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伊朗与“六方”就核问题最终达成了协议。经过漫长的12年的谈判,伊核危机暂得以政治方式解决,避免了军事冲突。此协议的达成,是否意味着中东地区的核扩散和核竞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它将对整个中东的局势产生何种深远影响?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会不会心生不满,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核力量?美国为何急于与伊朗达成协议?又将如何安抚传统盟友?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抽身”会不会恶化中东地区的现有秩序,还是反而会有助于该地区达成新的平衡等,就这些问题,南都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殷罡研究员。
一个不得不达成的协议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如何评价14日伊朗与“六方”达成的伊核协议?美国和伊朗各做出了哪些让步?
殷罡:这是一个不得不达成的协议,各方志在必得。从协议的基本内容来看,伊朗基本接受了前段时间“六方”提出的要求。这里包括伊朗声明任何情况下不开发和获得核武器,阿拉克重水反应堆重建,但仅用于和平利用核能目标,同时将离心机数量缩减三分之二至6104台,将浓缩铀储量降低98%至300千克,国际核查人员可以随时检查可疑设施,包括军事设施。换取的是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的绝大部分经济制裁,同时武器禁运也将逐步解除。
实际上,协议没有如预期提早达成,同伊朗的内政有关。伊朗国内之前曾出现一些强硬的声音,国内媒体以及伊朗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都表达过不满,要求解除制裁和协议生效同步进行,不能核查军事项目等。当然,最高领袖这么说,可能有“安抚”和“平衡”强硬派之意,因为毕竟谈判的策略和基调是哈梅内伊定下的。最终谈判结果基本满足了六方提出的要求。伊朗国内的“强硬派”的代表“国民卫队”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妥协,因为也没有其他的道路可选择。
在伊朗的体制内,“革命卫队”是特权阶层,由于两伊战争中其力量得到了加强,“革命卫队”的经济部门控制了伊朗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发、军工企业和其他配套企业,导致伊朗的经济布局、投资方向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
执行强硬方针是“革命卫队”的一贯立场,而随着经济制裁的解除,伊朗国内经济建设将蓬勃兴起,“革命卫队”的权限和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它也必须接受这种变化,因为革命年代过去了,受制裁的非常时期过去了。在一个正常的国家体制内,任何军事集团发挥的作用都应是有限的,若再不做调整,将不利于伊朗的未来。况且“革命卫队”控制的企业,其成员和家属,也会从这次解除制裁中获益。所以,伊朗国内反协议的声音会越来越弱。
当然,在协议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核查条件非常苛刻,也给“革命卫队”控制的企业和研究部门制造摩擦提供了空间和条件,这就要看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运筹帷幄了。
南都:美伊能达成此协议的政治背景是什么?双方对对方的政策为何会发生调整?
殷罡:尽管美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这次谈判不单单是美伊双边展开的,而是“六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美国之所以积极地要签署这个协议,是因为奥巴马必须要履行自己的诺言,否则他和民主党的威信丧失,也会影响明年的大选。
而鲁哈尼之所以在2013年能当选为伊朗总统,是因为他代表了伊朗民众的渴求,同时也是伊朗国运,国家前途的需要。在美国和欧洲为首的经济制裁下,伊朗经济遭到了重创,国内也酝酿着深层次的社会动荡。若伊核问题再不通过政治妥协得到解决的话,伊朗就会出现可怕的体制危机,导致内乱和地区局势的进一步动荡。所以,这次协议的达成,不仅仅是鲁哈尼个人的胜利,也是鲁哈尼所代表的民意的胜利。
伊核危机暂告一段落
南都:这次协议的达成,能否说中东地区在防止核扩散和核竞赛上取得了一个关键性的胜利?
殷罡:协议对已经跨在核门槛上的伊朗进行了严重的束缚,避免了伊朗单方面拥有核威慑力。但也只能说伊核危机暂告一段落,而对于中东地区核竞赛而言,则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协议中伊朗的离心机并没有全部被销毁,不过是大部分不再投入运行,核设施只有重水反应堆的核心部件要拆除改造,但整个核工业得以大体完整地保留,核技术也得到完全的保留。伊朗显然是这次协议的胜利者。
而相比之下,阿拉伯人会感到极度的失落,土耳其可能也会试着走目前伊朗的道路。沙特、埃及、阿联酋、约旦,可能还包括卡塔尔,已经开始了它们雄心勃勃的核计划。土耳其很快会进行核反应堆的建设。整个中东地区已经开建和即将开建的核设施,仅大功率的核反应堆就有10座以上。也就是说在伊朗核问题暂告一段落的同时,中东的全面核竞赛已经拉开了帷幕。目前虽然是民用技术的竞赛,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进行的。但通过这种竞赛,阿拉伯国家会出现大批的核技术人员,核技术水平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若在10年或15年之后,地区形势发生了新变化,阿拉伯国家会利用掌握的核技术同伊朗进行新的抗衡。而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这种雄心勃勃的核计划也会使得伊朗对已拥有的核技术更加珍惜,严格保护并进一步发展。
伊核协议只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比如说未来10年内,使这个地区避免了因为核问题而爆发恶性冲突。但在核技术上也为更长的时间之后,新的核危机做了铺垫。
南都:前年鲁哈尼当选时,曾与你聊及伊朗的核道路选项是走日本模式,即拥有完整的核能产业链,但接受国际社会公开透明的监察。现在看,伊朗似乎恰好做出了这一选择,以合法的方式拥有了部分的核威慑能力。
殷罡:伊朗和日本相比,在核技术上各有长短。日本掌握的核技术要比伊朗更强,日本的核电站数、核原料储备皆数十倍于伊朗。但日本是在美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控下,任何发展军用核技术的途径都被阻断,而伊朗不是这样。伊朗进行了军用核技术相关的研究和实验。伊朗目前看是采用了日本道路的一些方针,但在美国和国际社会眼中,透明度不够,伊朗的核威胁性要远大于日本。
美国意图从中东“抽身”
南都:协议达成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跳出来表示反对,声称是“历史性的错误”。以色列是这次协议的输家吗?
殷罡:以色列是输家,因为过去在中东,只有以色列有核技术,波斯人没有,土耳其人没有,阿拉伯人也没有。现在伊朗拥有的核工业的规模,比如核技术人员的数量,离心机的数量,核设施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以色列,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且在以色列人看来,更为可怕的是此协议容忍和承认了伊朗现有的核工业规模。在中东地区的核能力上,以色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若发生冲突,以色列会处于不利的位置。但也应看到在面临着伊朗核压力的同时,以色列现在仍保留着一些优势。以色列在核武器的研制,投掷能力上已经完全具备了核打击和核反击的能力,这方面是超过伊朗的。
以色列的这种不满还会延续下去。同时,为应对这种压力,以色列有可能会与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人在核技术上开展一定程度的合作。因此,在中东地区这个“万花筒”中,未来会滚出什么样的图形,现在还看不清。
南都:阿拉伯人对此协议更不满了。
殷罡:最感到恐惧的,或压力最大的不是以色列人,而是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和波斯人只是政治上的敌对关系,没有利益上的冲突,而且历史上以色列人和波斯人的关系是好的,只不过在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新政权把以色列当作政治上的或理论上的敌人。
而阿拉伯人则不同,他们和波斯人在中东地区的争斗、角逐了一千多年,是该地区动荡的一条主线索。由于伊核协议的签订,由于伊朗在核技术上的多年发展,阿拉伯人现在已经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位置。他们没有核保护能力,以色列有。他们没有伊朗那样高的制造业基础,也没有伊朗如此规模的科研人员队伍。因此,一定会深感恐惧。且他们日渐认清了美国逐步摆脱在中东地区的责任,认识到解除经济制裁后,伊朗的经济发展速度要比之前快很多。所以,这个协议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对阿拉伯人的打击。
南都:回头看,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盟友就是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奥巴马为何会不顾及两者的政治需求,势必与波斯人达成这样的协议?
殷罡:美国要从中东抽身出来,是因为它逐渐地意识到,它不能在此地区固执地“替天行道”了。过去10年,美国打掉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等于替伊朗打掉了两个天然的敌人。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伊朗的核技术发展起来了,美国尴尬地发现,它面临着一个“打不得”的伊朗。若以军事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会把美国拖入一场更难摆脱的陷坑。所以,美国必须要走政治解决的道路,它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财力再打一场消耗战。毫无疑问,这是美国的失败,是伊朗的胜利。
而从历史案例看,中美签署朝鲜停战协议,美国从越南撤军等都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见好就收”的国家。且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东也不是美国的近邻,它完全应该摆脱这个“包袱”。数十年来,美国一直很“天真”,试图在中东这个伊斯兰世界推行基督教世界的民主,结果是越陷越深,不得不不断吞下蛮横干涉的苦果。
奥巴马上台后,认识到美国在这一地区没必要承担如此大的“责任”,而美国真正的利益所在是亚太地区。把军事和政治外交重心转向亚太,是美国痛定思痛后的一个必然选择。要完成此转向,也必须从中东“抽身”。
未来的局势复杂难明
南都:这会对未来中东的整个格局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殷罡:一方面是上面谈到的,中东会开展一场核竞赛;另一方面会促使中东国家的眼光放得更宽一些。俄罗斯在返回中东的问题上会有更大的空间,而美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美国不会放弃对阿拉伯国家承担的一些最基本的责任,就是提供一定的安全保护。协议签订后,美国会不遗余力地安抚阿拉伯国家,安抚以色列,并明确在新的局面下,美国对它们的新的责任。
南都:中东这个地区有民族、种族、宗教和教派等各种冲突缠绕,有的世仇延续千年。小国林立,虽然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实更多的时候仍像人类早期的部落时代,武力往往是竞争准则。美国若抽身,这一地区的秩序会不会
殷罡:中东目前的混乱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美国,是美国这个“外部力量”干涉过多的“恶果”。中东的局势,若没有美国的干涉,反而会比较容易达成一种新的平衡。
在历史上,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都曾主导过这个地区,以色列也曾是这个地区的一个强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若想依靠外力来维持秩序,达成平衡,是不现实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波斯人和以色列人在这个地区的角逐中,想完全通过政治谈判,达成平衡,也是不现实的。以实力为基础的较量、角逐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外部力量,像美国、欧洲或俄罗斯,可能会对新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但历史经验说,过多地施加影响,可能会适得其反。
至于美国“抽身”之后的走向,可以肯定的是各种族、国家、宗族和教派的角逐还会继续下去。如何继续,这就要看各方力量的对比及决策层是否明智了。
(记者:陈建利)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