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会议
“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发布时间: 2016-04-26 浏览次数: 530

20164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和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暨“浙江工商大学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地的中东研究机构和院校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约5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参加了研讨活动。与会者共同见证了“浙江工商大学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

会议围绕“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形势”、“中国与中东国家经贸、能源、金融及产能合作”,“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的安全环境”,“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文化交往”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宫小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所长杨光研究员和迪拜东方地质公司总经理朱学文分别作了主旨发言,浙江工商大学“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朱凯教授主持了该时段的研讨。

宫小生特使分析了中东地区政治形势的新变化,即由“乱到稳”的趋势,尽管热点问题增多,但求和、求稳的倾向较为突出,成为解决中东问题的积极因素;中东地区正经历自一战以来的百年变革,许多国家着手制定宏大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和中东国家友好关系不断加深,中东的和平和稳定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中国也越来越认识到中东地区的重要地位。因此,中国支持中东地区的和平谈判,坚持政治对话解决地区问题,更强调全面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中国愿为解决中东热点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既是中国提升国际地位的机遇也是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杨光所长分析了近年来中东经济发展呈现四大趋势:第一,国际石油市场的板块化趋势,国际石油市场从相对依赖单一出口市场变为依赖三个出口市场,且供求方从单向依赖变为互相依赖。亚洲仍以中东石油为主要来源地,也是中东石油主要出口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板块化趋势下,中国与中东能源相互依赖日益加深,有利于能源领域互联互通,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第二,中东国家经济调整趋势,中东国家经历了上世纪50-8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和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实践,但经济发展依然滞后,近年来,中东国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越来越突出。对落实“一带一路”来说,这意味着更加有序、稳定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第三,中东国家再工业化趋势。“阿拉伯之春”后,转型国家出现了重新推动工业化的趋势,以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针对这些国家的资源禀赋,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与中东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重头戏,双方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方面前景广阔。第四,中东经济集团化稳步推进,随着中东各国经济调整的深入,经济合作步伐加快,既包括南南合作也涵盖南北合作,开展了一些很有潜力的大项目。中东经济发展趋势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地质专家、迪拜东方公司总经理朱学文以自己在中东国家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讲述了中国企业走向中东所面临的障碍、挑战和风险,并以中沙货运铁路为例指明中阿“丝绸之路:建设面临新机遇,以及当前中国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建领域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重要领域,但中东国家与我国在政府政策、执政能力、营商环境、法律法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等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继续细致沟通,防范风险。他还提议修建一条经新疆喀什经伊朗、伊拉克至沙特的铁路,以便推进中国与中东的贸易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林聪研究员主持了“经济和文化”专题的讨论和交流。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秘书长陈沫、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教授、厦门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范鸿达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赵军副研究员、浙江省湖州商务局局长沈康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余国庆研究员、魏敏副研究员和姜英梅副研究员等10人先后作会议发言,围绕中国与沙特、埃及、以色列、伊朗等中东国家在金融、经贸、产能等合作,以及如何推进对外投资、加强语言环境建设、增进相互认知等问题发表见解。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主持了“政治和安全”专题(1)的讨论和交流。新华社资深专家顾正龙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主任王林聪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王新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现代国际关系学院田文林副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余建华研究员等7人先后作会议发言,围绕中东国家政治稳定问题、中东安全局势变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和安全挑战,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加强政策沟通等发表见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宏教授主持了“政治和安全”专题(2)的讨论和交流。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郭长刚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陆瑾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建副研究员、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王南、现代国际关系学院陈双庆副研究员和浙江师大吴彦博士等7人先后作会议发言,围绕土耳其、伊朗、沙特、阿富汗、巴勒斯坦、吉布提等国局势变化以及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发表见解。

与会专家认为,动荡将成为中东国家的常态,但是中东的动荡不是整体动荡,即便是动荡国家也出现谋求稳定的积极因素。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势在必行。因此,中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走出去就要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包括地缘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恐怖主义风险、政策风险、经济和金融风险、法律风险等,做好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国内对安全和风险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中国企业也应苦练基本功,做到知己知彼,充分了解相关国家,尤其是支点国家的发展战略、政局走向、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及社会文化习俗等领域,还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政策沟通,文明交融、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能源安全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能源领域互联互通将成为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西方能源独立政策和低油价周期时代成为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的良好契机。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头戏,但是中东国家国情不同,发展程度各异,产能合作应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在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力资源匮乏、石油资源丰富的富裕海合会国家发展能源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资金融通是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贸易投资便利化,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国应推动卡塔尔多哈金融市场或迪拜金融市场成为中国在中东和中亚地区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可避免要触动欧美国家利益,面临激烈的竞争。然而,“一带一路”是开放和包容的,欢迎欧美大国的参与,未来存在三方合作的可能性。此外,“一带一路”是长久之计,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相关机构应避免“大跃进式”的推动,中国企业应避免一窝蜂而上,无序竞争,更切忌暴富心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主任杨光研究员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中东地区“乱”与“治”的关系,如何从“乱”走向“治”;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各方的关系,如何协调各方的关系。因此,此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推进了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同时,浙江工商大学“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壮大了我国中东研究的队伍,推动中东学术研究的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