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全球武装冲突逐年下降的趋势被逆转,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巴以冲突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担忧。除了大中东地区之外,另一个日益引起国际社会担忧的冲突热点地区就是非洲。考虑到非洲各国爆炸性的人口增长、根深蒂固的族群冲突、极易获取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对有限的国家能力,非洲地区的冲突热点很有可能具有持久性,进而对地区局势乃至国际体系的稳定构成长久威胁。2015年以来,发生在非洲地区的四个冲突热点尤其需要国际社会尽快做出应对。
利比亚
2011年,北约的军事干涉使得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垮台,此后,利比亚就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政治纷争之中。各大政党、部族力量以及军事派别之间冲突横生,目的均是要控制利比亚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2014年中以来,两大彼此冲突的派别分别成立了政府,利比亚进一步陷入了混乱和无序状态之中。由于司法体系的崩溃,数以千计的被关押人员死在了监狱之中。抢劫、绑架、谋杀以及有组织犯罪几乎无处不在。利比亚国家机器处于瘫痪之中,这使得很多极端主义势力利用利比亚为跳板,渗透到非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马里和乍得湖盆地。由于国家无力管控其边界,利比亚现在已经成为非洲难民前往欧洲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利比亚南部的费赞地区已经成为犯罪组织和极端主义势力的避风港。此外,政治冲突与混乱也波及经济。利比亚的经济处于崩溃状态之中。石油生产停滞,国家的金融体系无法正常运转。
为了解决利比亚的冲突,防止其对地区安全局势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于2015年12月展开调停活动,鼓励冲突各方结束冲突,建立联合政府。利比亚两大主要冲突派别均在协议上签字。然而,联合政府的前景依然不明朗,尤其是那些没有签署协议的冲突派别极力反对联合政府。因此,联合政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获得这些反对派别的支持,以实现政治和解。
2015年,伊斯兰国巩固了其在利比亚西尔特地区的据点,这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向非洲蔓延的恐慌。旷日持久的难民潮、极端主义势力的扩展以及潜在的人道主义危机都使得利比亚冲突越来越具有“溢出效应”。这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进行有效应对,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推动利比亚冲突各方达成政治解决方案。
乍得湖盆地
2015年,乍得湖盆地的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以及喀麦隆均面临着博科圣地组织的严重威胁。博科圣地组织曾在2014年4月绑架了奇博克一所学校的200多名女学生,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2015年5月,尼日利亚新总统布哈里上台后,开始与区域内的其他国家合作打击博科圣地组织,并于2015年底前将博科圣地组织赶出了尼日利亚的东北部。
2015年,博科圣地组织还发动了对喀麦隆、尼日尔和乍得的袭击。2月4日,博科圣地武装分子对喀麦隆极北大区福托科尔镇发动袭击,造成81名平民死亡;2月6日,该组织对尼日尔博索市和迪法市发动袭击,造成平民伤亡;2月13日,博科圣地组织对乍得境内的恩古布阿村发动袭击,造成两人死亡。为了应对博科圣地组织的恐怖主义威胁,乍得国民政府向喀麦隆和尼日利亚派出军队,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势力。
在其发展过程中,博科圣地组织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这使得它得以在六年之内就从一个小的抗议团体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破坏性力量。更令人忧虑的是,2015年3月,博科圣地组织宣布效忠于伊斯兰国,这增强了后者在非洲的影响力。
博科圣地组织有着很强的机动能力。它经常以年轻女性为肉弹发动恐怖袭击,造成很大破坏,而传统的军事打击并不能有效遏制这种恐怖袭击。在过去的一年,博科圣地组织对于乍得湖盆地的边远农村甚至是地方中心城市的袭击,仍在继续。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各国安全部队的军事行动常常伤及无辜平民,这就疏远了他们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博科圣地组织的兴起与区域内各国治理不善有着很大的关系。数十年的政治腐败、社会不公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匮乏,加深了社会矛盾和族群冲突。因此,从军事上打败博科圣地组织仅仅是第一步,更为根本性的任务是尽快提升区域内国家的治理水平。
南苏丹
作为世界上最为年轻的国家,南苏丹在过去的一年中深受武装冲突之苦。2015年8月,政府和反对派组织达成了和平协议,然而,和平协议现在却处于崩溃的边缘,没有签署该协议的其他武装派别则在加紧其渗透和袭击活动。
南苏丹的冲突有其历史原因。在数十年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南苏丹涌现出了众多政治和军事派别,它们为了争夺统治权以及独立果实而发生的冲突几乎从未停止过。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爆发了内战,执政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内部爆发冲突,首都朱巴还发生了有针对性的种族清洗。冲突发生后,数以万计的南苏丹人逃亡到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地,寻求安全保护。时至今日,仍有超过20万南苏丹人生活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保护之下。
在过去的两年中,南苏丹的内战导致超过240万人流离失所,数以万计的人惨遭杀害。2015年10月,非洲联盟发布的报告表明,内战双方犯下了大规模杀戮、强奸等战争罪行。南苏丹内战的一个棘手之处就是武装派别的碎片化,除了政府和主要的反叛组织之外,该国还有超过24个独立的武装派别。因此,南苏丹有可能陷入多方的内战漩涡之中。“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一直在积极进行斡旋,中国、挪威、美国以及英国等国家也必须尽快行动起来,督促南苏丹领导人遵守和平协议,并尽快开启政治和解过程,以避免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
布伦迪
2015年4月,布伦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宣布要修改宪法,以寻求第三个任期。民众对此举反应强烈,布伦迪首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政府的镇压导致超过300人被杀害。2015年7月,恩库伦齐扎“如愿”获得大选胜利。然而,在他出访期间,布伦迪发生了一次政变,尽管最终被挫败,但这导致了政府军与武装反对派力量之间的紧张对峙,使得国际社会重新担忧布伦迪的安全局势。此前,布伦迪的内战于2005年才最终结束,而在12年的内战中,有超过30万人被杀害。
持续的冲突导致了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去年,有超过20万布伦迪人逃亡国外。联合国警告说,如果国际社会不采取立即行动,布伦迪有发生“灾难性暴力”的危险。虽然迄今为止,冲突的性质是政治性而非族群性的。然而,已经有政治领导人在利用族群分裂来实现其政治野心。因此,如果暴力冲突持续升级的话,布伦迪有可能重新陷入族群冲突的漩涡之中。
布伦迪的安全局势对于非洲大湖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族群结构的相似性,独立以来,布伦迪的族群冲突总是会波及临近的卢旺达。族群冲突导致的大规模难民势必为民主刚果、卢旺达以及坦桑尼亚等国带来安全和经济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恩库伦齐扎成功“修宪”获得第三个任期的做法恐为区域内的其他国家领导人所效仿(尤其是民主刚果将于2016年举行总统大选,而卡比拉也一直在试探寻求第三个任期的可能性),并有可能危及大湖地区的安全局势。非洲联盟已经与2015年12月向布伦迪派出“预防和保护部队”,然而,这却导致恩库伦齐扎的强烈反对。如果布伦迪局势持续恶化,非盟能否派出足够的干预力量仍旧是个未知数。
(作者:闫健)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