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马晓霖:伊核协议,美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发布时间: 2015-07-15 浏览次数: 110

12年,终于通过了!

当地时间714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与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于在维也纳宣布,伊朗和伊核六国就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这意味着,长达12年的伊朗核谈判终于可以画下句号了。

正如扎里夫所说,协议是经由艰苦努力才达成的,它结束了“一场没有必要的危机,同时为讨论影响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开启了天地”。这12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扎里夫如此感慨?伊朗核协议的达成,会给这个中东地区大国带来什么?美国是否就此撤出伊朗?这和中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观察者网专访博联社总裁、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为您解答以上问题。

马晓霖曾任新华社科威特分社记者、加沙分社首任记者、首席记者,伊拉克战争新华社特派记者,累计在阿拉伯国家学习和工作近7年,足迹遍及所有中东国家。大量实地报道经验让他得以对中东地区深入观察,也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中东问题专家。

观察者网:伊朗核谈判经历了长达12年的时间,在这12年当中,各方的分歧点在哪里?为什么经历这么久才达成协议?

马晓霖:应该说这12年,谈判各方都经历了很大的一个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态度的转变。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铀矿并成功提炼出铀的时候,美国方面态度比较强硬。当时还是小布什时期,他此前将伊朗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家之一,公开宣称要用武力颠覆伊朗政权。但小布什已陷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泥潭,被搞得焦头烂额,腾不出精力对付伊朗。伊朗因此得到发展良机,努力扩大核研发能力,伊朗核电站的离心机数量由一二百台迅速扩张到上千台,大大增加了伊朗与西方国家谈判的筹码。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中东政策已经开始调整,并逐步从中东收缩。奥巴马知道美国根本无力打赢两场中东战争,甚至已无心继续在中东打仗,想把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制衡中国。加之当时伊拉克大乱,阿富汗也一团糟,奥巴马政府逐步发现伊朗反而是稳定的力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对伊朗政策就有了根本性调整。

2011年中东发生剧变以后,“基地”等恐怖组织迅速泛滥,美国发现仅靠一己之力量搞不定中东,中东地区需要借助盟友和本地大国实现稳定,包括英国、法国、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朗等,用这些力量来保持平衡维持中东和平。所以,奥巴马早在2013年就公开宣布,美国不谋求颠覆伊朗现有政治制度,承认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源的权力。

在这个过程中,伊朗对美国的诚意也有了比较肯定的判断,它也要解决自己的问题。30多年的经济制裁严重阻碍了伊朗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对经济命脉——石油出口的禁运,让伊朗经济濒临崩溃,再这样下去就会导致政权合法性下降,威胁统治阶层的执政前途。所以,伊朗也愿意牺牲一部分核权力,以换取解除经济封锁,让自己重新融入世界。2013年底以后,各方快速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美伊双方对彼此的诚意都已基本确认,剩下的就是彼此要价了。双方都想以最小让步换取最大回报,这是导致谈判一波三折,一延再延的原因。

观察者网:那么在这个谈判过程中,双方是如何讨价还价的?

马晓霖:对美国来讲,奥巴马改变了小布什实行的对伊强硬政策,在政治上给伊朗安全保障,这是美国做出的重大让步,让伊朗方面吃了定心丸。伊朗曾在谈判最初有三大问题,与伊朗谈判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解决核不扩散还是要颠覆伊朗政权?是要实现双赢还是零和?这些问题经过2013年后一系列技术性谈判基本得到澄清。过去一年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技术层面的细节问题上,包括如何限制伊朗的核能力,以及如何陆续解除对其制裁。

观察者网:您刚才也提到了恐怖组织的威胁。美国肯松口放弃对伊朗的制裁,和目前中东的恐怖主义局势有什么关系?

马晓霖:应该说这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关系,中东是四大民族的天下,即阿拉伯人、伊朗人、以色列人和土耳其人。中东的伊斯兰世界又存在两大教派,以阿拉伯人为主的逊尼派,和以伊朗人为代表的什叶派,现在纵横中东的“IS”及其母体“基地”组织都是逊尼派萨拉菲激进分子为主,他们和伊朗等什叶派力量是天然敌人,当然也是美国的最大敌人。在这种情况下,美伊之间反而找到反恐和维稳的合作共同点,所以美国才会释放伊朗的力量,让它来帮助自己及中东盟友,寻找遏制恐怖主义的有效途径。

观察者网: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的中东政策会发生很大改变?

马晓霖:其实我们都知道,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行为是具有两面性的,也有很强的实用主义或者说双重标准特征,而且往往处理不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从长远利益看,美国希望变更伊朗伊斯兰政权;但从眼前诉求讲,它又希望中东维持力量均衡,所以就要放松对伊朗的制裁。当然,首先需要美国停止朝拥有核武器方向发展,避免中东进一步失控。伊朗如果跨过核门槛,很有可能引发以色列袭击,进而触发一场大战,或者至少在周边阿拉伯国家形成核竞争,使核不扩散机制彻底在中东崩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退而求其次,解除制裁以换取伊朗合作,诱使伊朗核进程处于透明、可控、可核查和不可逆的框架下。美国现在的中东政策就是战略收缩,在确保美国主导的前提下,使中东局势不至失控,同时把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美国也不想在中东地区投入太多力量,因为中东几乎拖垮了美国。所以它就要更多地调动地区内包括伊朗在内的积极因素,而且前面提到了,双方在反恐、地区稳定等方面有利益共同点,更容易达成战略一致。但是,美国并不想完全从中东地区抽身,依旧会偏袒、呵护以色列,保护沙特等君主制国家,这种大的政策基调是不会变的。

观察者网:其实早在4月份,就已经传出将对伊朗逐步解除制裁的消息。如果协议达成,取消对伊朗的制裁,会对伊朗经济和政治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马晓霖:伊核问题协议的达成,意味着伊朗和美国关系向正常化方向迈出一大步,从此伊朗在政治上与西方世界增加互信。只要美国门户洞开,欧盟等其他国家都会减少对伊朗发展的阻碍。经济制裁结束以后,伊朗的石油出口,成品油和航空零部件进口,甚至武器输入等,都可恢复正常,使伊朗经济很快恢复活力,总体实力得到复苏,进一步提升伊朗在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观察者网:伊朗作为中东地区性大国,它的发展一直受到近邻的关注。如果伊朗借此崛起,会不会为中东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

马晓霖:这个确实不好说。伊朗想在中东做大,这是肯定的。以它的综合国力、人口素质,包括它的民族自豪感,它当然想在中东,至少在伊斯兰世界称王称霸。从这一点来讲,它和美国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也和美国地区盟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埃及存在矛盾,这就看后续怎么发展了。目前发生在伊拉克、叙利亚和也门的博弈已反映出后核时代的这种争夺,就看美国以后怎么调控和把握了。

观察者网:中国在伊朗一直有大量的经济活动,伊核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活动有什么影响?

马晓霖:2014年中国和伊朗贸易总额达到500多亿美元,这是从来没有的。此前,制裁实际上为中伊造成特殊机缘,因为西方国家不便与伊朗发生太多经贸往来,反倒给中国机会。这次谈判之后,伊朗对外经贸关系将趋于正常化,中国面临的竞争也会增强,在商品出口、投资等各方面都不会像以前那样能够拿到性价比比较高的合同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中国从此也可以不受美国制裁的影响,和伊朗进行正常经贸活动,客观上推动中国和西方在技术、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加强竞争,提升我们的产业竞争能力。

一旦伊朗和美国、欧洲经贸正常化以后,它就融入了世界经济贸易和地区安全体系,不再是中东孤岛,也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伊朗是“一带一路”十字路口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伊朗被制裁问题不解决,“一带一路”到伊朗大门外就推进不了,会受到美国各种各样的制裁和限制。如果获得了经济和贸易制裁的解禁,伊朗将扫清加入“上合组织”的现实障碍,中国将来借道伊朗发展“一带一路”就更加顺畅,获得的利益也就更多。

(作者:马晓霖)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