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投行在今年年底正式宣告成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相信将更加顺利。不过,“一带一路”也引起了外国对于地缘政治的猜测和担忧,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昨日(30日)在记者会上强调,“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也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昨日在新加坡《海峡时报》中撰文表示,其他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与西方国家发展模式之间的选择,对于未来政治格局影响深远,中国模式能够带动欧亚国家转型并促进增长,中国的政治模式也随之会获得广泛的尊重。不过福山也表示,“一带一路”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国内因素,但这种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依然对世界经济有重大作用。全文编译如下:
2016年近在咫尺,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历史性的东西方发展模式之争——即在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策略中哪个更加适用于新兴国家的较量。尽管这种竞争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其结果将会影响到大部分欧亚国家未来数十年的命运。
许多西方人都留意到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平均增速从10%降到了7%以下。不过中国的领导人并没有放任这种下滑,试图尽快将出口导向、影响环境的重工业发展模式转向以消费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结构。
同时,中国的经济规划中也包含了很大程度的向外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宏大的“一带一路”发展策略,很有可能改变欧亚各国的经济重心。“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以铁路连接中国西部、中亚、欧洲、中东以及南亚。而“一路”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利用港口及设施加强海上交通运输,以东亚为起点连接沿线各国,为它们提供了一条横跨大陆的运输货物通道,以取代现时穿越两个大洋的路线。
由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一带一路”的融资而设,不过“一带一路”的投资需求显然会超过亚投行所能够提供的资源。
“一带一路”确实与以往的中国经济政策截然不同,这是北京当局第一次试图将中国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其他国家。虽然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里大举向拉美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投资大宗商品、采掘行业和基建设施,并将相关货物运回国内,但“一带一路”并非这样运作:其目的在于为中国以外的国家提升工业产能和消费需求。不同于索取原材料的旧模式,中国正试图将其重工业转移至新兴国家,令它们累积财富并产生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西方的有所不同,主要通过大量国家主导的基建投资——公路、港口、电力、铁路以及机场——来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普遍反对这种“只要造出来就有人来”(build-it-and-they-will-come)的方式,担心国家的过度参与会引起腐败及以权谋私。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国家近年来的发展策略则着重投资在公共卫生、妇女权益、对全球公民社会的资助,以及反腐败措施。
虽然投资这些领域赢得了不少称赞,但没有一个西方国家因此获得丰富利润。公共卫生是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但如果一个诊所缺乏可靠的供电和洁净的淡水,或者没有便捷的道路通过,它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反观中国以基建为导向的策略,在国内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同时也是包括日本、韩国与新加坡在内的东亚国家所追捧的重要方式之一。
哪个模式会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这关系到全球政治格局的未来走向。如果“一带一路”达到预期效果,从印尼到波兰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将从下一代开始转型。中国模式将在国外盛行,为沿线国家增加收入并因此产生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以取代其他萧条的国家和市场;高污染的产业也会被转移出去;中亚将从世界经济的边缘位置挤身核心区域;中国的政治模式也会获得广泛的尊重。
不过,“一带一路”是否会成功仍然需要看多方面的原因。以基建为导向的增长模式之所以在中国有成效,是因为中国政府掌控着整个政治环境,但其他国家未必能这样做,因此它们的社会动荡、冲突以及腐败都会干扰中国模式的效果。
诚然,中国在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等国大举投资的同时,正面对着利益受到影响的持份者、有民族主义倾向的议员以及易变的伙伴所带来的麻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也不可能像中国那样管辖穆斯林。
然而,这并不表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就可以坐等中国模式失败。这种发展基建的策略可能在中国国内到达了瓶颈,也可能不适用于其他国家,但它对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依然很关键。
美国曾经在上世纪50和60年代大量建造水坝和公路网络,但时至今日,美国却无法在这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帮助。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电力非洲”(Power Africa)倡议很好,但迄今为止进展缓慢;建设海地的利贝泰堡(Fort Liberte)港口计划也失败了。
有鉴于此,美国本来应该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现在加入也不算迟,可以让中国更加遵守国际上有关环境、安全和劳工的标准。
与此同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基建设施难以在其国内乃至新兴国家建设起来。否则,它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欧亚大陆和其他国家的未来倒向中国及其发展模式。
(记者:李仕奇编译报道)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