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主要著作
[澳]罗杰·克里布:《游牧考古学——在伊朗和土耳其的田野调查》
发布时间: 2015-03-01 浏览次数: 43

出版信息

书名:游牧考古学——在伊朗和土耳其的田野调查

作者:[]罗杰·克里布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31

页数:199

ISBN9787564517168

内容简介

罗杰·克里布创作的《游牧考古学--在伊朗和土耳其的田野调查(汉译学术名著)》一书,作为“考古学新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是20世纪后半叶方兴未艾的新考古学大潮中的代表作之一。克里布教授创造性地运用新考古学的中程理论对游牧遗址进行深入解读,为考古调查发现的游牧遗迹和遗物这一静态的现象进行动因的解释。他在研究中大量运用了民族考古学、数理分析及人口统计的方法,同时也指出单纯利用民族学材料进行类比而得出结论是不科学的。该书是本按照新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涉及游牧生活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自1991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迄今已经再版重印12次,可见其在学术界中的地位和得到认可的程度。

译者简介

李莎,女,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元史、中外文化交流,曾被公派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系做访问学者。出版独著《中国人口通史·元代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等,在《中州学刊》《学术探索》《齐鲁学刊》《兰台世界》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中国古代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研究”等省级课题。唐仲明,男,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魏晋隋唐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曾到哈佛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做访问学者。出版《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藏品》等译著3部,发表《东魏北齐响堂与青州造像比较研究》《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等论文、译文近20篇,主持“孔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等省级课题。

目录

1 导论

研究对象

民族考古学

地理范围与环境

2 源起与定义

历史证据

关于游牧起源的理论

时间框架

游牧的定义

畜牧

游牧

渔猎采集与游牧的比较

3 游牧畜牧经济

游牧和畜牧业及农业的融合

农业和牧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更高水平的融合

畜牧生存模式

畜牧劳动力特征

4 居住、世袭和领地

游牧社会组织

部落的作用

作为地域系统的部落

部落领地分配

作为一种周期性现象的游牧

5 游牧民族——无形的文化?

作为考古问题的游牧

游牧物质文化的组织

游牧与村庄物质文化的比较

家庭用品的变化

陶器在游牧物质文化中的作用

石器

地层和建筑遗迹

“家庭辎重”问题

结论

6 游牧建筑与内部空间

什么是帐篷?

游牧帐篷的类型

内部设施

复合住所

帐篷和房子

帐篷的空间组织

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住所形式的类型学

季节循环中的住所类型变化

影响住所形式的长期进程

7 阿里的营地:一个游牧家庭营地

区域

过去游牧部落的人口

个案研究

安纳托利亚南部游牧部落的不稳定性和投机性

阿里的帐篷:家庭层面上的居住结构

小结

8 游牧聚落的结构和选址

游牧定居系统

游牧营地的内部结构

帐篷群的构成

营地的居住密度

营地的居住关联模式

营地与村庄

小结

9 萨内丁牧场

营地和居民

对废弃物的定量分析

对考古调查的启示

特定环境中的家庭综合体

10 逝去的内姆鲁特山世界

背景

初步的观察

ND1营地的诠释

阿里坎利部落:民族生态学的记录

迁徙循环

ND1回顾:有根据的重估

小结

11 游牧考古学:评估

杜莱小丘

潜在营地的其他证据

早期外高加索文化:一个试验案例

未来展望

12 不稳定定居体系的模式

理论展望

比较和历时的方法

未来

附录一原著参考文献

附录二外文词汇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