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在小城基利斯(Kilis)的杂货店外,一名18岁的叙利亚女孩一边在柜台后忙着找零,一边思考这个小镇该不该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想起4年前为了养家而不得不放弃学业,她有些伤心。
“他们可以自己留着诺贝尔奖,我们不稀罕!”一名穿黑色皮夹克、身材魁梧的顾客挥舞着手臂以示轻蔑。他停顿了一下,告诉英国《新政治家》杂志,“但如果他们给,我们应该得3次诺贝尔奖!这是我们应得的!”
咖啡店店主波拉特(Mustafa Polat)也认为:“得不得奖对我个人不重要,但这对我们国家来说很重要,基利斯配得上这份荣誉。”
5年来,这座距离叙边境仅5公里的土耳其小城成了难民危机的最前线。来到这里,逃离战火的难民终于能松口气,在露天咖啡馆安心喝杯茶,不用担心骤然间弹如雨下。
正如美国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RI)所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漫漫赴欧征程中的第一站,但对生活在这里的12.9万叙利亚人而言,这座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就是最终的家园。
在30岁的叙利亚主妇巴克里(Rouba Bakri)眼里,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难民营”堪称完美——这里有干净整洁的街道、新建的幼儿园和学校,以及很高的生活标准。《纽约时报》称,难民居住的活动房里,热水器、浴室、冰箱、烤箱和能收到几百个频道的彩电一应俱全。街上没有乞讨的难民儿童,3万名叙学龄儿童有75%能上学,犯罪率远低于土耳其和欧洲的平均水平。基利斯市市长卡拉(Hasan Kara)告诉土耳其《自由报》,当地没有出现任何社会创伤或大规模犯罪。
“这里的人一直对我们很好。”在基利斯住了两年的叙商人马赫(Maher)告诉PRI,“很多人帮助过我。”住在难民营的谢赫(Sharif Sheik)告诉土耳其“Anadolu Ajansi”网站,人们对待难民“就像亲兄弟,不期待任何回报地分享他们的面包”。
本月初,土耳其执政党副主席于斯廷提出应授予基利斯诺贝尔和平奖。“人们与叙难民分享工作、房子和社会空间。”他在写给诺贝尔委员会的信中称,“如果250万人到了巴黎,法国人能保持这样的宽容和理解吗?”美国国务院人口、难民和移民事务办公室也认为,基利斯当得起这份荣誉。
“我们之间没有区别。”叙利亚人经常光顾的咖啡馆老板哈利勒(Halil)说,“我们像对其他人一样服务他们,他们中也有人为我们工作。”一个年轻的叙利亚男孩端着茶盘站在他身旁说:“我喜欢这里,人们本性善良,没人嫌弃我。”说完,他去招呼客人。
正如“德国之声”电台所说,难民受到慷慨款待,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对当地经济的推动。大多数企业主从来自叙利亚的劳动力和现金中获利颇丰。自难民涌入以来,当地部分房屋租金上涨了4倍,看病要等上很久。
然而,随着战事持续,这样的宽容可能很快会达到极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为了安置250万难民,土耳其迄今已花费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5亿元),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经济困窘,让许多难民的生活依然艰难。
也有不少当地人不喜欢难民,尤其是那些正在找第一份工作的年轻人。“外人太多,对土耳其没什么好处。”一位不愿具名的高中生说,“女人们每天来这里乞讨,太拥挤了。”
“为了把女儿嫁给当地人,来自安卡拉的老年人来这里买戒指、手镯和耳环。”珠宝店老板阿里(Ali Caliskan)告诉“德国之声”。土耳其奉行一夫一妻制,但叙利亚男人可以合法地娶4个妻子。当地女性埃米奈(Emine Tasci)抱怨,她的邻居不久前又娶了两个叙利亚女孩:“他们偷走了我们的工作、食物和配偶。”
马赫敏感地意识到,基利斯居民的热情好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战争刚开始时他们很好,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他们的耐心渐渐消失。”
(记者:高珮莙)
来源: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