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青年论坛
韩静仪:转型中的伊朗,究竟关不关中国的事
发布时间: 2016-04-07 浏览次数: 353

驼铃悠悠,伊朗这个屹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古老国家,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纵然历史上中伊两国的交往数不胜数,但时光匆匆而过,1979年后,历经了伊斯兰革命的伊朗却从未真正被中国人认识过。

伊朗革命后,美伊关系迅速交恶,西方对伊朗的妖魔化宣传,使伊朗被频频冠上“邪恶轴心”、“恐怖分子的摇篮”等骇人听闻的名号。多年来不实的宣传再加上经济和外交的封锁孤立,使得伊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甚至让人敬而远之。尽管在漫长的伊核六方会谈和叙利亚问题上,伊朗也曾数次进入中国人的视线,但我们大多只注意到了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桀骜不驯和墨守成规,却远远忽视了伊朗正在一步一步崛起并重新成为中东地区强国。

转型中的伊朗

伊朗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中东的乱局为伊朗恢复和拓展势力范围提供了重要基础。2011年“阿拉伯之春”在埃及的爆发引发了中东各国势力的大洗牌,其中受波及最小的沙特借机扩大了其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取代政局动荡的埃及成为逊尼派新的领头羊。而作为中东什叶派国家带头大哥的伊朗则选择独善其身,韬光养晦,发展自身经济并联合周边什叶派国家,建立“什叶派新月地带”。接踵而来的叙利亚、也门问题却拉开了以沙特为首的中东逊尼派国家和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国家间的角逐,强硬的政治立场和积极参与对“伊斯兰国”(IS)的军事打击行动使得伊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新闻视野中。


长期稳定的国家政权和相对安全的周边环境为伊朗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中东乱局中其余各国实力的衰退正为伊朗的崛起提供时机,伊朗正致力于推进什叶派在中东势力的扩张,并努力提升自己在中东的话语权。

除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伊朗作为经济体的潜力也不容小觑。尽管多年的核谈制裁使伊朗麻烦缠身,经济一蹶不振,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在多方经济封锁的背景下,2014年伊朗国内生产总值仍高达5148亿美元,居世界第23位。

同时,伊朗是世界能源大国,其石油和天然气综合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据伊朗副总统贾汉吉里称,目前伊朗原油日出口在130万桶,到今年320日将进一步增加至150万桶。此外,伊朗还是中东第二大制造业强国。由于多年来的经济封锁,外来商品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伊朗市场,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伊朗出台了多项经济条例鼓励本国制造业发展,从之前依赖进口的经济模式转向自给自足。

尽管伊朗这些年一直潜心谋发展,但在欧美各国多方联合制裁下,伊朗纵然底子再硬也难以抵挡,经济连连受挫,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今年126日,伊朗终于迎来了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转折点——制裁解除。当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伊核协议正式开始执行,欧美相继宣布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时,伊朗人民纷纷上街游行庆祝,高喊“属于伊朗的时代到来了”!

制裁解除意味着伊朗社会即将发生重大转型。在经济上,伊朗政府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西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但同时又不能伤及本国根深蒂固的国有经济。在政治上,伊朗不仅需要面对美国和欧盟频频施加的压力,而且还要重新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提升自己在国际问题中的话语权。同时还要处理国内愈演愈烈的保守派与改革派之争,而于226日开始的伊朗议会和专家委员会改选更是将两派的矛盾推向了顶峰。在文化上,伊朗也是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伊朗要继续推行和巩固以伊朗伊斯兰文化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另一方面伊朗又不得不面对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在伊朗的传播和西方针对伊朗“人权”、“民主”等惯有问题的诟病。

制裁解除后,伊朗政府开始注重恢复和发展对外经济。早在去年7月伊核协议达成以来,以鲁哈尼为首的伊朗政府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向西方招商引资。鲁哈尼甚至在第一时间出访了意大利和法国,并签订了多项大额贸易采购合同。伊朗政府希望能借机拓展与欧洲各国的经贸合作,加强多边联系,进而拿回伊朗因制裁而丢失的市场份额,重塑地区大国形象。有经济学家预测,伊朗即将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与欧洲恢复关系的同时,伊朗也不忘贯彻“向东看”的战略,积极参与配合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及相关合作。中国“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具有人才优势和先进的技术经验,可以和伊朗独特的地缘、市场及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两国在基础建设和能源防务领域的合作可以在短期内大幅改善伊朗目前的民生和经济困局。

关不关中国的事

那么,正处于转型期的伊朗,究竟关不关中国的事?

中国是伊朗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并且这一地位持续保持6年之久。双边贸易额从上世纪70年代的几千万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518亿美元。在习近平主席1月份访问伊朗后,双方还有意在未来的10年内将双边贸易额扩大至6000亿美元。在伊朗饱受经济制裁的时期,中国曾多次向伊朗伸出援手,并积极承接铁路、地铁等基础建设项目。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伊朗也处于极为重要且联通欧亚的“中转站”位置。

目前中资企业正在伊朗建设的重大项目有50余个,合同金额累计超过1000亿人民币,项目集中在石油能源、基建、矿产等方面。据统计,当前在伊朗长居的华人华侨、中资企业员工总计不足万人,其中华人华侨不足2000人,这当中多数人是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赴伊闯荡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对于中国人来说,伊朗不仅是具有巨大潜力、未被完全开发的“宝地”,更是众人眼中的“香饽饽”。首先,伊朗自身的基础建设能力十分薄弱,诸如公路、地铁、高铁等都需要外国的援建和技术帮助。其次,伊朗具有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西方对伊朗施加经济制裁期间,伊朗人民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西方的商品,这为中国商品入驻伊朗和抢占先机提供了方便。

走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街头,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生活日用品及中国知名服饰品牌的店铺。伊朗人戏称,“除了我自己,我全身上下都是中国制造。”制裁解除后,中国的商品依然可以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伊朗市场中拔得头筹。今年128日,一辆满载中国小商品的列车从义乌出发驶向德黑兰,义乌——德黑兰铁路的开通更为中国商品抢占伊朗市场提供了方便。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制裁期间中国对伊朗的帮助,如今制裁解除,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欢迎中国投资者。”听完伊朗人的前半句话,许多在伊朗的中国商人都会心一笑,感慨自己的辛苦劳作得到了对方的肯定。但同时,伊朗人的后半句话也为这些在伊华人和即将赴伊淘金的中国人敲响了警钟,“然而,现在的我们已经有了西方的合作伙伴,中国需要参与竞争,而不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自从去年7月伊核全面协议达成以来,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多国代表团纷纷出访伊朗,与伊朗政府在经济方面签订多项合作订单。制裁解除后,鲁哈尼更是主动出访意大利、法国,并签订数个实质性贸易合作订单。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曾经在伊朗的传统垄断地位已被打破。伴随着欧洲人、日本人和韩国人大举进入伊朗,俄罗斯和印度企业也正悄悄地打开伊朗市场的大门,未来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伊朗闯荡的华人企业家们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然而,随着转型期间伊朗市场的开放度越来越高,伊朗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外国投资者,并出台多个针对外资的友好条例。如今伊朗的贸易开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以前,外国投资者在伊朗无法独资注册公司,必须与伊朗人合作,且伊朗合作方的股份必须占到51%以上。现在这项规定已经被取消,已有许多中国人在伊朗注册了独资公司。

尽管竞争者的加入使中国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但同时中国人也将享受到更好的贸易环境、跨境金融结算方式及种种经济鼓励政策。制裁期间,伊朗银行被禁止进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金融系统,无法开展跨境结算,中国企业和商人在伊朗的资金运转十分艰难,必须求助私人钱庄,但这样做却提高了风险。制裁解除后,伊朗政府预计在今年3月份开放8家本地银行的跨境结算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也即将进驻伊朗,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方便。

(作者:韩静仪,北京大学波斯语专业)

来源:中东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