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吴富贵:不能忘却的国家记忆——中东国家的中国烈士陵园公墓
发布时间: 2016-09-08 浏览次数: 888

跨越国界的缅怀、穿越时空的祭奠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所著《春夜宴桃李园序》的诗句释义,天地空间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也就是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短暂无常,漂泊无定,只有死亡才是真实的归宿和家园。此文言文一语道出古代文学家,泽及后人,寓意深远、喻义深长的人生哲理。

而今,光阴流逝,岁月如梭进入2016年,恰逢中国开启同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60周年。值此历史时刻,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回顾中阿关系走过的峥嵘岁月,总结中阿关系发展的成功经验,规划中阿互利合作的宏伟蓝图,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60年,时光流转,漫长岁月见证了中阿友好的传承与淬炼,我们已成为相互信任的和平伙伴、互利共赢的发展伙伴、融合砥砺的文明伙伴,各领域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又一个典范。

鉴此,我们在总结、畅想、规划、践行中阿美好未来宏伟蓝图之时,恰逢中国开启“烈士纪念日”实施两周年。两年前的2014930日,中国开启首个“烈士纪念日”。同年831日,由全国人大通过表决作出决定,以法律的形式设立了“烈士纪念日”。每年9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2016930日,中国将迎来第三个“烈士纪念日”。

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政府首次设立这个国家公共纪念日使得中国公祭英烈制度化、公众化并走向国际化,意在激发全民族、全社会对无论故在外国,还是故在中国的英烈家属的高度重视和社会人文关怀。此举在纪念为国捐躯英烈与国际公祭礼仪接轨的同时,意在形成中国的公共文化,功在千秋,立在当下,意义重大。

鉴此,笔者身为多年常驻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官,触景生情,由此便有了追寻中东国家忆故人的峥嵘与思念,记念起而今仍身在异国他乡中东国家烈士陵园公墓中的那些中国同胞们。因为,烈士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骄傲,烈士精神浩气长存。从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遍布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乃至建立在世界各国、其中包括建在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烈士陵园和墓地,都已成为中国公民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的精神家园。每年约有上亿人次祭奠和瞻仰烈士英灵,烈士精神在中华大地传承不息。

据了解,中东阿拉伯国家社会历来重视开展公祭活动,每年约有上千人次到不同国家的中国烈士陵园、中国公墓参观瞻仰和举行悼念活动,表达对中国先烈的缅怀之情。同样,中国驻中东国家的大使馆、领事馆、经商处,每年清明节前夕,在所在国驻外大使的带领下,使馆馆员及部分驻阿中资企业代表前往驻在国公墓、或建有单独建有中国公墓的陵园,为长眠于此的中国同胞扫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一定数量的烈士安葬在朝鲜、越南、老挝、巴布亚新几内亚、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等亚非国家及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黎巴嫩、索马里、突尼斯、伊拉克、叙利亚等多个中东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建有烈士陵园、纪念碑塔堂馆、纪念雕塑等纪念设施。此外还有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科摩罗、吉布提、利比亚等国家在烈士牺牲地的地方建有墓碑。这些陵园、牺牲地和纪念设施是中国烈士纪念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烈士精神、传承中阿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

据统计,从1963年起,中国先后向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约2.4万人次,诊治患者近2.7亿人次。其中,有1000多名医疗队员获得受援国首脑颁发的勋章等多种荣誉,50多名医疗队员因疾病、公伤、战乱、意外事故等在受援国牺牲。“中国医疗队员们还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留下了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因此,中国援外医疗队被受援国民众称为是“穿着白大褂的中国外交官”。

另据中阿友好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友好互利合作交流60年中,涌现出无数为中东国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无私奉献、英勇牺牲、因公殉职的中国烈士,他们中有许许多多普通的工人、农民、工程师、技术员、专家、记者、知识分子、医生、护士、高级工程师、高级外交官、军事观察员、武警,他们为了中阿友好外交、文化、医疗卫生、经贸事业,把热血洒在中东阿拉伯国家这块陌生的土地上。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筑起了中阿友谊的不朽丰碑。他们的功勋彪炳史册,他们的精神成为激励中东各国人民为实现阿拉伯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他们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中阿友好事业的历史丰碑上。历史,不会被忘却,也不容忘却。

时至今日,这些记录着在中东国家长眠者的烈士墓地、陵园、墓碑、纪念碑和烈士牺牲地,仿佛是一张张鲜活的脸谱,一本本故事书籍,诉说着过往岁月的峥嵘与悲壮。据中国民政部统计,“目前中国现有境外烈士纪念设施100余处”。其中包括安葬在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黎巴嫩、索马里等多个中东国家。用一位中东问题专家的话来说,“这些陵园、墓地、纪念碑、墓碑、牺牲地的存在,代表着一个国家政府为纪念已故人物的怀念、尊重和敬仰,以及对死者充满敬意和感情,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同时表现出中国烈士故去所在国家政府对中阿友好关系的重视与传承。祭奠长眠于此的中国烈士英灵,深切缅怀和铭记他们为中阿友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按照民政部有关境外烈士纪念设施最新公开的信息,中国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而这个信息的发布,也让其中包括位于西亚、北非中东阿拉伯国家土地上的多座烈士陵园再一次进入了国人视野。

“这些设施是我国烈士纪念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烈士精神、传承中外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民政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对于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民政部、外交部、财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实施规划。2012年,民政部优抚安置局新成立了专门的负责境外烈士墓地的处室。有关部门已基本完成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修缮或者正在修缮部分墓地。接下来,中方将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保护机制。同时加强与相关国家磋商,强化日常管理维护,完善祭扫工作制度,有序开展祭扫和纪念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中东国家忆故人

201142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前夕,中国驻突尼斯使馆办公室主任袁晓光受使馆领导委托,前往位于突首都西北160公里的江都巴省首府江都巴市,为在突逝世的使馆前厨师姜成为同志和第十七批中国援突医疗队江都巴分队队长曹现清同志扫墓。

同往年历届历任中国驻也门大使一样,20134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国驻也门大使常华率使馆全体馆员和在也中资机构代表约百人赴也门首都萨那市郊的中国烈士陵园凭吊,缅怀为中也友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

在群山环绕的也门首都萨那有一座中国烈士陵园。近百位为修筑萨那荷台达公路而牺牲的中国建设者长眠于此。萨巴赫是位普通的也门老人。自陵园建成后,他便自愿在这里守护陵墓。迄今已陪伴这些中国英灵度过了若干年月。如今每逢清明节,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在历任大使的带领下,前来为英烈们扫墓,献上缅怀。

在苍松翠柏的掩映和鲜花环绕下,白色大理石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中部,纪念碑后便是中国援也建设者的墓地。和萨那荷台达公路一样,这片陵园也早已成了中也友谊的象征。

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景色幽雅,风景别致。常大使代表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和在也中资机构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参加凭吊的人员集体默哀致意,缓缓绕陵一周,表达缅怀,向长眠于此的中国同胞们表达敬意,寄托哀思。

常大使在凭吊仪式上发表讲话。常大使说,今天是清明节,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和在也中资机构的代表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萨那中国烈士陵园缅怀为中也友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中国同胞们。

岁月如梭,中国和也门建交已经57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数以万计的优秀中华儿女满怀对也门人民的真挚情谊来到也门这个美丽而又饱经沧桑的国度,与兄弟般的也门人民一道,不畏艰苦,援建或实施了许多惠及也门人民的工程项目。中国还派出了大批医护人员、教师、体育教练,真诚为也门人民服务,使中也传统友谊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有逾百位中国同胞为谱写中也友谊的美丽篇章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长眠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也门大地上,其中的60多位安葬在这里的中国烈士陵园。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树起了中也友谊不朽的丰碑。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逝去的英魂,人民不会忘记。我国已在近10个中东国家建有相关烈士纪念设施,这些设施是我国与相关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传承、发展双边友谊的重要体现。中国民政部已根据双边合作协议,有序实施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工程,加强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巩固和发展双边友谊。为缅怀纪念他们,中国在相关国家修建了纪念设施,并作为中国烈士纪念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相关管理范围,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妥善保护管理。

在中国驻中东阿拉伯国家大使馆,每年清明期间,使馆除了例行安排馆长及馆员进行扫墓和祭奠之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对中国陵园、墓地的修缮工作也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努力使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每一座烈士墓都能得到有效保护。因为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中国陵园、墓地的修缮工作,是个延续百年的议题。它作为中国人祭奠英烈的精神家园,它的修缮发展命题,从来未有人遗忘。而今,在也门首都萨那的崇山峻岭中,一场中国烈士陵园、墓地的修缮工作在悄然进行当中……

201457日,中国驻也门使馆在萨那中国烈士陵园举行陵园修缮工程启动仪式,常华大使、使馆主要负责人及在也中资机构负责人参加。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现场摆放着使馆、在也中资机构及工程承建方南通三建公司敬献的花篮。参加仪式的人员首先向烈士纪念碑集体默哀,随后,常大使与南通三建公司负责人签署了萨那中国烈士陵园修缮工程承包合同。全体人员绕陵园一周,常大使和使馆主要负责人在一位因公牺牲的使馆工作人员墓碑前献花并象征性动土。之后,使馆人员和中资企业负责人在陵园里种下了两棵长青的松树。常大使在听取了南通三建公司负责人对工程概况介绍后强调,萨那中国烈士陵园是中也传统友谊的象征,希望施工单位加强责任意识,保质按时完成陵园改造修缮任务,使这些长眠在异乡的中国同胞们安息,也可以使后人更好地凭吊并缅怀他们。

中国援也门首都萨那中国烈士陵园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为纪念援建也门荷萨公路时牺牲的中国工程师张其弦烈士而修建的,时任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同志亲笔题写碑文“张其弦工程师之墓”。半个世纪以来,共有100多位中国同胞在也门为中也友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有60多位安葬于此,他们中包括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等中国同胞。为进一步加强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中国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决定对萨那中国烈士陵园进行改造修缮。

同中国驻也门大使馆一样,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夕,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历届历任大使均届时组织使馆馆员和在阿中资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员前往坐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的阿利亚国家公墓,拜祭在阿历年遇难的中国同胞。

萨那中国烈士陵园

为了完成这一系列的发展、健康和人类服务工程,成千上万的中国朋友翻山越岭,远渡重洋来到了也门这片热土。他们中有工程师、技术人员、教师、工人和医生。所有的人都以热情友好、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打造美丽富饶的也门,与也门人民并肩劳动、埋头苦干,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一首优美的也中友谊交响乐。乐曲是一部现实的史诗,反映了日积月累结成的光辉灿烂的牢固友谊,它告知我们和也门人民,有超过100名中国公民为支持和援助也门人民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此生他们未能回到自己的祖国而长眠在也门这片土地上。就在萨那西郊的萨那-荷台达公路边,坐落着中国烈士陵园。中国烈士的遗体就被埋葬在这里。他们把生命献给了中也友谊,他们将名垂千古成为不能忘却的国家记忆。

201641日,清明节前夕,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杨广玉率领全体馆员及部分驻阿中资企业代表、中国医疗队员前往位于首都阿尔及尔郊外的阿尔及利亚阿利亚国家公墓,为长眠在此的中国同胞扫墓,向为发展中阿友谊而不幸殉职的中国同胞墓敬献鲜花,静默致哀,致以深切的缅怀和敬意。面对公墓内的座座墓碑,让所有来此悼念的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再次将悲壮烙印心头。

杨大使一行在同胞墓前肃立默哀并敬献鲜花,致以深切的缅怀和敬意,纪念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为祖国的外交和对外经贸合作事业所做贡献。在这一座座墓碑中,有许许多多普通的工人、农民、专家、工程师、技术员,他们满是壮怀激烈的风骨,为了中阿友谊,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中东国家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座座墓碑犹如一方鲜为人知的净土,犹如一座远离喧嚣的家园。当历史的相册翻回到60年前的那一页,我们依然可从泛黄的文献中找得到那句真诚的话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虽说这八个大字是毛泽东为刘胡兰题的词,但而今用在献身中东国家的这些同胞身上,仍然恰如其分。

阿利亚公墓是阿尔及利亚国家公墓,阿尔及利亚独立后的两任总统就安葬于此。中国遇难同胞的坟茔主要集中在公墓西南角,位于公墓西南角,墓地两侧的国槐格外高大挺拔,100多位在阿殉职的中国同胞至今长眠在这里,他们中有积劳成疾不幸病逝的中国驻阿使馆参赞,有在地震中罹难的企业员工,有因病去世的援外医疗人员、也有因工伤、采访途中遭遇车祸等事故不幸身亡的中国记者和中国公司外派劳务人员。他们远赴异国他乡,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援外和对外经济合作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年轻的生命。其中,一字排开的9位同时遇难的中国工人墓地格外引人注目。

同往年一样,201445日,适逢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之际,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经商参赞夏云贵率领经商处部分员工和苏丹中国投资企业商会代表等一行10余人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苏丹杰吉拉州首府迈达尼市和哈萨黑萨市阿布欧舍镇,对埋葬在这里的杨志成等四名中国援助苏丹专家的陵墓举行了祭扫活动,表达对中国在苏牺牲的援外专家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郊外的戈壁上,矗立着一座苏丹管道建设纪念碑。它以钢管为造型,由4根大管和5根小管组成。这9根钢管并不是简单地排列在一起,而是代表着当年参加苏丹管道建设的4支管道队伍和为这条管道献身的5名中国石油人。

中国石油工人在这里创业,20年来累计有40多位石油同胞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中国管道工人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张立福、郑德宝、徐庆、吕焕仁、老士敏五位员工长眠于此,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至今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郊外的戈壁上耸立着苏丹管道建设纪念碑这样写道。管道竣工后,当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就要离开苏丹的时候,建设纪念碑的提议得到了苏丹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于是,中国石油工人用管道建设中剩余的钢管为材料,建成了这座高耸入云的苏丹管道建设纪念碑,它时时向人们讲述着中国石油人的动人事迹和创造的丰功伟绩。

青山处处埋忠骨,岁月留痕,铭刻历史,眼望着中东国家戈壁上,公墓内的座座中国烈士纪念碑和墓碑,它们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中国元素的纪念符号,更是中阿世代友好的精神寄托。如今,岁岁年年它们矗立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墓里,铭刻那段峥嵘岁月,静静地影响着中阿各国民众的思维和视野。座座墓碑它们不再是孤独的和仰望的,而是倾听和开放的。弘扬烈士精神,继承中阿传统,碑前寄哀思,在追思中前行。英烈之魂、英烈之心、英烈之脉、英烈之碑,将如他们为之献身的这片辽阔而深厚的国土一样永垂不朽。

撰写此文,这是中国阿拉伯语学者对中阿人文社会道义的表征,职业的准绳,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个难忘的纪念日里,笔者愿用自己的学识、见闻、经历,去向世人和国人讲述这些60年来,至今留存在中东国家土地上中国英烈陵园的历史与现状。笔者相信,不管日月如何变幻,总有一种精神在延续,这就是中阿世代友好。光阴如过客,而思念却依旧……

(作者:吴富贵,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外交官,从事中阿民间关系研究多年,主要代表作包括:《阿拉伯世界风情》(1988年)、《一个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1996年)、《发现苏丹之美》(2013年)、《魅力苏丹:相识在尼罗河畔》(2014年)、《阿拉伯侨民在中国:新丝绸之路圆我梦想》(2015年)、《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2016年)、《阿拉伯夫人——中国记忆》、(2016年)等著作。本文系作者为中国中东研究网独家撰稿。)

来源:中国中东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