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适逢中国开启同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60年;中国政府制定的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首次发布之年;中阿流淌千年的友好基因在“一带一路”上,延伸传统友好互信、加强现代真诚合作,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理念践行互惠互利,放飞梦想展翅齐飞,中阿合作共赢之年。在此,笔者引用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春风送暖入屠苏,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古意深奥诗句,相信以此比喻当下春意盎然的中阿民间侨民外交关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鉴此,笔者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从宏观着眼,以微观入手,脚踏实地,深入研究、探讨、挖掘、传承和弘扬60年中阿民间侨民外交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中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凝聚共识,聚焦行动,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如今已成为当代中国阿拉伯语专家、学者亟需认真思考和深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理论研究新的时代命题。
60年一甲子见微知著
毋庸置疑,笔者之所以此刻以专家的眼光和学者的视角,在此提出“中阿民间侨民外交60年初探”这一新的时代命题,主要是因为,适逢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国策,中国政府2016年伊始正式提出并开启同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60年,同时颁布中国政府首次发布的中国政府制定的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那么,“周虽旧邦,其命为新”。深化发展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把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落在实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就绝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纸空谈,应该借鉴历史、谈古论今,传承友好;应该“苟日新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把60年中,从丝绸之路走来,现仍在丝绸之路上工作的阿拉伯在华侨民感人故事,深入挖掘出来,付诸笔端,著书立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正能量,弘扬传承中阿后人,这才应该是中阿友好外交关系60年中,中阿民众急切需要了解和看到的具体生动的实质性内涵。
那么,确定了实质性内涵,下一步该如何进行调查取证获取相关资料呢。
首先,笔者通过多年潜心研究,留意搜集整理,去粗取精,并征得22个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的鼎力推荐,通过一对一的走访当事阿拉伯侨民,认真研究,深入比对,专程拜访阿拉伯在华专家、学者、资深侨领和侨民,提供线索,依据名单进行取证核实、予以确认,可以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撰写著述出版了这本书名为《阿拉伯侨民在中国---新丝绸之路圆我梦想》的首部中阿人文交流侨民专著,使其在华得以隆重问世,并受到业界阿拉伯在华侨民、侨领的赞叹和首肯。
其次,笔者认为,身为现代学者,站在“一带一路”上,如想写好跨越几个世纪“阿拉伯在华侨民历代家谱”这部溯古博今,记录中阿友好历代在华侨民学习、工作、生活、婚姻乃至现代从业经历并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人物的脸谱家谱大文章,实属不易。即便下笔,应该明确起止日期。如长,可起自宋元明清之前;若短,可把它确定在1949年—2016年间。(如本文篇幅允许,笔者可以延展)即所谓,来龙去脉,历史渊源。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想在本文著述现代中阿民间侨民外交人物、阿拉伯在华侨民国别来华起源、祖籍、时间、地点、历史、分布、人文、民俗风情、重大事件、生产生活、从业领域、侨民侨领名录、名人轶事、中阿联姻、人文现状的同时,多用笔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乡村,穆斯林聚居区中的清真寺、《古兰经》、遗迹碑文、阿拉伯侨民的名和姓等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遗迹、风貌、《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文学名著等诸多人文领域内容。因为至今这些历代建造在中国城市乡村中的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古迹,是中阿友好的历史见证,它伴随着中阿友好从远古迈入新世纪,与阿拉伯在华侨民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说,上述这些人、物等重要内容,理应写进书里,且是中阿合作论坛“执行计划”中不可分割,值得提及、值得弘扬和传承的重要一部分。
因为,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中阿友好世代千年,既要有中国开启同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60年政策文件作指引,更要有感动中国人物的鲜活事例,让人们亲眼看到中阿友好交流历史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气息的中阿友谊这一鲜明主题。
记得毛主席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他还说,天地之间人为贵。这里的宝贵和贵,即有价值的意思。为此,结合60年阿拉伯在华侨民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情况,笔者引经据典,查阅中阿古籍文献,拜访中阿专家学者,不耻下问,专程多次走访当事人,最终,应了那句中国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出绣花针。笔者用真情实录,真心实意,真材实料填补了中阿友好交流互利合作60年历史上的这页空白,被业界誉为当下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开启同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60年友好交流合作历史中的精华部分。使之在今天的“一带一路”上,让阿拉伯在华侨民从心底把中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故乡”。
因为,无论是时针拨转到1949年10月1日中国解放之前,还是时针直指建国66年后的2016年;无论是在中国漫长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上,还是在改革开放的神圣事业中,阿拉伯在华侨民始终是一支与中国人民休戚与共的参与者、筑路者和同甘共苦、厚植共同利益的生力军。
有据可考的中阿历史文献记载,无论是在1935年延安时期的宝塔山下,还是曲径通幽的延河水边,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炮火连天条件艰苦的陕甘宁边区,还是在1949年10月1日解放后至今的66年间,阿拉伯在华侨民、侨领,身体力行,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
“吃水不忘打井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关注民生和关注在华侨民衣食住行,生活冷暖始终是建国后中国政府吸引和服务外国人来华创业投资、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和稳定在华侨民生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今,时光进入到21世纪,恰逢中国阿拉伯友好年,2016年年初,中国政府专门为此出台宏观大政方针和具体实施微观政策,且为中国同阿拉伯世界各国共同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在原有两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又开辟出新的“一带一路”。从“两创”、“三个独特”到“四个讲清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以“新五化”“五大理念”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战略思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中国政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更是为中阿互利共赢创新发展潜心策划并具体实施的发展战略。因为深化合作,利好中阿,务实合作,互利大家,已成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共同致富的一致共识,合作共赢才是发展正道,互利共赢才是目标,顺应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社会发展需求,顺应民生民意民众发展,造福百姓,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定会见微而知著。
60年发文件高瞻远瞩
何以为证?眼见为实,事实胜于雄辩。翻阅解读2016年2月18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和除“前言”外,约7600字的中国政府制定的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全文,便是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一次全面改革和创新,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外国人永久居留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最清晰、最具体、最有说服力的国家行政命令和政策依凭(证)。它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其必将受到阿拉伯国家和人民以及阿拉伯在华侨民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文件强调,中国将继续秉承和发扬中阿传统友好,不断充实和深化中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促进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件指出,阿拉伯国家是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伙伴。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中阿关系,巩固和深化中阿传统友好,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
文件从政治、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等五个领域详细阐述了中方全面加强中阿关系的各项政策举措。
文件清晰定位“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全面规划政治、经贸、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五大领域交往与合作,是新时期发展中阿关系的行动指南,也是推进中国特色中东外交的纲领性文件。
如今与其相适应的是,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和第七大贸易伙伴。2015年9月发布的《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2014年度报告》显示,未来10年,中阿双边贸易额有望增至6000亿美元。
60年再回首功在千秋
俗话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笔者在此仅以阿拉伯在华侨民担任阿拉伯语教员和阿拉伯语图书编辑改稿专家为例。
解放后的1954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地处海淀区颐和园附近的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东语系首开先河创建了阿拉伯语系开始招收新生。随后,根据国家外事工作需要,现在的外交部所属外交学院(原来的国际关系学院)亦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继而招收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入学。
时光进入到1960年,坐落在魏公村附近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朝阳区管庄地区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及北京语言学院、对外贸易学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中国高等院校相继开设阿拉伯语课程,这些开设阿拉伯语的高校分别聘请来自叙利亚、埃及、苏丹、巴勒斯坦等国家的阿拉伯教授在上述开设阿拉伯语课程的中国高校担任在华阿拉伯语教员。
回想当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论是在“文革”时期的1966年,阿拉伯在华侨民专家、学者和教授,同中国阿拉伯语专业人士一起,连夜加班加点,翻译中央文件、毛主席语录和毛选;还是致力于协助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国阿拉伯语翻译家翻译《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全集六卷及《古兰经》中译本,当年这些阿拉伯在华侨民专家废寝忘食,反复推敲文字,使译文既保留原作风貌,又符合中文和阿拉伯文语言表达,译笔流畅,生动亲切,使之成为当年中国当时直接译自阿拉伯语原文的全译本,对于沟通中阿学术交流,文化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阿拉伯在华侨民译介专家、学者过去如此,而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例如现任外文出版社阿拉伯文部副主编的伊拉克籍资深阿拉伯语专家阿巴斯·卡迪米,2014年度,在人民大会堂携妻子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他来华工作至今,收获颇丰,成绩喜人,贡献巨大。他参与《大中华文库》翻译工作,首次将中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翻译成阿拉伯语。他学贯中西,才气纵横。他苦心孤诣,以不倦的译笔为中国各界读者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堪当阿拉伯在华侨民后学楷模。
现如今,在“一带一路”上,参与中国各领域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处处闪耀着真诚友善的阿拉伯在华侨民身影,在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常常响起鼓舞人心的阿拉伯声音。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新华社、CCTV、国际台、人民网、中国网等中国各大高端传媒中枢,以及中国各地开设阿拉伯语的高等院校,乃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诸多领域,尤其是在义乌、泉州、广州、云贵川,举目皆是,阿拉伯在华侨民经商、旅游、考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身影,他们中有父女、父子关系,他们中有叔侄、祖父、夫妻关系。他们中的有些人,在与中国人民的学习和工作接触中,逐渐认识,加深了解,进而产生爱慕之情,继而娶妻生子,入了中国籍,取了中国名,跨国恩爱结良缘,成为会讲一口地道中国话的阿拉伯在华侨民中国女婿。
鉴此,作为从事阿拉伯在华侨民民间外交学术理论研究工作者,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只有认真掌握阿拉伯在华侨民发展新趋势,牢牢把握好学术理论研究大方向,应对阿拉伯在华侨民新变化,奏响时代主旋律,从阿拉伯在华侨民身边的小事出发,从阿拉伯在华侨民日常生活、工作中找切入点,为阿拉伯在华侨民们提供真实生动的“中国生活”,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国国情、文化、理念乃至中国道路、中国贡献,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讲述有温度的阿拉伯在华侨民故事,谱写阿拉伯在华侨民事业新篇章,指尖上的便民服务措施便是为阿拉伯在华侨民记事,唯有身沉一线,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阿拉伯在华侨民之所想,之所需,做到“一种价值,一个梦想,再写传奇,凝聚实现中国梦与阿拉伯梦的强大合力,才能以正确学术研究导向砥砺阿拉伯在华侨民之心,才能触摸到阿拉伯在华侨民最真实的脉动,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始终把阿拉伯侨民装在心中。
阿拉伯侨民寄居中国,遍布北上广、福建、泉州和义乌,乃是当今世界人才流动之潮流;侨民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阿拉伯在华侨民,在“一带一路”上,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与中国同行,实现中国梦与阿拉伯梦,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同实现中国梦与阿拉伯梦,事关当前,功在千秋!
中阿人文交流以史为证
虽说,本文题目谈及的是中阿民间侨民外交60年初探。但“水有源,树有根”,如能把阿拉伯侨民何时何地移居中国的这个命题和与中国的历史渊源脉络关系,说清楚,讲明白,那更是一件有利于传承中阿民间侨民外交世代友好的大好事。为此,笔者追根寻源,寻根问祖,想借此机会在中阿民间侨民外交60年初探的基础上,加以延展,略用笔墨简单把阿拉伯侨民来华历史由来的9个时期,以及与阿拉伯在华侨民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相关,至今坐落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清真寺、《古兰经》、阿拉伯在华侨民墓地、碑文、遗迹、手迹、阿拉伯书法、阿拉伯语言、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在华侨民的名和姓、阿拉伯文学名著等人文文物历史名胜遗迹罗列出来,作为凭据,以此证明中国政府历来对阿拉伯在华历代侨民的信任、尊重、礼遇与关怀。
据有据可考的中阿历史文献记载,阿拉伯在华侨民来华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汉武帝时代。远在汉朝时期,中阿各国商人已途径两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往来中国,张骞、郑和出使曾西域阿拉伯各国,且有阿拉伯人因某种原因娶妻生子留在中国。
时光流逝,进入唐代,随着中阿商贸往来的快速发展,日渐才有较多的阿拉伯商人视情况决定定居中国,这可视为阿拉伯在华侨民历史上的最初开端。
纵观多年来阿拉伯侨民移居中国的历史,大体可分为9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唐朝时期的中阿关系;第二个时期,是宋元朝时期的中阿关系;第三个时期,是明朝时期的中阿关系;第四个时期,是近代史上的中阿关系;第五个时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中阿关系;第六个时期,是中国与阿盟成员国三次建交高潮的中阿关系;第七个时期是,是1997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时期的中阿关系;第八个时期,是中国同8个阿拉伯国家建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合作关系;第九个时期,是进入21世纪的中阿关系。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划分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分别在上述9个时期建立起的中阿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便是阿拉伯侨民大量涌入移居中国的重要原因所在。
(作者:吴富贵,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外交官,从事中阿民间关系研究多年,著有:《阿拉伯世界风情》(1988年)、《一个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1996年)、《发现苏丹之美》(2013)、《魅力苏丹:相识在尼罗河畔》(2014)、《阿拉伯侨民在中国:新丝绸之路圆我梦想》(2015)等著作。本文系作者为中国中东研究网独家撰稿。)
>>点击查看全文:
中阿侨民外交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