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寿慧生、孙晓玲:美土关系进入“利益重置期”
发布时间: 2025-09-30 浏览次数: 10

时隔六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于今年925日应邀成为白宫客人。迎接他的依旧是6年前的白宫主人特朗普。自上次会晤之后,两国关系摩擦不断、矛盾升级,土耳其与西方阵营渐行渐远。正因如此,此次会晤广受瞩目,双方在军事合作、能源与核能合作、地区热点合作等领域都释放出积极信号,被视为“关键伙伴磋商”的互动。那么,美土关系会发生实质性转变吗?

此次会面并非偶然,而是美土关系长期张力与当下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两国近年来分歧进一步显性化,但从现实需求看,会面的直接推力来自多重利益交集。对土耳其而言,重启高端军机交易、缓解西方制裁压力是当务之急。对美国而言,中东局势失控与俄乌冲突僵局亟需地区强国配合。这种需求互补成为此次会面的核心驱动力。

此次会面标志着美土关系进入“利益重置期”,但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回暖的有限性与脆弱性。在“重启合作”的表象背后,这场会晤的本质是两国的临时利益置换:美国以军售为诱饵换取土耳其对俄能源“脱钩”,土耳其则以有限妥协谋求军事装备突破。双方虽达成阶段性共识,却未触及彼此战略分歧的核心。双方的每一个让步都附着清晰的利益诉求。一旦利益诉求无法满足,这种“各取所需”的缓和就会成为“短期暖场”,难以改变美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无法构建真正的战略互信。

让双方既想接近却又难以行稳致远的最关键要素是俄罗斯。对特朗普而言,推动土耳其“弃俄投美”是核心目标,因此松动对土军售禁令,甚至暗示重启F-35战机交易,并签署备忘录以实现核能合作,都是瞄准了土俄深度绑定的能源合作。俄罗斯的油气是土耳其能源安全的“命脉”,特朗普试图以军售为筹码,迫使土耳其切断这条“命脉”,既削弱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又将土耳其重新拉回“对俄制裁阵营”,填补北约对俄遏制网络的 “缺口”。这种交易的漏洞显而易见:美国并未提出可靠的能源替代方案,既未承诺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也未给出合理的价格保障,而核能项目周期长、投资大,不确定性明显。一旦土耳其真的停购俄油,将面临能源价格急剧上涨,经济风险不言自明。对埃尔多安而言,获取美制先进战机是不可动摇的诉求,甚至为此愿意在对俄政策上适度妥协,本质上是以对俄立场换军事利益,但其底线同样明确:土耳其不会因美国压力放弃与俄罗斯的其他合作。无论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协调,还是在贸易领域的往来,土耳其都需要俄罗斯这一“战略平衡者”,不会为了美国的“军售诱饵”彻底倒向西方。

但此次会晤值得重视之处并不完全在于双边关系,还在于其溢出效应。美土互动对以北约为核心的西方联盟产生复杂影响,既暴露了联盟的内在裂痕,又凸显了美国维系联盟的现实困境。土耳其是北约内部的“刺头”。此次会晤促进美土和解,美国通过利益让步稳住土耳其,客观上减少了联盟的“叛离风险”,军事合作回暖有助于遏制土耳其的“东向”倾向。但这种“以利益换忠诚”的维系方式也使得北约逐渐从“价值观联盟”蜕变为“利益拼凑体”,联盟的凝聚力与行动效率面临更大考验。更重要的是,此次美土军事合作重启,可能引发北约内部的连锁反应。希腊等国已对F-35交付土耳其表达担忧,认为这将打破东地中海军事平衡,而波兰等东欧国家则担心美国为争取土耳其而弱化对俄制裁协调。这种“双边优先于多边”的合作模式无疑会侵蚀北约的集体决策机制与团结基础。在北约之外,以色列作为美国关键盟友也同样表示担忧。

在全球层面,美土关系的调整,本质上是全球秩序转型期大国与地区强国利益重组的缩影。土耳其通过“军事投射+多边协调+东向拓展”的组合策略强化其地区强国的地位,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其战略价值。美国对土耳其的利益让步则反映出全球变局下美国作为西方阵营领导者的战略无奈:既无法压制所有挑战者,又必须勉力维系联盟体系。

总体而言,此次会晤是美土关系漫长博弈中的一次短期妥协,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利益交换,推动双方从“对抗僵局”进入“有限回暖”阶段,但这场回暖始终笼罩在结构性矛盾的阴影之下,短期交易红利与长期战略分歧之间的张力让美土关系始终处在“亦敌亦友”“盟而不友”的复杂状态中。对全球局势而言,这场会晤更像是多极化进程中的一个注脚,既展现了传统霸权国维系体系的努力,也凸显了地区强国争取战略自主的决心。美土关系的未来走向,最终将取决于利益契合与矛盾激化的力量对比,而其每一次摇摆都将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引发新的连锁反应。在这个利益重构的时代,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土关系的演变正是这一真理的鲜活印证。

(寿慧生,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孙晓玲,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助理)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