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联合早报:反移民政治与“欧拉伯”危机
发布时间: 2015-09-25 浏览次数: 432

面对持续恶化的难民潮,欧洲大部分国家展现出来的人道主义胸怀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事情绝非表象显现的那样简单。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接收难民容易,欧洲各国是否有能力妥善安置难民日后的生活?

况且,即便在人道主义泛滥的欧洲,对待接收难民的态度也并非整齐划一。例如中东欧的匈牙利、捷克、波兰和斯洛伐克四国,就不同意欧洲议会上提出的分配难民份额的方案。即便对难民政策最宽松的德国,近日也突然宣布:边境将恢复管制,难民应当在第一个进入的欧盟国家进行登记,并且提交避难申请。

德国态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欧洲对待难民政策的风向标,更糟糕的是,难民潮的涌入,加剧了欧洲的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冲突,仅在2015年上半年,针对德国境内难民庇护场所的袭击事件就有大约150起。德国的事例在欧洲并非个案,近年来,欧洲本土居民与穆斯林移民之间的冲突不断,一系列的因素表明,难民潮的持续扩大,将激起欧洲社会新一轮的反移民政治潮流。

欧洲反移民政治的崛起,表象的原因,是难民潮的涌入给欧洲本土带来了诸如就业、治安、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而深层的原因则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涌入欧洲的难民大多是来自中东和北非的伊斯兰教徒。欧洲人普遍担忧,随着伊斯兰势力在欧洲的崛起,将使得欧洲面临“欧拉伯”(Eurabia)危机。

“欧拉伯”即“欧洲的阿拉伯化”,在穆斯林不断涌入欧洲,并且与欧洲社会频繁冲突的背景下,“欧拉伯”论调获得了相当多欧洲政府和民众的认同。造成当今欧洲反移民政治潮流与“欧拉伯”危机的根本原因,只能从宗教和文化的根源当中去寻找。简单来说,则是欧洲世界的“世俗性”与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性”之间的二元对立。

“世俗化”对于欧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世俗化”,欧洲经历了韦伯(Max Weber)所说的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祛魅化”过程,人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了宣扬;但是另一方面,“世俗化”也造成了一种普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欧洲社会长久以来就呈现出一种身份认同和价值论危机。

对于穆斯林世界来说,对于先知穆罕默德及其伊斯兰信仰,有着一种近乎严苛的虔诚和崇敬。要想让一名伊斯兰教徒放弃信仰改信基督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伊斯兰教徒的思想观念中,改变信仰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 Berger)曾经以“宗教美国,世俗欧洲”来概括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差异。这种命名同样可以套用到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对比上。

自现代以来,欧洲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分类而形成的多元主义世界观;而穆斯林的世界观则是一元化的二元论。英国著名的伊斯兰教研究学者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在其《穆斯林发现欧洲》一书中指出:在穆斯林的世界观中,人类基本上被划分为伊斯兰之地和战争之地。通过对不信仰伊斯兰教者发动战争,所有人最后都会臣服于伊斯兰教的统治。

欧洲的多元主义同样也是“世俗化”的产物,而伊斯兰一元化的二元论世界观,则是其鲜明“宗教性”的体现。在穆斯林看来,宗教就是自我认同以及认同他人的核心价值。穆斯林将欧洲的基督教国家看成是“不信道者的领土”。历史上,穆斯林与欧洲之间曾有过漫长的征战史。进入到19世纪、20世纪之后,穆斯林世界认为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欧洲的世俗主义,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

本土世俗与移民宗教的对立

当穆斯林世界的难民潮涌入欧洲之后,欧洲“世俗性”与穆斯林的“宗教性”依然构成了双方二元对立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元主义文化”成为欧洲普遍的治理国家的指导原则,加之当时欧洲极度缺乏劳动力,因此对待穆斯林移民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政策。在这种状况下,穆斯林势力在欧洲迅速增长,例如,英国清真寺的数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十余座,发展到今天的将近700座;法国数量更多,将近1500座,德国境内的清真寺数量也超过上千座。

与欧洲的穆斯林势力蓬勃发展相比,欧洲人的宗教意识却呈现出逐年淡化的迹象。根据英国国内的一项统计预测,到2040年,英国民众每月到教堂参加两次及以上的礼拜次数,比率仅有2%。在欧洲多元主义文化政策的笼罩下,穆斯林在欧洲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穆斯林移民及其后代,开始要求与当地主流社会平起平坐,获得进一步的宗教信仰以及身份认同;而这些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原因在于,从现实来说,穆斯林势力的增长剥夺了当地人的就业、福利等权利,从长远来说,穆斯林势力的增长对欧洲日后的走向构成了威胁。这并非危言耸听,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到2030年,穆斯林人口将会占到欧洲总人口的10%左右,而彼时欧洲社会老龄化更加严重,穆斯林人口则以青壮年为主。按照这种趋势,“欧拉伯”并非一种虚幻的想象。欧洲社会开始认识到,伊斯兰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价值观最主要的威胁。

伊斯兰势力在欧洲的普遍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欧洲社会与伊斯兰之间的暴力冲突,预示着欧洲施行多年的多元主义文化政策已经失效。在右翼政治势力和新民粹主义的要挟下,有些国家开始放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转而强调国民在文化和认同上的一致性,统一的文化价值观。这意味着欧洲社会开始收紧早年宽松的移民政策,开始贯彻一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整体论。欧洲著名思想家齐泽克(Slavoj Zizek)不久前在《伦敦书评》撰文指出:欧洲将成为欧罗巴斯坦,欧洲必须重新激进地定义“国家主权”,对移民的控制应该实施明确的规则和制度,穆斯林移民必须尊重欧洲国家的法律和社会规范。

这种颇具“强制色彩”的宗教与文化融合政策,能化解当今欧洲的难民危机吗?或者说,持续增长的穆斯林势力是否愿意遵守欧洲“世俗性”的游戏规则?似乎很难得到确定性的答案。就在齐泽克发表声明后不久,912日,在法国巴黎就发生了女权主义者抗议穆斯林集会歧视女性的冲突;把时间往前推,一则利好的消息是,63日,世界第一座由基督教、犹太教、穆斯林三教合一的教堂在德国柏林开建,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和平相处。“三种宗教,一间教堂”,能否和谐共存,其难度或许不亚于解决当今的欧洲难民危机。

(作者:冯月季,燕山大学文学与新闻系副教授)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