋是自己基于特殊原因的自由选择。而笔者所获一份政府文件亦显示,新疆地方政府内部下达通知,要求高度重视和尊重维吾尔族人的宗教习俗,不对普通群众的封斋活动作任何干涉。
那么,所谓新疆“禁止穆斯林封斋”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新疆规定,一方面要尊重“普通维吾尔族群众”的封斋习俗,是否封斋由各人自由决定,但另一方面,确实也要求党员、公务员不能信教,不参与封斋。与此同时,今年斋月刚好和学校暑假重叠,当地政府考虑到学生成长营养需要,也是为了防止教育被宗教过度渗透,所以要求基层政府和组织,注意引导与鼓励学生不参与封斋,即便如此,也没有禁止学生封斋一说。正是这种针对少数人群的区别性政策,被少数人刻意放大、扩大,并说成是新疆禁止全体穆斯林封斋,于是误会产生,新疆地方政府也蒙受了近年来最大的冤屈。纵观这个“斋月之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可以发掘很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首先,在极端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任何各国有关宗教问题和宗教人群的政策变化,都变得日益敏感。很多政策即便出于善意,如果解释不细、沟通不畅,也很可能被少数人故意误传,继而引出事端。
其次,中国是一个标准的世俗国家,拒绝政教合一的体制。一方面人民信教自由自愿,但另一方面,宗教不能向政治渗透,这里所说的“政治”是广义的,包含政府权力、公共教育等诸多领域。
此番新疆要求引导学生不参与封斋,亦有防范宗教向教育过度渗透之意;而要求党员、公务员不参与封斋,则是基于政治的世俗化需求和为了拒绝宗教渗透政治,事实上,中国从1949年以来一直禁止任何党员和公务员信仰任何宗教,不仅包括伊斯兰教,其他诸如佛教、道教等,也是党员和公务员不能信仰的。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中国媒体报道某官员因信奉风水而遭处分,这正是中国禁止党员和公务员信教的体现。因为风水学说总体上属于道教的范畴。倘若按照土耳其人的抗议逻辑,岂不是全球的道教徒也应该抗议中国禁止党员干部信风水?
再次,此番新疆政策遭外界误读,仍然折射了中国长期存在的政府宣传工作观念老套、手法笨拙、内容呆板。
在中国,考虑到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有关宗教问题的新闻长期被列入媒体禁区,以至于媒体在宗教问题上长期自动回避,有关宗教工作的宣传人才极度匮乏,公共关系技巧较为低下。仅以政教体制为例,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政教分离体制,这次新疆引导与鼓励学生不参与封斋,正是政教分离体制中拒绝宗教渗透教育的体现。但对此,中国很少向外解释,一些宣传机器和官员过于高傲,不屑向外解释,媒体则不敢向外解释,以至于眼看国际误会加深而一筹莫展。
由是可见,中国新疆此番遭遇“斋月之冤”,从事实层面而言,确是一种天大的冤枉;但从宣传的角度来看则难免冤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政府需要以此为鉴,重构国际公共关系思维模式,用符合现代国际政治潮流和信息化态势的思路与技巧,重新解释自己的民族政策。
(作者:陈杰人,中国独立时评人)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