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主要著作
刘合波:《尼克松政府对中东危机的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 2015-05-01 浏览次数: 289

出版信息

书名:尼克松政府对中东危机的政策研究

作者:刘合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51

页数:268

ISBN9787516160732

内容简介

从杜鲁门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就试图在阿以争端中构建不偏不倚的斡旋者角色。尼克松政府时期,中东地区先后爆发了埃以消耗战、约旦危机、十月战争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的危机管理政策也大体经历了从平衡、威慑平衡到再平衡的相互转换过程。十月战争期间,美国通过脱离接触与石油禁运的互反制约重塑中东平衡,最终达到了软化激进的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巩固与以色列关系与排挤苏联在中东势力的目的。

作者简介

刘合波,山东新泰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史、美国外交、冷战史。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浙江学刊》、《国际论坛》、《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文章十几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二十年演变:美国对阿以的平衡政策(19481968)

第一节 对等平衡政策的渐变:从杜鲁门到约翰逊

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时期严格的平衡政策

 肯尼迪政府时期积极的平衡政策

 约翰逊政府时期美以“特殊关系”的实质化

第二节 约翰逊政府重构对等平衡政策的尝试

 六日战争后约翰逊政府的政策取向

 安理会242号决议通过后约翰逊政府的对等平衡外交

 制约约翰逊政府实施对等平衡政策的因素

第二章 缓和与尼克松政府的对等平衡政策

第一节 美苏缓和及其对美国中东政策理念的影响

尼克松主义与美国对缓和的认知

苏联的缓和观

 美苏缓和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意义

第二节 埃以消耗战爆发的动因

雅林使命陷入僵局

纳赛尔对阿以问题的认知

制约消耗战规模的因素及战争的爆发

第三节 尼克松政府初期的中东政策取向与大国会谈

 罗杰斯主导下的中东政策

 大国会谈

第四节 罗杰斯计划

 第一个罗杰斯计划(rogers plan)

 约旦计划

 第二个罗杰斯计划(rogers initiative)

 对等平衡政策的困境

第三章 约旦危机:美国平衡政策演变的支点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应对劫机的政策

 约旦危机爆发的原因

 劫机及美国的双重应对路线

第二节 约旦内战

 巴约冲突

美国在约旦内战期间的强硬路线

 和平路线的延续及其困境

第三节 约旦危机的演变及其解决

叙利亚介入危机与美国的应对措施

 苏联等国的反应及美国的威慑行动

 美国与以色列就干预问题的磋商

 危机的解决

第四节 约旦危机的影响

 约旦危机对巴约双方的影响

 约旦危机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意义

第四章 美国平衡政策的嬗变及其对阿以局势的影响

第一节 临时运河协议方案与对等平衡政策的终结

临时运河协议的最初方案

雅林的单独解决方案

美国的临时运河协议计划

 罗杰斯对等平衡政策的终结

第二节 威慑平衡政策的形成

 约旦危机后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

 苏联对埃及的援助

 威慑平衡下的阿以态势

第三节 走向十月战争之路

 美苏峰会与中东现状的维持

 埃及对美国和以色列缓和的失败

 美苏缓和背景下埃及对苏联政策的转变

 埃及的战前准备

第五章 十月战争、石油危机与美国对等平衡政策的重塑

第一节 埃叙突袭与美国在战争初期的应对政策

战争初期埃叙军队的突进

 美以战前情报评估的失败

尼克松政府的*初反应及其危机解决理念的形成

 美国停火建议的受挫与对以空运

第二节 战局的逆转与美苏推动停火

 埃以战局的逆转

 美国公开援以带来的外交困局

 美苏共同推动安理会338号决议

第三节 美苏对抗与危机的解决

基辛格支持以色列违反停火协议

 停火问题向美苏直接对抗的转换

 级战备与危机的解决

第四节 石油危机、脱离接触与对等平衡政策的重塑

20世纪70年代初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的有利形势

 石油武器的使用

脱离接触与石油危机的结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