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陆忠伟:“萨勒曼外交”与中沙关系
发布时间: 2016-01-20 浏览次数: 132

2015123日,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逝世。王储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即位。与前任低调谨慎、墨守成规的外交政策与风格相比,新国王的外交更具主动、积极、进取的一面,故被舆论誉为“萨勒曼外交”。

花无叶不妍。沙特外交自有其境界与格局:以沙美关系为基轴,坚守“对美一边倒”不动摇;以维系与海湾国家友好合作关系为首要,夯实周边安全之基;以逊尼派国家为基础,扩大全球政治影响;以大国关系为依托,牵挽各方,拓展战略回旋,服务于对伊朗的地缘政治经济竞争。

“萨勒曼外交”的形成,缘于内外形势的白云苍狗之变:中东局势乱云飞度、“阿拉伯之春”春残无夏;也、叙战火纷飞、南北边陲耸动,周边恐情严峻;最揪心的是伊朗即将跻身“正常国家”而在地区呼风唤雨。昔日的靠山美国虚与委蛇,似有远沙近伊之势。

谋大事者重格局。作为内政的延伸及深化,“萨勒曼外交”欲在国际与区域格局中扮演最佳角色,使之服务于国内外大局。从近一年外交谋篇布局看,其“多元外交”或“自主外交”特征明显,折射出利雅得对全球权力变化的敏锐嗅觉,以及新国王的外交新思维和新气象。

对美关系有点“任性”。沙对伊核全面协议及美国的作用耿耿于怀。20155月,萨勒曼缺席美国发起的戴维营海湾国家峰会;副王储小萨勒曼于6月、9月两次访俄,推动经济合作。远美近俄、联俄促美的纵横捭阖之意明显。但使“小性子”的目的在于闹,而非断,沙美关系“斗而不破”是红线。

对俄关系多了“自主”。萨勒曼访俄力推沙俄高层互访,但俄介入叙战,与伊朗呼应,扶持巴沙尔政权,与沙特涉叙外交相悖。权衡之下,沙再向美靠近。20159月,萨勒曼访美,推动双边军事合作,加大军购;美国则投桃报李,承诺在也门战事中给予情报配合。

对伊关系发了“狠心”。沙伊冲突并非始自今日,也不会明日结束;30多年来,两国一直磕磕绊绊、打打闹闹。伊核全面协议达成,令沙特顿感经济实力、意识形态、军事力量等方面竞争压力加重。国际关系世态炎凉,加剧了沙特“势尽冤相逢”之感,但换个思维,各退一步,或将海阔天空。

对土关系加大“给力”。沙特与土耳其、卡塔尔关系密切,在更迭巴沙尔政权、打击IS等事务上,守望相助,铁三角隐约成型。如去年年末,沙土成立战略合作委员会;沙卡在一年前签署协议,互相允许在对方国家部署联合军队。两国都支持沙特对也门胡塞武装空袭;并参与34国反恐联盟。

近年来,利雅得在对华关系上的积极言行,折射出“萨勒曼外交”全面、平衡、前瞻、积极的中国观;加大对华关系战略投入,攥住这把能稳定中东局势、牵挽各方力量、提升双边关系、促进经济调整、拓展大国外交回旋的总钥匙。

中沙关系是中国外交缩影,集中体现了对周边邻国之“关键”与发展中国家之“基础”的重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沙特拥有伊斯兰教两大圣地,两种文明蕴含和而不同、和合交融的精神内核。中国在中东地区履中不倚、光明磊落、不谋私利、致力和平,深获该地区国家信任和尊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的国事访问,是一次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寻求利益契合点、共促各领域合作的耕耘之旅、收获之旅,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者:陆忠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