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观点中国:上海犹太历史,以色列更需牢记
发布时间: 2015-09-02 浏览次数: 9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万多名犹太人逃离被纳粹占领的欧洲,来到上海寻求避难所。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拍摄制作了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以表达以色列人民对中国人民最真挚的感谢。视频一出,吸引了国内不少眼球,由以色列领事馆制作,彰显出以色列社会对于中国的“感恩”态度。

之所以以色列领事馆拍摄的公益片十分引人注目,一方面是片子本身回顾了中国和犹太人在二战的上海“患难真情”的历史,让中国人和以色列人都缅怀过去曾有的友谊;另一方面,以色列人也很聪明的把握到了当前国内独特的政治时机,因此通过“谢谢上海”来向主流宣传靠拢。两相叠加,引人注目自然不用说。

二战时期的中国虽然积弱积贫,但是仍然为报经战乱的犹太人提供了一个还算安稳的避风港。无论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逃难到中国东北的俄罗斯犹太人,还是二战爆发前后来到上海的欧洲犹太人,都是在中国度过了最为艰苦的战争岁月,在战火中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二战结束后,随着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以及西方世界逐渐平静,不少在上海的犹太人选择了离开上海,前往以色列、欧洲或者美国。而随着犹太难民的离开,与上海的“情愫”也最终成为了一段让那些曾经在此居住数年的犹太人难以割舍的记忆。

曾有的记忆,确实象征着中国和犹太民族之间的友谊,毕竟中国并没有像欧洲国家那样排斥犹太人,无论是千年以来定居开封的古犹太人,还是前年之后来到上海和哈尔滨的现代犹太人,都可以平和的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当时光荏苒,当年曾经在中国居住的犹太人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许会在漂泊动荡的酸楚中感怀到温暖与恬适。

然而记忆归记忆,却不能被宣传工具所夸大。事实上中国当前许多关于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民间故事”,都看起来很美而已。有说法认为,以色列人人感恩中国,见到中国人都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也有说法认为,以色列是真心拿中国当朋友,以色列才是中国唯一可靠的伙伴等等。加上以色列领事馆拍摄的视频,似乎也要渲染这种魔幻的氛围。

实际上,如今的以色列国内确实还有由曾经的旅华人士组成的社团,致力于推动中国和以色列的友好交往;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各项合作也确实如火如荼的展开,以色列也逐渐意识到了中国是一个需要重视的伙伴和市场;而且以色列这些年同中国的关系也确实发展迅猛,势头良好。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在以色列国内,尤其是以色列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中国仍然是以色列民众中的一个“异类”,以色列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各类道听途说的初级阶段;以色列社会尤其是学界不少学者对于中国的印象仍然十分负面,对于“中国崛起”忧心忡忡;中国人最在意的“犹太人感恩历史”,在普通以色列人中,很少有人知晓。当我们将上海犹太人的故事讲述出来时,大部分以色列人会惊异竟然会有此种事情。

这也怨不得以色列人“忘恩负义”,毕竟在以色列社会主流话语中,美国和西方世界仍然是“世界中心”,中国仍然是“其他世界”中的一部分而已;对于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只是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漂泊流亡的一小段插曲,也许有所耳闻,但是不会太过当真;加上中国自身形象构建和外宣问题很多,以色列人对于中国犹太历史交往了解不多也不足为奇。

当二战结束7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犹太两民族之间在上海共同相互依靠的“苦难史”,广为中国人熟知,却并不为以色列人所熟知。抛开以色列驻华机构宣传意图,更应该了解和感恩的,是几乎将这段历史遗忘的以色列社会,而不是中国人。

(作者:王晋,以色列海法大学国际关系系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