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学者解读2015关键词:难民潮、恐袭案、石油价
发布时间: 2015-12-30 浏览次数: 204

原标题:2015:难民潮揪心恐袭案闹心石油价惊心

编者按:2015年即将谢幕。回望这一年,可谓高潮迭起、触目惊心。世界经济形势尚未回暖,恐怖主义又甚嚣尘上;难民潮席卷欧洲,国际油价则一路狂泻……2015年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心驰神往,又是什么让人心惊肉跳?本报特为读者奉上2015年终专版,看看记者怎么写,听听专家怎么说。

国际反恐:路在何方

2015年就要过去了,当世界各大媒体和民调机构回望和盘点2015年国际大事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恐怖主义”和“打击恐怖主义”之上:中国“汉语盘点2015”选出的年度国际字词分别是“恐”和“反恐”;美联社年度十大新闻一半跟恐怖袭击有关;“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8位候选人之一;俄新社评出的2015年度外交事件中“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位居榜首……

2015年,在“9·11”事件后的第14年里,巴黎发生了“11·13”恐怖袭击。这表明,恐怖主义并未随着本·拉登的遗体201152日从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甲板上“尸沉大海”而石沉大海,反而“一尸激起千层浪”。许多恐怖组织“借尸还魂”,发起新一轮“逆袭”。“11· 13”巴黎恐袭被称为欧洲版“9·11”,正当人们信誓旦旦地认为“巴黎改变了一切”之际,另一些人却惊奇地发现“其实,巴黎什么都没有改变”。人们还在追问着“反恐路在何方?”

狼烟四起的恐怖活动

打开2015年的“恐怖事件日历”,人们会发现接二连三的带血记录:17日,法国《查理周刊》杂志社总部遭恐袭,包括主编在内的12人死亡;130日,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希卡布尔地区的清真寺发生爆炸,至少61人死亡;320日,“伊斯兰国”在也门首都萨那一处清真寺外制造的恐怖爆炸造成至少137人死亡;42日,恐怖组织“索马里青年党”在肯尼亚东北部加里萨市莫伊大学制造的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47人死亡……717日,“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制造的恐袭造成至少120人死亡;817日,泰国曼谷市中心商业区四面佛前发生的恐怖爆炸造成19人死亡;1010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火车站附近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102人死亡……1031日,“伊斯兰国”在一架从埃及飞往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客机上制造的爆炸造成217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113日,巴黎遭到恐怖袭击,全市共发生5次爆炸、5次枪击,造成至少132人遇难;120日,马里首都巴马科丽笙蓝标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0人死亡,遇难者中包括3名中国公民……

恐怖主义幽灵正在世界上空徘徊。非洲恐怖大案频发、中东“伊斯兰国”肆虐、南亚恐怖势力强势复苏、中亚恐情濒于恶化、东南亚恐怖活动死灰复燃,逐渐形成了一条东南亚经南亚、中东至非洲的“C型”恐怖带,且不断向外蔓延,重创了法国、惊扰了美国、惊吓了澳大利亚,持续威胁着欧美其他国家。以《查理周刊》遭恐袭为标志,欧美心脏地带反恐防线也已失守,西方国家已成为新一轮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

据美国全国恐怖活动起因及其对策研究中心111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恐怖袭击事件数量正呈明显上升趋势。19782013年,全球造成100人以上死亡的恐怖袭击事件年均只有4.2起。但2014年,这个数字飙升至26起。仅2015年上半年,全球发生的造成100人以上死亡的恐袭事件就已多达11起。

如今,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分子已从盘踞地带的“内线”跳到了欧美腹地的“外线”作战,从防守型的“阵地战”转化为进攻型的“巷战”,从传统的“舆论战”升级为网络上的“思想战”,恐袭方式已从“独狼”向“群狼”方式演变。恐怖主义在加快“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又在一些欧美土生土长的恐怖分子配合下加紧实现“本土化”。更让人不安的是,恐怖分子对我们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对恐怖分子的了解……

一年来,各恐怖势力都在野蛮生长着,可谓是“一方还未唱罢,另一方就抢着登场”,中东成了恐怖分子的最主要策源地。长期以来,叙利亚境内恐怖组织的行动非但未引起西方的警觉,反倒获得了他们的默许和纵容,只因为这些恐怖行动针对的是巴沙尔。

但随着美国伎俩的失算、美式民主的失败、地缘均势的失衡、恐怖主义的失控,中东地区最终还是失序了。“阿拉伯之春”后,奥巴马的进退失据导致中东四分五裂,美国人用自己的“小聪明”断送了亲手搭建的自己主导的中东脆弱平衡。就是在这个无序的中东乱局中,作为“准国家”行为体的“伊斯兰国”却因祸得福、实力迅速膨胀,在各派恐怖势力的争权夺利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新旗手”和“领头羊”。

各自为战的打恐集团

俄总统阿富汗问题特使卡布洛夫1223日表示,俄正与塔利班就打击“伊斯兰国”交换情报。这一重磅消息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立即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俄罗斯转变了政策”。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俄把塔利班定性为恐怖组织,一直将其视作威胁苏联地区稳定的“炸弹”,虽然这次双方合作有限,但这一“剧情反转”依然让人捉摸不透。

俄与塔利班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敌我不分”和“反其道而行之”的另类反恐合作,恰恰折射出俄美等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乏力和反恐阵营的“泾渭分明”。“11·13”恐袭案发生后,一些人至今仍深信,新的恐情很可能让国际反恐力量冰释前嫌、携手反恐。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难以填平的沟壑”,警报频传的欧美反恐严峻形势非但未成为世界大国新一轮互动的黏合剂,反而很可能导致新的地缘政治裂痕。正如美国《外交政策》集团首席执行官、总编辑戴维·罗特科普夫所说:“恐怖分子固然危险,但我们对恐怖主义的反应更加危险。”

中东反恐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的花心、俄罗斯的苦心、欧洲的闹心、土耳其的私心、伊朗的雄心、沙特的野心、阿拉伯国家的分心。人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美国的心不在焉、俄罗斯的心余力绌、欧洲的心惊肉跳、土耳其的心猿意马、伊朗的心高气傲、沙特的心怀叵测、阿拉伯国家的心事重重……

以俄罗斯930日高调打恐为标志,各派力量开始了“打恐竞赛”。俄罗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就取得了美国几个月的“战果”,让在中东反恐中只想着“揽权分责”的美国不得不负起更多责任。随着俄罗斯强势挺进中东,美国《外交》杂志甚至开始讨论“后美国时代的中东”问题了。但今天中东的事情并不是美国离开和俄罗斯上位那么简单了,潘多拉盒子打开易、合上难,中东已进入“无论当事人还是外部势力都救不了”的状态,由一堆失败国家组成的中东,其碎片化已成定局,关键是要碎到什么程度、碎多长时间?

任重道远的反恐之战

为什么美国人自“9·11”事件以来开启的反恐之战到头来却落了个“越反越恐”的恶性循环呢?“双重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拉登被击毙后,美反恐战略明显调整,把重点从“境内打恐”改为“境内防恐”,大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味。同时,美国还“以恐谋私”,把恐怖分子划分为“好的和不好的”“听话的和不听话的”,挖掘和榨取“听话的恐怖组织”身上的“剩余战略价值”。这样,反恐沦为了美国的战略工具,成为美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借口。

在中东反恐战场上,各派反恐力量无法有效联合的最核心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去留,即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命运。用俄外长拉夫罗夫的话说就是:这一个人的命运直接“挟持”反恐联盟的命运。长期以来,美国人强调,“如果不解决巴沙尔去留问题,一场协调一致的反恐战争就不可能进行。”这使得中东反恐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无限循环状态……

俄罗斯的“千里反恐”为叙利亚问题政治和解带来了“正能量”,使之迎来新契机。在俄美一番讨价还价后,联合国安理会1218日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代表于20161月初启动正式和谈,努力实现“由叙利亚人民决定叙利亚的未来”。但正如以色列前外长什洛莫·本-阿米所说:“阿拉伯中东不适合快速解决方案。”联合国这个决议似乎也不大可能达到“快刀斩乱麻”的奇效,因为中东新一轮的乱局才刚刚开始。

无疑,反恐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心战,正如美国兰德公司专门研究反恐问题的学者塞斯·G·琼斯所言,即使国际社会能够合力打击共同威胁,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胜利,因为“打击极端主义可能是一场需要一代人时间的战争,就像冷战一样”。

2015年的三个“没想到”

国际问题专家往往是被媒体和公共政策制定者征询意见的一群人,但是回望2015年的世界局势,有一些事态让专家们也感到意外。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就用三个“没想到”来梳理过去一年中让他感到意外的事情——

“美国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逾一年,没想到效果这么糟糕。”

“许多分析原本认为国际油价将在2015年下半年止跌回升,没想到现在油价还在越走越低。”

“没想到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会闹得这么僵。”

不过,对于这些起初的“意外”,事后顺着事情发展的脉络,也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这几个2015年的“没想到”,其影响还可能延续到2016年。

“伊斯兰国”恐怖威胁挥之不去

“现在针对‘伊斯兰国’有三大‘反恐联盟’:一个是在美国主导下联合了欧洲国家、阿拉伯海湾国家的联盟;第二个是俄罗斯领导的联合了伊朗、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真主党的反恐联盟;第三个就是沙特阿拉伯新近宣布的34国联盟。”马晓霖说,“但从目前看来,这三大联盟搅在一起,反恐效率很不理想。”

在马晓霖看来,美国、俄罗斯、沙特各自领衔的反恐联盟,总体效率之所以低下,主观原因在于,“各国的心思并没有真正用在反恐上,互相之间无法形成合力,很难对‘伊斯兰国’形成致命打击”。从客观上看,美国、欧洲、沙特的反恐联盟,由于拒不与叙利亚政府合作,因此得不到有效的地面引导。反之,俄罗斯由于得到了叙利亚政府在情报、技术方面的引导,其空袭成果比美国高效得多。

敌人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马晓霖分析认为,如今的“伊斯兰国”,已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恐怖组织,它“兵民一体、藏兵于民”的特点,让各国在对其进行打击时,为了避免伤及平民而无法施展拳脚。而且,从近一年多时间的观察来看,“伊斯兰国”不仅进行所谓“国家化”的管理能力很强,而且筹资、调动资源、宣传蛊惑、军事反制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伊斯兰国’是一个比‘基地’更强大、更残暴的恐怖组织。”马晓霖说。

2016年,“伊斯兰国”威胁依然会存在。“目前最乐观的期待是,未来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能否将各方反恐力量加以整合,形成对‘伊斯兰国’的有效打击。但是,在物理空间击退‘伊斯兰国’相对来说还算容易,而要将‘伊斯兰国’作为一个武装派别、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威胁在短期内消除,恐怕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还要警惕‘伊斯兰国’在遭受打击后采取疯狂的报复方式,让恐怖主义威胁‘全球开花’”。

油价暴跌:警惕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

12月高盛集团最新的报告坦言:油价下行的诸多因素未消,2016年全球油价有更大可能延续跌势,最低甚至有望跌破20美元/桶。“在这种情况下,沙特等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和其他一些主要产油国如俄罗斯,依然愿意‘赔本赚吆喝’,宁可‘割肉’也不愿失去市场份额。这一点很让人吃惊。”马晓霖说。他认为,这一年多来油价持续走低,算得上是沙特的“阳谋”。“看到新能源革命的枪声已经打响,为了把新能源革命扼杀在摇篮里,确保石油依然能控制能源格局,沙特发起了一场针对美国的能源大战”。

到目前为止,沙特因其充足的外汇储备和超低的石油开采成本,自感在石油低价的“寒冬”中依然扛得住。但到底还能扛多久,没人能说得准。

在马晓霖看来,压在油价身上的不利因素太多。从需求端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疲软,各主要大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趋于饱和,以及今年的暖冬效应,都将导致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巴黎气候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为了落实“减排”,未来全球对石油的需求也必然是递减的。从供给端来看,美国解除原油出口禁令、新的油气资源不断被勘探出来、新能源的发展,都使得能源“供过于需”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马晓霖说:“很多国家通过石油经济支持其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已经有点快扛不住了。如果油价持续走低,就可能带来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可能传导为社会危机。这种风险在2016年有待观察。”

俄土关系惊险但总体可控

2015年最惊险的事,要数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冲突。”马晓霖说,“土耳其将俄罗斯的战机击落,是有预谋的。”在马晓霖看来,土耳其的这个举动,如果不是“胆大妄为”,就只能是“毫无政治头脑”,反映出埃尔多安在外交上的冲动和不计后果。“俄罗斯是土耳其的一个重要能源供应国、重要贸易伙伴、重要游客来源国,土耳其敢如此大胆挑起与俄罗斯冲突,这是许多人和我都没有想到的事情。”马晓霖说。

可以预见的是,在2016年开年之初,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恩怨还将继续。但马晓霖认为,危机总体上是可控的。他说:“俄罗斯从一开始就很克制。俄罗斯在叙利亚采取行动,一部分目的在于想化解‘乌克兰危机’,想在叙利亚问题上寻找与西方合作的空间,因此俄罗斯不想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土耳其方面也是时软时硬、左右摇摆。因此,俄土两国之间的问题,应会基本控制在双边范围内,即便有所外溢,其影响也不会太大。”

“安全”将是2016的一个关键词

如果要为2016年“预设”一个关键词,马晓霖想到的是“安全”。他解释说:“这个‘安全’,既包括传统安全,也包括非传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都是需要关注的领域。”

“冷战结束后,如果从避免世界大战的角度看,今天的世界可以说是更安全了,大国之间开战的可能性非常小。”马晓霖说,“但是,大国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美国力量正在减弱,新兴力量正在崛起。在一些次级区域,各种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断激化。可以说,如今的全球安全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老大难”问题的走向,可能连常年观察国际局势的专家也无法准确预测。“比如,世界经济何时才会强劲复苏?朝核问题将走向何方?作为中东大国,埃及当局下一步会与穆兄会和解还是走向进一步敌对,甚至,埃及是否会有陷入内战的风险?”马晓霖举例说。

要接近和找到答案,需要静待2016年的到来。

美国:中东问题难寻答案

对于美国来说,2015年最为棘手的、没有得到答案的国际事件是中东问题。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资深研究员、亚洲项目主任容安澜(Alan Romberg)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容安澜称,在中东地区,“伊斯兰国”肆虐、叙利亚内战持续、大规模难民潮爆发,这些难题交织在一起,对美国构成了“异乎寻常的、巨大的”挑战。

一年来,美国发动的近万次空袭,仍无法让奥巴马逃脱全盘推翻此前对“伊斯兰国”威胁评估的尴尬,也未能阻止效忠该恐怖组织的美国公民制造加州恐袭案。奥巴马虽强调美国将加大力度打击“伊斯兰国”等恐怖势力,但他重申不会派遣地面部队赴叙利亚。奥巴马这一“不痛不痒的反恐战略”,被批评为反应迟缓、意志不坚、收效甚微。在年终记者会上奥巴马也承认,防范“独狼”式恐袭非常困难,这种恐袭危险正对美国构成令人头疼的新安全挑战。

对于2016年,容安澜认为,对美国及整个国际社会来说,中东问题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全世界都将会感受到中东问题的影响力。如果“伊斯兰国”等恐怖势力继续蔓延,部分国家可能成为直接受害者。

法国:恐袭、恐袭

在法国前外交官、著名地缘政治专家米歇尔·伏舍(Michel Foucher)看来,对法国来说,2015年最遗憾的事情,是中东和近东地区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局势错综复杂,未能找到统一的、可持续的答案。这导致法国接连遭遇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1月的《查理周刊》恐袭案、11月的巴黎系列恐袭案。

伏舍认为,无论是“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博科圣地”、“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还是塔利班,一轮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冲击波早已蔓延到世界各地。但是,针对极端恐怖势力的外部行动者们所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叙利亚还是伊拉克的内部力量,似乎也都不足以将军事对峙过渡到政治对话上来。

伏舍表示,对于无论在军事还是外交上都在中东地区投入了大量精力的法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叙利亚内战尽快结束,实现地区停火,并通过维也纳谈判推动国内政治过渡进程。伊拉克也需要在联邦制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给予逊尼派应有的地位。当所有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伊斯兰国”将被摧毁。此外,在2016年即将到来之际,法国还“祈祷”英国盟友能留在欧盟这艘大船上,而不是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在欧洲与大海之间选择大海”,因为英国的孤立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都不是好事。

俄罗斯:声东击西

“这一年,俄罗斯虽饱受经济之困,但却是其外交最活跃的一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事件,无疑是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事实上,这是一次非常复杂的外交决策与行动,其中有许多地方很令人费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著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李永全这样表示。

李永全说,俄罗斯出兵叙利亚,除打击“伊斯兰国”,其更主要的战略目的是“声东击西”,且重在“击西”。联合国通过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决议,也说明了俄罗斯这一战略的成功之处,即:通过打击“伊斯兰国”实现乌克兰问题的战略突围和解套。假如没有土耳其击落俄战机事件的干扰,俄罗斯的这一战略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李永全表示,俄罗斯经济近来十分不景气,其发展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外交上可借用的手段十分有限,作为俄罗斯使用最娴熟的战略手段,“用兵”弥补了这一缺憾。在土耳其击落俄战机事件上,俄罗斯反应相对很克制,这恰恰说明俄不愿就战机击落事件影响其整个战略布局。俄罗斯就战机事件的报复性心理与行动不会就此罢休,这也是一个难以猜测之处。未来俄土关系将如何发展,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李永全还特别强调,虽然联合国通过了叙利亚问题的决议,但俄与西方在叙利亚问题上具体如何合作、合作到何种程度、合作能走多远,都存有很大变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2016年俄美关系不会出现根本性的转暖,原因在于奥巴马与普京两人互令对方“失望”,时至俄美“选举年”,双边关系在表面和形式上均会相对趋紧,而非趋缓。

独联体地区:煎熬

2015年对于独联体地区国家而言,是煎熬的一年。除乌克兰危机,在地区国家媒体上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当属“油价暴跌、货币崩溃和经济危机”。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驻阿塞拜疆分社国际新闻中心主任、“南高加索政治学家俱乐部”主席伊利卡尔·维利扎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

独联体国家经济一般有两大依靠,一是向俄罗斯出口农产品和劳务输出,二是出口能源等原材料。维利扎泽说,受国际油价暴跌、俄罗斯危机及卢布贬值等因素影响,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过分依赖俄罗斯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开始出现危机,货币急剧贬值,资本外逃加剧,黄金及外汇储备大幅减少。国际油价难以止跌回升,依赖能源出口的独联体国家将面临持久的压力。从长期看,由于汇率不稳、贬值预期持续,独联体国家投资风险加大、投资吸引力下降,这将制约地区国家经济长远发展。货币贬值的直接后果是通货膨胀加剧。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国家的民众生活将陷入困境,社会对政府不满情绪积累,可能进而影响地区国家的社会和政局稳定。

维利扎泽还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面临的恐怖威胁将更加严峻。美俄欧加大在中东打击“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力度,“伊斯兰国”势力有向阿富汗回流的趋势,中亚地区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边境管控形同虚设,恐怖势力潜入和实施暴恐活动极为便利。经济危机也让财大气粗的“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在中亚国家吸引和招募人员更加容易。这一趋势已经引起俄罗斯的警惕。

日本:从未对美国说“不”

121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表示:“今年是(日本)内政外交均收获多方面果实的一年。”但一些日本政坛名宿与安倍有不同看法。

1124日,日本共产党原领导人不破哲三在日本记者俱乐部的记者会上批评称,安倍政治就是“极右翼的潮流”。他指出,自民党建立60年来,虽几经变迁,但整体维持着三方面的异常特质。一是与资本紧密相连,政治直接服务于眼前的资本利益,成为理所当然之事,极为异常。二是在对美关系中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在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如此大规模且享有治外法权的美军基地的,只有日本。在战后的漫长岁月里,从未对美国的国际(军事)行动说“不”的,也只有日本。三是从未对日本曾经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根本性反省,并延续至今。而且,现今的自民党已经完全变了,上述三方面的异常特质都在成倍加重,其推行的主要政策,如安保法、边野古项目、TPP、重启核电等,均孤立于国民舆论之外。

不破哲三还列举了日美之间存在的“核密约”,进而指出,对一个从未向美国说“不”的国家的外交,谁都不会信任。在任何国际问题发生之际,哪怕日本想说点什么,其他国家也会认为,不论在什么场合,日本反正只会与美国保持一致态度,那么还不如直接与美国谈来得更直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