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吴富贵:新天方夜谭——中国侨民在中东
发布时间: 2016-04-29 浏览次数: 695

中东,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理术语,欧洲人把东方按照离自己的远近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大约是指地中海的东部和南部这片区域。然而就是这个面积并不太大的区域,却成为了这颗星球上中国人最多的地方。

纵观历史与现实,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古代水上“香料之路”源于泉州。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一带一路”,中东正当其时,当之无愧的是“一带一路”起点。

古代丝绸之路,本质上是东西方商贸大通道。中国侨民借助双峰骆驼和古代帆船,中国丝绸、茶叶、青瓷络绎于途,中东国家侨民、西域货物同样借助单峰骆驼和古代帆船、舟楫往返源源不断流进中国。这条中国同中东国家开展友好商贸往来的历史性通道,亲历见证并记录了中阿开展互利合作实施经济全球化初期的早期版本。

如今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有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承至今先知穆罕默德的传世名言:“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这句传承千古的历史名言一语道出了中国同中东国家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在人员往来方面的友好往来。

21世纪的今天,中东国家均已同中国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合作伙伴。2016121日,新年伊始,中国积极塑造在中东新角色,习近平开局之年首访中东,对发展中国同中东关系有“提纲挈领”之意,中国在中东的新角色将初见雏形。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埃及首都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习主席在演讲中借用《管子·形势》中的经典语句形容中阿关系,他在演讲中指出,“在穿越时空的往来中,中阿两个民族彼此真诚相待,在古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苦与共,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媒体和学者分析认为,习主席此次演讲,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登上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讲台,阐述中国的中东政策主张。习主席的演讲呼应着中阿友好合作脉动,将推动中阿各领域合作加速发展,开创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美好未来。习近平中东之行,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中东地区在中国外交中的分量,二者在互动中进行的角色再定位和身份再塑造,也将从根本上校准中国同中东国家关系的未来走向。

今年是中国开启同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60周年。值此历史时刻,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回顾中阿关系走过的峥嵘岁月,总结中阿关系发展的成功经验,规划中阿互利合作的宏伟蓝图,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由六大部分组成,包括深化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中阿合作论坛及其后续行动、中国与阿拉伯区域组织关系等。文件清晰定位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全面规划政治、经贸、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五大领域交往与合作,是新时期发展中阿关系的行动指南,也是推进中国特色中东外交的纲领性文件。

60年漫长岁月见证了中阿友好的传承与淬炼,我们成为相互信任的和平伙伴、互利共赢的发展伙伴、融合砥砺的文明伙伴,各领域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又一个典范。

中阿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始终互为兄弟、朋友和伙伴。虽然远隔万里,但中阿人民的传统友谊牢固而深厚。我们在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肝胆相照,相互支持。中国坚定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阿拉伯国家也在涉及中国重大利益和核心关切问题上给予中国宝贵支持,并在中国遭受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时慷慨相助。目前,中国同8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战略关系,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

中阿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无论各自经历什么发展变化,都始终追求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20151—9月,中阿双边贸易额1553亿美元,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1.1亿吨,同比增长4.6%。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成为9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阿拉伯国家是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和第七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市场。中阿在金融、航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提出的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1+2+3”合作格局、加强产能合作等倡议得到阿拉伯国家积极响应,中阿经贸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和中东地区的贸易额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3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双方贸易额将突破6000亿美元。

中阿努力促进对话交流、文明互鉴,无论在意识形态上有何差异,都始终尊重对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中阿友好在两国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双方政党、青年、旅游、教育等领域交流蓬勃发展,文化、新闻、培训等领域中长期合作规划扎实推进。现在,中国有20多所大学开设有阿拉伯语相关专业,9个阿拉伯国家开设了11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课堂,全年在华学习的阿拉伯留学生超过14000人。11个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每周有183个航班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每年双方人员往来超过102万人次。中国为阿拉伯国家培训大量专业人员,包括向8个阿拉伯国家累计派遣医疗队队员8980多人次,为阿拉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6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表明,中阿友谊源于双方真诚友好、重情守义的文化传统,源于我们共同遵循的独立自主、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源于我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使命。

岁月流金,时光更迭,而今21世纪,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层面上的重大战略构想,给新丝路沿线国家和新丝路上的中国侨民与中东侨民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中阿商贸流通仍是主要基石。新丝路经济带,既烙下古丝路传统商贸活动重要痕迹,时在当下,功在千秋,作为“一带一路”的新起点中东,缺少一本记载和介绍中国侨民在中东文化与经济领域互惠互利友好交流的人文书籍,更需要一个中东与中国现代商贸流通的驿站。因此,潜心著述出版一本全新的、与时俱进讲述中国侨民在中东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书籍,是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必然,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宏伟战略的有效步骤,是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传播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内涵。

如今辗转数百年,中国侨民寄居的中东国家上演着沧桑巨变,历史总是踏着泥泞和坎坷而履新。而今回望整个中东国家城市的每一步,不禁感慨万千。

21世纪前,中东国家城旧、路窄、楼矮,中国侨民为生计而忙碌;而今这里城美、路畅、楼高,中国侨民为品质生活而追求。回溯这段历史,点点滴滴的变化之中,都洋溢着无数中国侨民的精彩和感动。

华侨,亦称侨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华人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儿女。自古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侨民通过两路“陆上和水上丝绸之路”播衍于世界各地,身在异国他乡,远离祖国亲人,日久天长,入乡随俗就形成了一种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意即要与边陲各国和亲友好,要与当地各宗族群亲善体惜,国以民为本。因此,人们常以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商机的国家就有中国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功夫,有中国功夫的地方就有“李小龙”,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厅这些夸张的说法来形容中国侨民的人数之多和分布的地域之广。事实证明,历代中国侨民以吃苦耐劳,勤奋智慧的性格和品行,学习、生活、工作、婚姻、家庭在中东地区国家。近百年来,世代繁衍,赢得所在国家上至政府、下至百姓的青睐与尊重。

如今,时代变迁,初心不改。岁月如歌,大音希声。现在中东国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侨民人数不但超过历代以往,且以穆罕默德至仁至爱的圣训,事事大我的精神,本着以诚为本、以信为准、以和为贵、以礼为尚的信念,以自身价值积极参与所在国农业、教育、医疗、科技各领域的国民经济建设,以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屹立于世界侨民之林,在世界侨民史上树立起中国侨民的光辉形象。

据阿盟侨民事务司统计,目前,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海外中国侨民较集中的地区,总人数约百万以上。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有大量劳动力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抛家舍业前去谋生,只为开辟新的疆土,成就新的事业。对于中国侨民而言,奔波是生活的一种常态。当年老一代中国侨民背井离乡闯荡天下,就是凭借着“三把刀”打出一番新天地。菜刀(中餐)、剪刀(缝纫)、剃头刀(理发),这是中东国家对中国侨民的最初印象。

1949年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期,走出去的华人和华侨在中东各国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他们与当地人民世代和睦相处,对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政治地位稳步提高。可以说,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侨民融入中东国家及阿拉伯世界的新时代,揭开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而今,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宏伟战略规划,更为中国侨民筑梦中东,脚踏实地实现梦想,提供了对接中东国家的新起点,创新创业的新契机,打开了中国侨民在中东国家的“筑梦空间”。

鉴此,21世纪的今天,身为中国阿拉伯语学者,理应与时俱进,在习近平主席开创的新的“一带一路”上,为加强中东中阿各国人民之间现代友好互利人文交流合作关系,充实中阿合作论坛实质性内涵,延续中国侨民在中东国家人脉关系,记念乡情,传世家谱,传承家业,惠及子孙家族,把中国侨民在中东国家的精彩创业故事写出来,著书立说,拍摄成影视作品,为中国侨民立传、写史、传承中阿友好,早已成了笔者梦寐以求并在当下实现的多年夙愿。

善弈者,谋势。将于今年在中国问世的《新天方夜谭——中国侨民在中东》这部与之前业已出版并被业界称为姐妹篇的纪实人物传记《阿拉伯侨民在中国新丝绸之路圆我梦想》一书中文版,借得东风发春华,走笔中国侨民,书写人文情怀,以中东地区为圆心,以其圆形内的中国侨民人物从事的工作为重点,夹叙夹议地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去传承和感悟这些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祖辈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中东国家的中国侨民人生涉世经历。

书中真实讲述了100位中国侨民鲜活的人物故事,以访谈、纪实的手法,全面展现了中国侨民在中东地区国家的社会活动、工作实录、婚姻家庭、生活境况、坚毅精神及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该书本着“讲好中国侨民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正能量”为政策理论依据,力争使该书成为21世纪中国同中东阿拉伯国家60年现代友好交流历史上,中国阿拉伯语界现代著名学者亲历著述的首部全景记录中东地区中国侨民的系列纪实人文外交文学专著。

《新天方夜谭——中国侨民在中东》书中主人公以侨民、侨领、侨社、侨界精英为重点,以其工作的内容、涉猎领域和其社会效果为宣传点,经中国驻中东各国大使馆领事部、经商处、侨居中东各国的中国侨民协会推荐有关侨民人选,做到不遗漏、人物故事真实可靠,本书作者亲临现场专程走访当事人,用面对面访谈、纪实的手法,展现当今在中东地区国家生活、工作的侨民、侨领等中华人物精神风貌。

《新天方夜谭——中国侨民在中东》是中国侨民史上首部由中国阿拉伯语界著名专家--书作者亲历走向海外专程采访,实景记录学习、生活、工作在中东地区国家中国侨民的新闻传承文学系列人文外交纪实专著。书中将中国侨民、侨领写入书中,隆重推出100位中国侨民在中东国家的学习、生活、生产、工作、婚姻、家庭的纪实发展近况。

该书以侨居中东国家的中国侨民为主线,首先史学主线必须真实,不能戏说;另外要有强烈的文学性,符合文学创作的要求,作者是既与传主所属领域相近,又对报告文学驾轻就熟的人,侧重报导和纪实近百年来的中东各国中国侨民生活和工作现状,着力探讨中国侨民所在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努力为中国读者不出国门打开一扇通往中东国家的瞭望窗口,同时也为中国公民出游、投资或移民中东各国提供详实借鉴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鉴此,在“一带一路”上,延续中东国家中国侨民历史,讲好侨民故事,弘扬侨民精神,传播侨民正能量,正是本书写作出版发行传承之最终目的。纵贯百年沧桑,100位侨民精英生动地勾勒出一部中国侨民在中东,人文外交纪实文学系列现代典籍出版史、人文友好交往史、家族族群传承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顾历史,600多年前,及600多年后的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6年间,中国侨民沿着张骞、郑和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一路走出去,现就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与中东地区各国人民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经济贸易、农业科技等各领域从事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中国侨民精彩创业故事成就了许多传奇人物。他们姓氏名谁,什么时间来到中东?如今寄居在哪个阿拉伯国家?有哪些专业技巧?是哪个领域的中国专家?现在哪个领域从事何种中阿友好交流工作?相信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读者想知道的。

作为参与阿拉伯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军中的一支劲旅,中国侨民这一特殊群体,百余年来,始终以中国侨民的身份在中东地区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里奉献、交流和创造。在这里勤奋创业、娶妻生子、携家带口,亲身参与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这些中国侨民在中东地区国家工作的时间有长有短,在中东国家生活的时间也长短不一。但他们拥护所在国政府的领导,遵守中东国家的法律法规,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愿为中东国家人民谋福祉,愿为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出力,愿为中阿友谊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贡献。然而,对于这个身在中东26个国家的特殊群体,人们似乎了解的并不多。

为此,中阿友好21世纪的今天,兴业中东正当时,身为中国中东侨民外交理论研究学者、中国著名阿拉伯语专家,笔者与时俱进,响应国家号召,时代召唤,亲力亲为,自觉承担起弘扬中阿友谊,续写中国侨民在中东友好诗篇的历史使命,为促进中阿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大交流,大传承,深入一线进行实地亲历考察。

然而,创造社会经济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学作品绝非易事,但锤炼、打磨、亲力亲为、身临其境的过程恰恰使笔者得心应手,不断接近艺术高峰。经过多年常驻中东国家潜心研究,辛苦努力,与侨民人物面对面交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最终用自己的亲身采访,调查和了解,用手中的笔,翔实诠释、展示了至今工作、生活在中东大地上的中国侨民、侨领和侨界精英的工作、生活与人文精神风貌。

《新天方夜谭——中国侨民在中东》,是一本书与两个国家的爱心接力,同笔者20151月,业已出版过的《阿拉伯侨民在中国——新丝绸之路圆我梦想》》一样,被称为“姐妹篇”这也是一本讲述人物故事的书。不过这回它讲述的是中国侨民在中东国家的一些人物。

说到“人物”,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名人”。中国和中东国家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曾有无数名人辈出往来交流,岂是一本小书可以容纳的。所以,本书所涉及的,主要还是近百年来曾经在中阿友好现代交流互惠互利历史上留下过特殊的足迹、对中阿各国产生过特殊的影响、在中阿各国文学、外交、医学、军事、文化、教育、经贸、旅游等领域有过一些特殊经历和贡献的名人。

诚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孕育了自己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既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名人是浓缩的历史,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从了解名人入手。

如今,中国已同中东国家及阿盟所属的2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但相对于我国自身独特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就目前来说,文化领域的合作还远远不够。经济、商品贸易的交流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则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民众与民众的心灵沟通、触及彼此民族的灵魂,产生出的社会效应会根植于民众的心底,这是一般的经贸活动和政治交流所不能替代的。鉴此,本书的创作过程便是始终遵从这一理念。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国和中东国家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产生出了许许多多社会精英。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引领中阿社会进步、奉献慈善友爱之心的中国侨民人士。他们在异国他乡中东国家的土地上,并不相同的领域分别创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中阿民众勤劳善良、坚忍不拔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他们是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文化传统承前启后的秉烛人,是中国和中东阿拉伯国家友好历史交往的骄傲、是当今“一带一路”上的筑路者、践行者、见证人与传承人。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书中以“嫁到中东的中国女人”为题,详细介绍了数位中国女性跨国之恋结良缘的婚恋历程与婚后现实生活,并由婚姻当事人向读者亲口讲述了联姻的诸多好处。一方面促进两国民间友好往来;另一方面对两国经济、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中人物拟介绍:伊拉克前驻联合国大使、伊拉克前驻美国大使的中国夫人杨英女士;在国际象棋棋坛上荣获儿童与和平国际象棋世界少年赛12岁组女子冠军,中国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1994年、1996年两度获女子世界青年冠军,并创造13局得12分的最高胜率记录。2001年获得女子世界冠军,是继谢军之后的中国第二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少年、青年、成年赛事上都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棋手、与卡塔尔国际象棋著名棋手阿尔·穆罕默德喜结连理的中国女将诸宸女士;中国女远嫁苏丹郎的中国宁夏穆斯林女艺人杨月琴女士;一千一夜餐厅掌门人、叙利亚籍已故总经理法里德.法胡利的中国夫人祁丽辉女士;为中国希望工程慷慨解囊在中国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定远寨乡红军长征路上,中国贫困地区建设黎巴嫩女子学校、被誉为“中东捐款第一人”毕尔.艾卜.哈特尔先生的中国台湾籍夫人王相如女士………

当事人介绍说,当年她们的祖先曾将中国先进的纺织、建筑、造纸、制陶、冶金、编织、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陆续传入中东地区国家,从而促进了中国同中东国家的经济、商贸、文化往来、借鉴与发展。特别是现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与“一带一路”宏伟国策的具体有效实施,中东国家民众在日渐向往中国参观、访问、留学、培训、经商、购物、旅游,就医,旧地重游;同样,中国民众也在日渐爱慕热恋中东国家,积极组团出国访问、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可以说,如今中东地区国家已成为中国侨民的第二个故乡。

期间,与这种形势相适应的是,20163810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埃及《七日报》记者提问,“今年年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中东,而且访问是在伊朗和沙特矛盾加剧的背景之下成行的,请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调整中东政策?”

王毅部长回答,“在中东事务上,中国从来都不是‘看客’。我们一直在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我们与地区各国都有着越来越密切的经贸联系,同时也在积极致力于中东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在中东不搞势力范围,也不寻求代理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本着客观公正态度,着力劝和促谈,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中东各国都欢迎和期待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年初,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就选择了中东,对沙特、埃及和伊朗成功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开辟了中国和中东关系的新篇章。如果说中国的中东政策有哪些变化的话,那就是我们愿意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更加积极地和中东国家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

2016323日,中国驻卡塔尔大使李琛应邀出席在卡塔尔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与中东关系”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卡塔尔大学校长哈桑和李琛大使分别致辞。李大使在致辞中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表强调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自古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新中国同中东国家陆续建交后,双方始终真诚相待,互利合作,友好合作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的考验。习近平主席今年年初对中东国家的成功访问开启了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的新篇章。中国愿同中东各国不断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李大使表示,中国积极致力于同地区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中国坚持从中东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不干涉别国内政基础上,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李大使强调,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各具特色,双方可通过两大文明的交流对话,共同传播重和平、尚和谐、去极端、求真知的理念。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东主要包括西亚和北非,俗话称:谁控制了中东,谁就控制了世界。任何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中东。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率先倡导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国际体系转型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中东地区具有的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地理位置、油气资源、重要的文明文化影响力、在各种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的政治经济作用、对其他大国力量构成的牵制、屏障功能等板块战略特殊价值。并明确与其进行交往的最终目的,暨不是侵略、占领、控制和干涉,而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

可喜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已逐渐认识到中东市场的重要性。自此,以石油、建筑、纺织、轻工等行业为先导的中国国营和民营企业亦捷足先登开始进军中东市场,而今20多年来相继取得不菲的业绩,可以说,中国侨民为中阿关系发展贡献巨大,我们应该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现如今,中国开启的“一带一路”宏伟国策,举国上下妇孺皆知,积极参与,为之动容。且中国政府旅游部门已开辟了中国前往中东各国的多条人文旅游线路。与此同时,中东国家的航班也相继提供飞机直航、落地签证、信用证转账、银联卡结算、人民币直接消费、货币流通,甚至在阿联酋和卡塔尔飞往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国际航班上,为中国旅客提供的客餐食品,既有中国筷子、中文菜单和美昧可口的中餐,甚至连机舱内的广播、为乘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微信电视节目,都有丰富多彩的中文电视节目内容。

与这种形势相适应的是,中国国内各类国营、民办中东协会、公司也相继登场,中东经贸、文化学术理论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中东问题专家著书立说。尤其是今年初,习近平主席的中东之行,更为愈来愈多中国华人涉足中东国家这块神秘的土地,提供先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近期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关于中东的话题和各类人文信息日益增多。为此,笔者应国内影视传媒机构邀请,特地专门为有关报刊杂志、影视公司撰写了《我从中东归来》《如何到中东创业》《嫁到中东的中国女人》《今生情未了,难舍是中东》《发现中东之美》等各类文章,其结果,大受欢迎,某些影视公司计划拍成新闻纪录片或提炼成人物专访片、风光片,以及与中国有密切往来的事件、人物、风情片等等。做到电影一年拍摄一部、纪录片、专题片等电视栏目每周一期。

值得指出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字呈上升趋势,有些中国女性漂洋过海,嫁给了中东男士,同时也有中国男士娶了中东女孩。可以说,每位在中东生活、工作的中国侨民,不论他们的性别如何,每位侨民人物和他们的后代背后都有着中国元素与中东元素有机结合,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表达了笔者对这些中东友好使者的深情厚谊。用书作者的话来说,这是来自创作生产第一线的声音,体会深刻,侨民人物具体实在。其目的是,讲好中国侨民故事,弘扬中国侨民精神,传播中国侨民正能量。纵贯百年沧桑,100位侨民精英生动地勾勒出一部中国侨民在中东的人文外交纪实文学发展史。

《新天方夜谭——中国侨民在中东》定格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时代经典影像和成功中国侨民人物脸谱,是一部开卷有益的好书,值得阅读,更值得用心精读和品味。书中以热情豪迈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国侨民多年在中东地区国家创业管理经验汇集成充满气场的激扬文字,传递创业守业的真谛。

身为阿拉伯语专家,笔者擅长人物采访,喜爱用不同的材料制造肌理效果,别具一格,取材于侨民婚姻、家庭、工作、生活等各种素材,巧妙运用到作品中。从侨民起源、发展,展示着中国侨民文化的脉络,整部书籍就是一部延续中国侨民在中东国家的现代历史文脉和中国侨民人文文化传承史。

尤其是那些至今建造在中东国家城市中的一座座语言学校、中文课堂、华文报纸、孔子学院、中国餐厅、中医诊所、中国武馆、中文学校、中国农场、中国加油站、中国医院、中心中国龙城、中国牌楼、中国脸谱、中国陵园、中国纪念碑,以及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中国-苏丹疟疾防治医疗中心、中国援外医疗队、中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纺织中心、中国商品集散中心、中国渔业中心、中国汽车组装中心、中国旅游中心、中国商品中心、中国展览中心、中国产业技术中心、中国维和部队、中国驻中东国家大使馆、中国驻中东国家领事馆、中国在中东国家的侨民协会、中国华人商会、中国在中东国家开办的合资银行、中国银联卡中心,中国驻中东国家使馆微信公众平台、脸书和推特账户、中国义乌伊朗德黑兰货运班列、中国(伊朗)语言教育中心、中国(土耳其)养生馆、中以友谊林项目。中国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建立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正式启动,联合培养医学人才成为重要内容,中国在吉布提建设的为中国在亚丁湾、索马里的护航编队提供后勤保障的相关设施等。此外,还有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收购土耳其纺织银行,三家具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成功联合收购伊斯坦布尔昆波码头,以及中国诸多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同中东国家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中国多家学校同中东国家学校进行校际联合,结为友好姐妹学校。

借助这些实物、文字、图片、多媒体和场景再现等诸多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历史人文友好信物,显示出浓厚的中国侨民与祖国故乡的血脉亲情,无疑成为现代中国侨民在中东国家历史文脉延续的精神载体,被视为中东国家城市中的中国文化遗存和歷史缩影,组成了一道道亮丽独特中东国家城市中的中国文化歷史风景线。凭藉这些宝贵的中国元素,人们便可清晰地了解到中国与中东国家悠久的人文友好交往历史渊源和现代互利互惠合作关系。

中国侨民们说,最是乡音解乡愁。乡貌乡物乡味乡亲,上面这些建造、坐落在中东国家土地上的各式中国景观、中国女远嫁中东郎的婚姻关系与人文内涵共生,自然触景生情勾起思念祖国之情。如今21世纪,中国文化与中东文化共鸣,历史遗存与侨民生活共融。守护情怀,让中国精神根脉生长;保护中国侨民文物,怀揣敬畏之心;留住乡愁,让中国侨民在异国他乡有家可回,尽情品味家乡滋味。因为在每个中国侨民心中,都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名字叫故乡,离得越远,怀念越深。身为中国侨民,我们背井离乡,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心中的这片乡愁,因为它可以给我们故乡般的慰藉。像火炬手一样把它传递给后人。中东城市,此心安处是吾乡。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魂牵梦绕的是故乡。

在此,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建设。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和民族生存环境、生存哲学息息相关,是特定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积淀与展示。

对此,笔者表示,中国六百多年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自古开启了同中东国家交往的大门,21世纪的今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提出构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的同时,又在2014114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

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发展的美好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实现中国梦同沿线国家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梦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鉴此,身为中国阿拉伯语专家,亲力亲为在用双眼细心观察,在用大脑认真思考,尤其是近30多年常驻中东国家期间,笔者在与中国侨民朝夕相处的工作接触中,深深地被至今在中东各领域勤奋工作的中国侨民、侨领、业界精英的人和事所吸引。另外,至今一些敕建在中东国家各城市中的千年中国历史遗迹、文献、纪念馆、陵墓、汉语言、中国书法等中国文化元素;种类繁多的中国美食,中东男女跨国婚恋结良缘等人文市井,人物故事,以及中东国家博物馆中现存出土的各种中国青铜器、陶瓷、钱币等诸多历史文物,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伴随着中国侨民迁徙的足迹,这些基因孕育下的中国侨民已陆续在中东各国落地生根开花,繁衍生息。

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想国家之所想,帮国家之所需,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共呼吸,关注中国侨民在中东地区国家的近况,携手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身为中国阿拉伯语专家,有责任和义务与时代在一起,与中东各国中国侨民在一起,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用自己的智慧为红红火火、朝气蓬勃、深入发展的中东友好事业,赞美、讴歌。因为文学艺术具有改变生活的力量,能够跨越文化和国界,同时触碰心脏和灵魂,刺激头脑去思考。在笔者看来,中东的中国侨民乃至中东城市里,历史悠久的中国各类文化遗产,是中东各国之间友好的历史见证,将永远铭记在中东各国人民的心中和中东友好交往历代年谱的史册中。今天,身为中国阿拉伯语专家,站在首都北京,为至今学习、工作、生活在第二故乡的中国侨民点赞,感到无上的荣光和无比的自豪。因为笔者深知这样一个道理:暨,记录中国侨民在中东历史的人,将被中国侨民在中东历史记住。

一方面,中东地区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世界各国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帮助,同时,中东国家政府也为中国侨民提供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更多便利。历史为凭,典籍为证,历代中国华人华侨已为中东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侨资侨商同样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此,殷切希望中东地区的中国侨民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与国人有更多的互动交流。

另一方面,写作出书,着力纪录这些中国侨民人物故事,让现在的国人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婚姻境况,留给后人一些珍贵的文字记载和影像历史纪录,相信作对的事情永远都不晚,为中阿友好现代交往历史著书立说青史留名。

因为这部书籍的定位不同于一般的华人移民史,不是沉闷的学术性的,而是鲜活真实的人生记录。虽然包括一些早期历史,但我们将重点放在现今的华人,讲述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他们中很多人的生活细节或甜酸苦辣,倘若国人没有纪录,将可能永远都不会被记载,而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更谈不上历史传承。作者只是两位阿拉伯语学者而已,出书也是希望能为中国侨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鉴此,我们相信,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不确定这部书籍会不会后无来者,但绝对前无古人。其最终目的是,让国人感受中华血脉的爱慕之亲情。

(作者:吴富贵,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外交官,从事中阿民间关系研究多年,著有《阿拉伯世界风情》(1988年)、《一个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1996年)、《发现苏丹之美》(2013年)、《魅力苏丹:相识在尼罗河畔》(2014年)、《阿拉伯侨民在中国:新丝绸之路圆我梦想》(2015年)《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2016年)《中国因你而美丽——奉献慈善母爱之心的阿拉伯夫人》(2016年)等著作。本文系作者为中国中东研究网独家撰稿。)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