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恰逢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百年文学巨匠茅盾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冰心先生诞辰116周年,黎巴嫩天之骄子、著名文学、绘画大师纪伯伦诞辰133周年,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黎巴嫩共和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在这令人难忘和喜庆的日子里,中国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缅怀茅盾先生、冰心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的时候,理应回顾和传承,理应勿忘和珍视茅盾先生、冰心先生和纪伯伦先生在中黎文学友好交流国际事业中,结下的珍贵友谊,奠定的坚实基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所拥有的跨国文学社会传承人类共同价值。
然而,纵览国内众多茅盾研究机构发布的诸篇茅盾先生生平事迹介绍,均是从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到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的,而茅盾先生早在93年前的1923年曾率先译介过纪伯伦5篇著名散文和散文诗作品的历史细节往事故事只有提及但却少有论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研究界对茅盾生平介绍中的一种缺(失)憾。
“作为第一个把纪伯伦介绍到中国的译者,茅盾对纪伯伦及其作品的关注,主要与当时中国现代文坛对外国文学的关注和译介有关,尤其与引进散文诗这一新的文学体裁的努力方向相一致。当然,还与当时中国译坛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关注有关。”
“从茅盾到张闻天,再到刘廷芳、冰心,经过这些译者的努力,纪伯伦作品在中国逐渐由单篇的零散译介转向对整部作品的译介。特别是在1930年代,由于刘廷芳、冰心等人的翻译,纪伯伦作品的译介达到了一个高潮,但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当三十年代初冰心先生打开纪伯伦译介和研究的大门时,本该有一批人‘跟进’。但奇怪的是,自那时起竟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空白期’,除了《先知》曾经重印过一两次外,几乎没有任何新译出现!应该说,这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界和研究界的一大失误。如果当初像介绍泰戈尔那样,也积极介绍纪伯伦,我们的文学家也会早一点得到另一个东方参照系,我们的东方文学研究也会获得一股内驱力。”
鉴此,当下身为中国茅盾译介文学阿拉伯语研究学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国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正能量”的时代主旋律,尽快把这个尘封93年前,发生在中黎两国百年文学巨匠茅盾、冰心和纪伯伦身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友好故事,讲出来,周知国民,激励民众,传承后人,沿着茅盾和冰心先生约一个世纪前开辟出的中黎文学友好之路走出去,走下去,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构筑两国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加深中黎之间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巩固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迎接中黎文学互译百花园姹紫嫣红合作新时期的早日到来。
一、人类共同价值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和黎巴嫩之间的文学译介往来,溯源已久,亦是当今中黎关系发展的重要维度,从跨国文学社会人类共同价值来看,研究中国与黎巴嫩文学译介交流合作的起源、现状,分析两国文学译介合作的基础,客观理性地探讨两国进一步提升文学经典作品译介层次的前景,对加强中黎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增强互信,改善两国文学关系,推动和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均为中黎文学互译和人文交流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众所周知,文学翻译是跨国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和文化传承符号。而今站在中黎文学翻译领域学术交流的高度,论述茅盾、冰心在纪伯伦文学作品译介方面所取得斐然成绩,对中黎学术界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到茅盾、冰心与纪伯伦跨越时空牵手所创造的跨国文学社会人类共同价值,时间需要追溯到93年前的1923年。据中黎有据可考的文献记载,茅盾、冰心和纪伯伦三位文学大师开启中黎文学友好交流之窗的年限,源自20世纪20年代。这个发生在93年前鲜为人知、以文会友、尘封近百年的历史细节友好故事,至今在中黎现代友好交流史、两国文学译介史和文学理论研究史上被世人传为佳话。茅盾先生译介的纪伯伦5篇散文和散文诗虽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长,冰心译介的《先知》、《沙与沫》两本散文集作品虽年代久远,数量有限,但却有力地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因为它自此揭开了中国同黎巴嫩、中国同阿拉伯世界文学文化交流崭新的一页。茅盾、冰心和纪伯伦以文学结缘,用译介牵手,他们开启民智,被誉为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们是现代中黎两国的文学之魂,他们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而身为中国阿拉伯语学者的我们,理应为茅盾先生、冰心先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义举身体力行积极著书立说。
因此,笔者认为,站在21世纪,走在“一带一路”上,用业界、现代中国阿拉伯语学者的眼光来审视和论述茅盾先生早在93年前,冰心先生早在85年前用以文会友的方式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之举,可谓慧眼识珠、高瞻远瞩,他们用文学结缘,用以文会友,用译介牵手的方式,创造了极具跨国社会文学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黎文学交流与文化互动的一个历史缩影,应该成为不能忘却的国家记忆。因为茅盾和冰心先生的译介作品至今留存在耄耋而无欲则刚一代人的心中,且深得中国各界几代读者的厚爱,时至今日93年来经久不衰。他们二人合力创造的跨国文学社会人文价值,是无法用当代的经济价值杠杆与之相衡量、与之相媲美、与之相比喻,与之相提并论的。所以,在当前“一带一路”上,认真分析和研究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的跨国文学社会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黎巴嫩文学的认知和了解,促进两国在未来时日文学创作领域的借鉴与交流。
二、文学伦理价值
拜读过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歌作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哲理率真和独树一帜。茅盾译介的纪伯伦5首散文和散文诗,冰心译介的纪伯伦两本散文和散文诗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人物情感、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他们在信、达、雅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用娴熟的译技传达原作的神韵,他们将纪伯伦极具深刻文学伦理价值内涵的散文诗作品,不偏离,不漏遗,亦不随意增减;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大难矣,顾信矣,译出的作品文字优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正做到了诗词中有散文,散文中有诗歌充满着令人过眼难忘的诗情画意,这真是“千里难寻是朋友,高山流水遇知音。”近百年来,享誉中国乃至世界文坛,被誉为堪与泰戈尔相媲美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百年文学巨匠。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至理名言。试想,如果把这句话的头两个字改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用在茅盾、冰心和纪伯伦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历史为证,时间为凭,读者的赞誉,世人的眼光是最公正的,事实胜于雄辩,掐指一算,茅盾、冰心翻译的纪伯伦富于人生哲理的散文和散文诗作品,何止征服了几代中国人!
从茅盾先生93年前的1923年6月3日至17日相继发表在《文学周刊》杂志上的五篇散文诗译文《批评家》、《白纸如是说》、《价值》、《别的海》和《圣的愚者》;继而到冰心先生85年前的1931年9月,翻译的纪伯伦两本散文和散文诗集,这几篇译作虽然篇幅不长,两本散文和散文诗集译介年代久远,但21世纪的今天,经典润心灵,美德伴成长,回望来路,更知所向何方。重读5首译介诗篇,两本散文诗集,激活“一池春水”伴国人逐梦扬帆,助文学青年追梦领航,聚力驰骋在圆梦路上。茅盾先生5篇译作、冰心先生译介两本散文集,恰似品种绝佳文学一号优良的种子,虽栽种百年之前,但丰厚土壤,现已孕育出无数中国文学青年茁壮成长;恰似星火燎原,燃遍中华,让茅盾和冰心文学与时俱进,助力文学创新创业之火越烧越旺。因此说,茅盾、冰心译介之举,意义重大。
因为纪伯伦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茅盾、冰心为人民译介,为时代放歌。纪伯伦思想敏捷开放,借助文学柔性的力量,叩响世界文学的大门,而茅盾和冰心先生慧眼识珠,首开先河,争当中国译介外国文学优秀作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样深知“以柔克刚”的道理,借助文学柔性的力量,叩开中国译介外国文学通往祖国的大门,自此揭开了中国同黎巴嫩、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文化交流崭新的一页,成为现代已年过花甲、耄耋中国读者心目中珍藏的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笔者认为,茅盾先生译介纪伯伦5篇散文和散文诗和冰心译介两本散文作品集之动因,在于他们深知,在当年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不是有枪有炮就能崛起,文化虽软,但它会感天动地,沁入民心。中国亟需以柔性力量敲开世界文坛的大门,中国亟需汲取世界文学作品的精华,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学的创作理念为我所用,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学软实力,做时代秉烛人,这事关民族前途命运。
是的,对中国各界读者来说,遗憾的是包括茅盾先生和冰心先生在内都未曾见到过纪伯伦,但当他们拜读了纪伯伦的作品之后,却都被这位祖籍来自黎巴嫩,作品风靡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纪伯伦•哈里里•纪伯伦富于哲理的散文和散文诗词,感动的神魂颠倒,佩服的五体投地。
试论,纪伯伦之所以家喻户晓,感天动地,纪伯伦的作品之所以毫无地域、时间的限制,跨越国界而弥久传播。原因在于,茅盾、冰心先生开天辟地译介的纪伯伦的散文和散文诗作品,说的是真心话,讲的是人生哲理。其散文诗作语言风格清新流畅,寓意深远;其译介作品技艺水平之高,唯茅盾、冰心能够驾驭。其译介作品均能够准确地呈现原作风貌,译文或通俗流畅,或典雅清新,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堪称中黎文学译介史上的活化石。因此,93年后的今天,站在21世纪的时光里论说,茅盾、冰心先生译介的纪伯伦作品是世界文坛极具生命力、拥有广泛读者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黎巴嫩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填补了中黎文学译介交流史上的空白,堪称中黎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具有广泛的文学伦理价值。
三、史料珍藏价值
作为驰名于世、享誉世界文坛的黎巴嫩天之骄子纪伯伦的散文和散文诗作品,茅盾先生首当其冲,早在93年前便率先将他的5篇英文散文和散文诗作品翻译成中文,译介流传到中国。此后的1931年,冰心先生又翻译出版了纪伯伦的散文诗集《先知》和《沙与沫》流传到中国。“尽管当年译介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却有力地说明,早在93年前纪伯伦就已经‘来到’了中国,就同中国读者结缘了。”
这段发生在93年前茅盾和冰心先生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的文学译介史,应将永远铭刻于每位国人的心中成为永恒记忆,并继承其衣钵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形成中黎两国现代文学界的爱心接力……
因此说,茅盾、冰心当年的译介之举,不但极具中黎史料珍藏研究价值,茅盾先生和冰心先生此举“以文会友,译文会友”的中黎文学交流友好故事,更具史料珍藏和研究价值。特别是在93年后的今天,举国上下、如火如荼有效实施的宏伟国策“一带一路”上,更应周知国人,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传播正能量,已成为当下中国的时代主旋律。
中黎典籍为证,纪伯伦生于1883年1月6日,逝世于1931年4月10日。茅盾生于1896年7月4日,卒于1981年3月27日。冰心先生生于1900年10月5日,卒于1999年2月28日。纪伯伦生前从未涉足中国,茅盾先生和冰心先生也没去过黎巴嫩,他们三人既无书信往来,更没机会谋面,但酷爱文学艺术的三位文学大师,却因共同的志趣爱好,共同对文学事业的追求,视文学创作为生命的理念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可谓茅盾、冰心与纪伯伦有着难以割舍的跨国文学天赐良缘。当年93年前和85年前的1923年和1931年,茅盾先生和冰心先生慧眼识珠,率先用“以文会友、译文会友”的方式,英翻中,先后译介了纪伯伦的5篇散文和散文诗和两本散文诗集,由此,首开先河把纪伯伦这位当代世界文学大师的英文著名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以飨中国各界读者。茅盾先生、冰心先生当年此举,可谓是近百年前中黎文学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而历来为中黎两国研究纪伯伦文学的专家学者所重视。
在此,值得提及的是,历史最好的教科书,2016年11月9日,是中国和黎巴嫩建交45周年纪念日。我作为中国阿拉伯语言文学研究学者,有必要在此时此刻把“三个之前”即: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之前,1971年1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黎巴嫩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之前,93年前的1923年,发生在中黎两国三位百年文学巨匠茅盾、冰心和纪伯伦身上,鲜为人知、尘封93年前的往事故事,著书立说,周知传承中黎后人,用以推动两国人民在文学互译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交流,加深相互了解,促进中黎文学典籍互译工作的深入开展。
翻阅茅盾和冰心先生分别于93年和85年前译介的纪伯伦5首散文和散文诗作品,厚重古朴的活字方块,将译作真知灼见、鞭辟入里的深奥哲理,浓墨重笔见于纸上。让读者感知其纪伯伦文学元素在独具匠心的译介中,以入情入理的人生感悟呈现在中国各界读者面前。
这是跨越了时空概念的文学回溯,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从容穿梭。以93年前创办的纸质文学刊物《文学周刊》为媒介,构建着“古”与“今”的中黎文学跨国友好关系,时至今日已悄然走过93个春秋。
可以说,茅盾先生的《批评家》、《白纸如是说》、《价值》、《别的海》和《圣徒》等5篇文学译作,以及冰心先生的《先知》和《沙与沫》两本散文集,无论从题目,到内容,论述真诚与欺骗、劳作与安乐、理智与热情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都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均从更细小和局部的文化切口体现纪伯伦文学的人文之美。文学底蕴厚重,又充满人生感悟哲理,有人性元素,但不媚俗,有人文精神,但不呆板。茅盾先生跨越年代、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译介之举,对纪伯伦文学作品的理解,中国文化与黎巴嫩文化、中国文明与黎巴嫩文明的相互交融,因而使其作者与译者之间的译介关系产生出知识碰撞的火花。从而也让现代的我们认识了充满正能量,中黎两国这样两位出类拔萃的文学伟人。他们身上的时代痕迹与文学潜力,让我们愿意对未来寄托无限期许。
回溯历史,友情凝重。为此,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作为支撑,深入开展茅盾和冰心译介纪伯伦文学作品理论联系实际的细致客观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加强规划和中黎社会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从而结论才会更加可靠,说服力才会更强,让中黎人民透过93年前的历史事实看到故事的真相。因此我们要善于从茅盾译介纪伯伦优秀文学作品之举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译介事业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重要来源和有益补充。因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优秀文学和译介作品的出现,都离不开吸收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文学文化成果和“共同价值”,所以中国的茅盾、冰心文学研究必须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只有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进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充实、提升和完善。
一缕丝绸,串起千年历史,一条商路,承载千年文化,5首散文和散文诗作品,两本散文集,古为今用,百年交往,凝结世代友好。什么是“一带一路”上的中黎文学元素,茅盾、冰心先生译介的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便是构建“文学一带一路”的中黎文学元素。让具有史料珍藏价值的译介作品,悦动书刊、悦动荧屏,成为当代国人一种新的精神力量和崇高梦想。尤其是在当下,多数人的价值观在转为对物质文明的过分推崇,躁动的人心与传统的人文精神渐行渐远,中国传统文化、茅盾和冰心译介纪伯伦作品的友好故事像一颗颗遗落在后岸的沙粒,处于不断被遗忘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理应出面担当起中黎人文精神的文化坚守者和传播者的重任。成为名副其实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优秀文学作品的气质标签,引领一种生活风尚和人生境界。让现代中黎纸质书刊与茅盾译介纪伯伦作品展开深层次对话。由此可见,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之举,具有珍贵的史料珍藏传承价值。如上所说,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是这样炼成的。纪伯伦也因此成为被中国译坛译介最早最多的阿拉伯作家。
四、文化传承价值
如今,追溯历史,百年牵手、百年之想,百年时间即将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岁月的年轮亦时过境迁,但早在93年前的1923年,茅盾先生身先士卒凭借其天赋慧眼,潜心译介纪伯伦的5篇散文和散文诗、冰心先生继而译介纪伯伦两本散文诗集之举,尘封往事学者说,却从此开启了中国与黎巴嫩文学交流友好合作的大门,率先架起了中黎两国文学交流的桥梁,促成了跨越时空的中黎两国文学交流93年前的文化联姻。如今,在当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开辟实施的“一带一路”上,作为茅盾文学研究学者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伟大号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应将茅盾、冰心与纪伯伦因文学结缘的友好故事,著书立说,传承后人。因为中国谚语说得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打井人”,茅盾先生、冰心先生译介的纪伯伦散文诗作品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如今正在为百年后的现代两国人民带来文化福音。
时光如白驹过隙,21世纪的今天,85年前已经离开我们的纪伯伦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一个世纪之前写下的享誉世界的著名散文诗篇被茅盾先生、冰心先生译介成中文之后,以及《朦胧中的祖国》,这首极具爱与美的主旋律,乃至成为他艺术生命双翼、极富想象力的绘画作品,竟然在百年之后飞越国界,跨越时空仍然在时刻感动着万里之外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读者,成为酷爱纪伯伦文学、绘画艺术中国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当前中阿外交关系开启60年之际,中国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带一路”宏伟国策的有效实施之期,正让遥远的黎巴嫩纪伯伦文学走进越来越多中国读者的视野,成为引导人们在社会、工作、生活中的行为指南。纪伯伦文学作品对中国人民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有助于提升中黎两国现代文明的交融、借鉴与发展,有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推动两国文学交流与社会进步,必将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五、国际交流价值
翻阅中黎历史文献,两国古籍中对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文学作品在中黎两国间的传播多有片段爪鳞的文字记载。茅盾先生、冰心先生和纪伯伦,是三位同时代中黎两国著名的世界文坛百年文学巨匠。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方,黎巴嫩地处亚洲西部,远隔重洋,相距万里之遥,天各一方的三位文学大师,跨越时空的牵手,让今日中黎文学交流百花园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中黎文学文化友好交流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被称为“中国黎巴嫩文坛骄子,中国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同泰戈尔一样,茅盾、冰心和纪伯伦同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如今他们的世界文学国际交流价值已经成为中黎文学跨国交流史上的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丰碑。
书生意气最是此时更能回报国家与人民。身处改革发展既伟大,又微创、民心所向的时代,需要我们化胸中丘壑为笔底乾坤,夯实文学阵地,掌握传播主动权,从发生在93年前中黎两国百年文学巨匠身上的友好故事出发,以茅盾先生译介纪伯伦5篇散文和散文诗和冰心译介的纪伯伦两本散文集为切入点,去潜心如实地挖掘,真实地记录、深刻地思索、激越地抒写,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奏响21世纪中黎文学优秀作品译介交流时代最强音。
试想,21世纪的今天,中国文学家若与黎巴嫩艺术家联手,如能把纪伯伦的文学作品用演绎歌剧的形式重新奉献给中国和黎巴嫩两国现代舞台,这将在中黎现代文学文化友好交流舞台上,是一台精彩的现代文学大剧,是为中国和黎巴嫩两国观众献上的最令人称道赞誉的贺岁大礼。
因此,本文在这里抛砖引玉对尘封93年前的茅盾、冰心和纪伯伦的友好交往故事做一点简要文字介绍,也算是对享誉世界的黎巴嫩纪伯伦文学表示一点倾情敬慕之情,更是对茅盾、冰心译介之举具有跨越国界之国际交流价值的最美赞誉。
因为,茅盾、冰心和纪伯伦,不仅属于中国和黎巴嫩,也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其三人作为同一时代的三位世界文坛著名的百年文学巨匠,都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文学创作和译介作品中,所以创作出殊途同归的艺术魅力,有异曲同工之妙趣。
正是有了这种因缘际会,茅盾、冰心和纪伯伦成为当今中国与黎巴嫩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把金钥匙,成为中黎民众内心敬仰的文学丰碑。
鉴此,笔者认为,2016年是中国和黎巴嫩建交45周年,在“一带一路”上认真研究和潜心开展茅盾、冰心与纪伯伦文学国际文化交流互译合作价值研讨,大力推进中黎传统文化名人,文学文化走向中黎两国现代社会,走向世界,已成为当前中黎两国现代文学文化界专家学者们的首要任务。
身为中国阿拉伯语学者,中黎友好交流的后代,将尘封往事发生在93年前,纪伯伦、茅盾、冰心“译文会友”的故事记录下来,促进中黎两国的跨文化交流,是一件急迫而又责无旁贷的任务。为此,我建议,2016年在中黎建交45周年之际,在茅盾先生北京、乌镇故居,冰心先生在福州故居和长乐纪念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召开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品赏朗诵大会,感召世人,珍视友谊,传承后人。此外,呼吁尽快在中国和黎巴嫩建成茅盾、冰心与纪伯伦文学文化交流网,用现代化的电子传输手段以尽快实现三位百年文学巨匠真正意义上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学网上牵手。
2016年,是中国民间俗称的猴年。猴是中国十二生肖排行第九的动物,对应地支为“申”。值此,2016年猴年春节之际,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团来华进行友好访问商业演出。这昭示着两国在文学交流与文化合作领域走进新时代。
2016年7月4日是茅盾先生诞辰120周年。位于浙江省北部丰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被誉为“中国传统嘉年华”的浙江乌镇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迎来了数十位研究茅盾先生的中外著名学者。他们为纪念中国百年文学巨匠茅盾先生诞辰120周年,并就茅盾文学对20世纪文学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学术探讨,中国作家协会、茅盾研究会、北京和乌镇两地茅盾故居联合举办了这次学术研讨会。
此外,2016年是中国和黎巴嫩建交45周年。为了共同纪念茅盾先生诞辰120周年、冰心先生诞辰116周年和纪伯伦先生诞辰133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出版双语汉语和阿拉伯语版本、书名为《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源于93年前两国百年文学巨匠的牵手》一书,并赠送北京、乌镇两地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和纪伯伦博物馆永久保存。同时开展纪伯伦故居博物馆与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馆际之间的跨国文学译介交流展映活动。
建议拍摄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与纪伯伦博物馆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纪录片“中国和黎巴嫩百年文学巨匠故事”。片中将茅盾故居和纪伯伦故居博物馆作为主线进行全方位介绍,三馆合拍、制作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纪伯伦故居博物馆,声情并茂的纪录片和DVD光盘,中文和阿拉伯文配音配乐解说。并将制作精美的精装本画册和新闻纪录片进行交流互赠,以此作为当今“一带一路”上,茅盾故居、纪伯伦博物馆两馆进行文学交流、文化传承之友好信物,永久收藏、对公众展出和播放。
建议该纪录片在中国首都北京和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进行首播。让纪录片通过视频引领中黎两国现代观众走进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百年文学巨匠茅盾先生、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先生和世界文学大师、黎巴嫩著名文学家纪伯伦文学艺术世界,感受他们的精神气质与文学品格。
建议2016年11月9日前后,开展中黎文学交流互访、互赠、互拍活动,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冰心文学馆、茅盾故居与纪伯伦博物馆进行深度合作,组团出访黎巴嫩;黎巴嫩纪伯伦故居博物馆到访中国,参观茅盾故居和冰心文学馆,进行文学交流。
之后,中黎双方合作出版双语(汉语、阿拉伯语)图文并茂《百年牵手—茅盾、冰心、纪伯伦文学作品译介故事》大型画册。
三馆合拍、制作双语解说、中阿文配音,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纪伯伦故居博物馆,声情并茂的纪录片和DVD光盘,并将制作精美的精装本画册和新闻纪录片进行交流互赠,以此作为当今“一带一路”上,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纪伯伦博物馆三馆进行文学交流、文化传承之友好信物,永久收藏、对公众展出和播放。
建议在中黎两国举办茅盾、冰心与纪伯伦文学译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中国方面将赴黎巴嫩纪伯伦故乡贝什里的纪伯伦故居博物馆举办为期5天的“茅盾、冰心与纪伯伦文学交流译介展”主要展示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译介的纪伯伦5篇散文和散文诗作品;冰心先生译介的两本散文和散文诗集,以及茅盾、冰心生平事迹等内容。其最终目的是,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让黎巴嫩人民更加了解中国,认识茅盾先生、冰心先生和他们的各类优秀文学作品,把中国文化名人“走出去”工作真正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建议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与纪伯伦博物馆在建立起友好姐妹馆际交流关系,在茅盾先生诞辰120周年、在冰心文学馆正式落成开馆20周年之日,让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与纪伯伦博物馆之间开展馆际联姻与文学交流活动。在华开办纪伯伦网站与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网站互动合作交流宣传专栏。即:在纪伯伦网站上传播茅盾、冰心生平事迹、作品及与纪伯伦文学作品译介互动故事;在中国茅盾研究会和冰心文学馆网站上,开辟专栏,讲述和传播茅盾、冰心早在93年前译介纪伯伦文学作品互动交流故事。提升茅盾故居和冰心文学馆的国际知名度,使两位中国文学大师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建议为重塑茅盾、冰心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外交使者的光辉形象,把茅盾、冰心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黎巴嫩,乃至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茅盾、冰心文学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把茅盾、冰心文学研究进一步推向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和纪伯伦故居博物馆四方共同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中黎青少年茅盾、纪伯伦文学大赛组委会”,开办“中黎青少年茅盾、冰心、纪伯伦文学大赛官方网站”,组成追梦团,在中黎两国间开展中黎青少年互访交流活动。暨:夏令营和冬令营。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茅盾故居和冰心文学馆联手负责组织派遣实施每年春秋两季(7月和1月),定期合作开展的中国青少年寒暑假期赴黎巴嫩参观游览纪伯伦故居博物馆追忆文学大师、传承友好活动和继承发扬纪伯伦文学创作、茅冰心译介精神,文学追梦,茅盾、纪伯伦跨国文学“中黎青少年文学创作征文大奖赛”活动。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茅盾故居和冰心文学馆联手负责实施接待每年春秋两季(7月和1月),定期合作开展的黎巴嫩青少年寒暑假期访华参观游览北京、乌镇两地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追忆文学大师、传承友好活动和继承发扬纪伯伦文学创作、茅盾、冰心译介精神,文学追梦,茅盾、纪伯伦跨国文学“中黎青少年文学创作征文大奖赛”活动。
为继承发扬茅盾冰心潜心翻译纪伯伦文学作品译介精神,建议开展中国青少年文学追梦活动,暨茅盾、冰心、纪伯伦跨国文学“中黎青少年文学创作征文大奖赛”。届时,可由中黎文学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择日在黎中两国举办颁奖仪式。
1. 黎巴嫩纪伯伦故居博物馆举办中国青少年冰茅盾、冰心文学奖获奖者颁奖大会;
2. 在中国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举办黎巴嫩青少年纪伯伦文学奖获奖者颁奖大会;以此缅怀前辈,形成合力,加强中黎文学交流,在“一带一路”上,推动中黎青少年文学创作译介友好事业深入发展。
3. 为记录青少年写作成长轨迹历程,组委会将中黎两国文学少年获奖作品编辑整理汇编成册用两国文字(汉语和阿拉伯语)在两国正式出版发行《中黎青少年文学创作习作选》,同时,在两国网站(茅盾研究会、冰心文学馆和纪伯伦博物馆)上发布。以此鼓励两国青少年聚集在茅盾、冰心和纪伯伦的文学旗帜下,放飞梦想,热爱文学,积极投身到中黎友好文学创作中去。用实际行动把茅盾、冰心文学和纪伯伦文学精神发扬光大。
建议在当前的“一带一路”上,团结一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借此机会继续传承和弘扬茅盾先生和冰心先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坚定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基本国策,沿着茅盾、冰心早在93年前便为我们开辟出的文学友好交流之路,继续走出去,走下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用以文会友的方式,加强中黎文学交流,深化中黎之间的传统友谊,开创中国茅盾、冰心,黎巴嫩纪伯伦文学创作互译合作交流新时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这一新时代的早日到来。
建议双方加强馆际专家学者开展互访交流活动,让中黎专家学者潜心深入研究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文学作品享誉世界,超越国界的国际化之举与时俱进跟上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具有国际视野、达成全球共识。坚持中国茅盾、冰心与黎巴嫩纪伯伦文学译介研究的公正性、社会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以此树立好中国形象,由此形成中黎茅盾、冰心文学与纪伯伦文学国际交流研究常态化。
93年前的1923年,茅盾先生译介了纪伯伦的5篇散文和散文诗作品,85年前,冰心翻译了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两本散文。93年后的2016年,在中黎建交45周年文学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倡的“一带一路”征途上,茅盾和冰心译介的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用活生生的事实,亲眼见证了中黎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而身为中黎两国文学大师的后人,更应继承先辈的遗志,把两位百年文学巨匠开辟的中黎文学友好精神与合文学交流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种中黎精神就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中黎友好故事要与世界分享,加深中国同黎巴嫩的文学合作。
2016年,中国方面将通过多种举措,开展茅盾、冰心和纪伯伦文学文化交流合作,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10月中国纪伯伦文化研究学者交流代表团将访问纪伯伦故居博物馆,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中黎两国联合互办茅盾与纪伯伦友好交流展,举办茅盾和纪伯伦文学研讨会,从而开启两国三地互动文学交流新局面。
六、后世影响价值
说到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散文作品对国人的启迪,后世的影响,这并非是一个三言两语便能讲明意义、背景的深刻话题。论证起因、时间及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性品格的塑造等方面的论述很多,但绝大部分均从茅盾先生和冰心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贡献花费笔墨。此外,现代中国和黎巴嫩的交流多以商贸为主,其文化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医学、天文学等科技领域,真正意义上的茅盾、冰心与纪伯伦跨越国界开展的文学之国际交流译介往事及研究之作,实属凤毛麟角。尤其是对茅盾、冰心早在93年前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之举的往事尘封文学故事,更是鲜为人知,无人少有提及。至于对后世的流传与国际影响力,如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如何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与时俱进开展与纪伯伦故居博物馆的文学经典作品互译项目对接,至今无人问津。
试想,若不是当前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动牵国计民生,恐怕茅盾和冰心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尘封93年前的往事故事,险些忘记难于被人记起。
鉴此,笔者认为,分析其基本特征与发展脉络,以上六点可表明茅盾先生和冰心先生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所具有的跨国普惠社会价值,即民族性、思想性和伦理性。正因为具有这三性,它因此受到世界文坛广泛关注,因而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独树一帜、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
总之,茅盾先生和冰心先生译介纪伯伦散文诗作的普惠跨国社会价值和后世影响价值是多方面的,要想全面认识其价值,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行,其中包括茅盾先生、冰心先生的后代,为此希望借此机会呼吁,我愿与中黎茅盾、冰心、纪伯伦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从此入手,加强对茅盾、冰心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的国际研究,以此拉开21世纪中国茅盾、冰心与黎巴嫩纪伯伦文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序幕。
相信认真研究和思考茅盾先生、冰心先生早在93年提笔译介纪伯伦散文和散文诗作品的动因和跨国社会价值,对纪伯伦作品的研究逐渐深入化,开展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查阅古籍,引经据典,大家参与,可以想见,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和茅盾先生、冰心先生的译介理念,定会在当前的“一带一路”上,因此得以流传后世,继续与时代殊途同归。
但愿此文能拓宽中国同黎巴嫩文学交流研究的学术空间,并对今后两国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由此掀起中黎两国对纪伯伦、茅盾、冰心文学的潜心研究热潮。使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与2016年出版的这本《我们和你们—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尘封93年前的中黎文学交流友好故事新书,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研究中黎文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正所谓:“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相信此时此刻此书的出版发行,也是书作者对中国茅盾、冰心译介黎巴嫩纪伯伦文学作品之举研究的莫大贡献。茅盾、冰心和纪伯伦这样的中黎百年文学巨匠,前无古人,到现在也没有来者。好在我们有他们,民族才有闪光点。
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与纪伯伦文学作品的译介史,同时伴以出售纪念品这样的经营活动,或许更有意义。中黎建交45周年在即,展现福州的历史文化也是福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应该受到政府重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里长江,浪花淘尽英雄。千载重周,历史再展新猷。”“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鉴此,笔者建议2016年在中黎两国相继开展以下文化交流项目:
1. 举办茅盾、冰心、纪伯伦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译介展;
2. 拍摄茅盾、冰心、纪伯伦中黎文学译介联姻记录片,中阿文双语配音解说;
3. 出版茅盾、冰心、纪伯伦画册、图文并茂书籍和声情并茂的DVD光盘;
4. 举办茅盾、冰心、纪伯伦中黎文学大师作品学术研讨会;
5. 组团互访开展人文交流活动,暨中黎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
6. 举办中黎青少年文学征文大赛;
7. 开办中黎文学交流网站,传播和展示茅盾、冰心、纪伯伦优秀文学作品;
8. 在中黎两国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纪伯伦博物馆举行赠书仪式;
9. 茅盾故居、冰心文学馆与纪伯伦博物馆建立馆际交流签约仪式;
10. 中黎联手编排和上演茅盾、冰心、纪伯伦文学联姻舞台剧;
11. 举办中黎青少年茅盾、冰心、纪伯伦诗歌朗诵大会;
12. 举办中黎青少年茅盾、冰心、纪伯伦文学获奖者颁奖大会。
(作者:吴富贵,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外交官,从事中阿民间关系研究多年,著有《发现苏丹之美》(2012)、《魅力苏丹:相识在尼罗河畔》(2014)、《阿拉伯侨民在中国:新丝绸之路圆我梦想》(2015)等著作。本文系作者为中国中东研究网独家撰稿。)
来源:纪念中黎建交45周年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