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阿富汗国内安全局势近来动荡不安,不时传出爆炸、袭击等负面消息,但中国和这一重要邻国的关系在今年仍迎来小高潮。
近日(9月7日),一辆装载着84标箱家纺产品和日用品等货物的列车抵达阿富汗北方边境口岸和货运重镇海拉顿。
这是中国首条连接阿富汗的“中亚班列”,8月25日自江苏南通发车开出,每月两班,也是一条被中阿两国政府寄予厚望的经济交通线。“班列深化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紧密合作,既将对贸易增长起到关键作用,还可带动中国在阿富汗的多领域投资。”阿富汗驻华大使贾楠·莫萨扎伊在班列始发仪式上表示。
“公路、铁路等设施对阿富汗来说尤其重要……阿富汗处在亚洲的正中心,不管是从中国到西亚,还是从印度到中亚,都要经过阿富汗。”莫萨扎伊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良好的连通性会为阿富汗带来很大的现实利益,”因而,在新世纪,阿富汗希望通过参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改善自己的基础设施情况。
莫萨扎伊也重申,阿富汗希望早日成为亚投行成员国,“正在努力争取在年底前签署相关协议。”
但安全问题仍然是横亘在一切美好愿景面前最现实的挑战。阿富汗分析人士Ahmad Bilal Khalil观察认为,虽然不应高估中国在安全方面对阿富汗的援助,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包括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提供更多的援助至关重要。
“有限的”安全合作开启
在一些敏锐的西方媒体眼中,今年7月3日这一天是观察中国-阿富汗关系的一个节点,当天中国首批军事援助抵达阿富汗,被认为是用打击恐怖主义计划的一部分。
“阿富汗是我们的近邻,此次军事援助是两国军事交流和合作的开始。”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姚敬当天说道。
阿富汗驻华大使莫萨扎伊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的专访时也进一步透露说,此次军援只是双方长期合作中的一个项目,“在此后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军援项目得以实现”。
根据2014年中国与阿富汗发布的联合声明,未来3年(2015年至2017年),中方将向阿富汗提供总额15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中方将积极支持阿方加强能力建设,未来5年将为阿富汗培训3000名各领域专业人员。
莫萨扎伊大使同时否认中阿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是从最近才刚刚开始的说法,“在过去十几年内,(中阿安全合作)经历了阿富汗境内局势的风云变幻而一直持续发展。”
“2001年以来,北京方面一直在外交和经济上发展同阿富汗的关系,”长期驻扎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分析人士Ahmad Bilal Khalil不久前在《外交学家》网站上写道。
早在2001年12月,中国政府就向硝烟未定的阿富汗派出工作组。工作组参加了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就职典礼,并向临时政府主席卡尔扎伊递交了贺信,2002年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复馆,由此开启了中阿关系在新世纪的新里程。
但据Ahmad Bilal Khalil的观察,自2014年10月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上任后的第一次外访选择中国之后,中阿两国安全关系的增长趋势得以显现,“在阿富汗联合政府成立以来,北京方面现在慢慢地在阿富汗安全和防务关系上变得(更为)实际地介入。”他写道。
一直以来,西方希望中国在阿富汗安全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英国前首相布朗曾直言希望印度和中国出兵阿富汗,但中国予以拒绝,而是倡导应该在联合国主导下以维和部队的形式进入。
不过,在帮助阿富汗政府提高治安及安保能力方面,中国与美国近年来达成了合作共识。根据最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华出席G20杭州峰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达成的成果清单,中美同意“通过各自渠道帮助阿富汗加强反恐能力建设”,这其中包括“继续举办联合培训阿富汗人员项目”等。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肖河在今年年初的一场研讨会上提出,自201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执行一整套“新阿富汗政策”,其中两点主要内容包括:支持美国在阿富汗保持有限的军事存在,“最显著特点就是在避免干预(阿富汗)内政的情况下‘深度介入’。”他在发言中说道。
“反恐必须团结一致”
莫萨扎伊在专访中也回顾了中阿关系15年来的发展。“(过去15年来)中阿之间已经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双边关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是亲密、强有力的伙伴:我们的首脑定期会晤,中国是阿富汗第一大外资来源国,此外,双方在军事合作也卓有成效,尤其是在反恐方面。”莫萨扎伊总结说。
就在第一批军援运达的当月底(7月31日),据中国国防部网站消息,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在北京八一大楼会见阿富汗国民军总参谋长沙希姆,他直言感谢阿方在打击“东伊运”恐怖势力方面和涉及中方核心利益问题上给予宝贵支持。
数日之后(8月3日),中央军委参谋长房峰辉在新疆乌鲁木齐主持了四国军队高级领导人会议,与阿富汗国民军总参谋长沙希姆、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拉希尔及塔吉克斯坦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索卡尔佐达一道,正式建立四国军队反恐合作协调机制。中方表示,此举旨在打击“三股势力”。
谈及阿富汗境内恐怖主义势力的特点,莫萨扎伊认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本区域内其他国家,“他们不仅与阿富汗政府为敌,也与各自来源国的政府为敌。他们是整个区域内所有国家共同的敌人。”
“不幸的是,当恐怖分子们‘团结一致’将我们所有国家视为目标时,我们之间却一直无法建立起统一的反恐政策和路线。”莫萨扎伊说。
因此,谈及不久前中国牵头成立的四国军队反恐合作协调机制,大使先生有些激动地表示,“阿富汗人民将会从第一天起就竭尽全力来实现这一由中国兄弟们提出的倡议。”
不过,中国社科院的肖河提醒说,虽然自2014年2月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喀布尔以来、中国就明确地表明了“阿富汗的和平与稳定事关中国西部的安全”的立场,并且有包括国务委员、公安部长郭声琨在内的多名安全官员访问阿富汗,但是中方尚不认为在阿的恐怖主义对中国构成了急迫的威胁,因此也不能高估阿富汗在安全价值上对于中国的意义。
尽量兼顾文化遗产和中国项目
阿富汗国内安全形势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还不止于反恐,对于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利益而言同样至关重要。
如中国在阿富汗投资的埃纳克铜矿等多个重大项目均因安全形势不靖尚未取得预期成效。2008年,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与江西铜业组成的中治江铜联合体获得阿富汗埃纳克(Aynak)铜矿的开发权,这是阿富汗在自然资源领域签订的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外来投资合同,这也一度被视为中国在阿的重大经济胜利。但由于武装分子袭击、征地、文物发掘等各类问题,该项目多次中断。中冶江铜也在2013年8月正式提出了减少特许使用权费、停止修建火电站和炼铜厂、推迟铺设铁路、并将投产时间延后到2019年的要求。
对此,莫萨扎伊向澎湃新闻解释说,在2015年项目开发过程中,埃纳克铜矿的矿脉之上发现了一处约5000年前的考古遗迹,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次‘意外收获’直接导致矿产的开发工作被迫暂停。”他说。
莫萨扎伊告诉记者,在“考古风波”发生一年以后,中阿双方解决问题的意愿已经开始落到实处,“阿富汗矿业部正在和中冶公司进行密切联络,从而保证工程能够尽可能快地向前推进。至于考古遗迹的问题,阿富汗政府正在开展密集的工作,以保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项目进程尽可能少被耽搁。”
莫萨扎伊进一步说,目前阿方已经探明,埃纳克文化遗迹并没有完全覆盖埃纳克铜矿的矿区,因此,尽管目前矿山还没有为当地带来收入和就业,但只要措施得当,项目合同得到全面执行是可以预期的。
在今年5月中国和阿富汗政府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对埃纳克铜矿和阿姆达利亚油田项目(另一标志性资源产业投资项目,系中石油项目)进展缓慢表示关切,同意开展友好协商,推动项目取得实际进展,为帮助阿富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挥积极作用。
“媒体往往忽视好消息”
专访期间,除了中阿关系的核心议题之外,莫萨扎伊还花费了不少篇幅谈及了国家形象和社会发展。
“我想强调的是,阿富汗作为一个国家,阿富汗人作为一个民族,阿富汗社会作为一个社会,都已经经历了全面的转型。”他说道。
“2001年的阿富汗和2016年的阿富汗,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谈及国家的成就,他无不骄傲地表示,“让我来用数据告诉你吧。2001年,阿富汗的人均预期寿命勉勉强强才能达到45岁,2016年则是60岁;2001年,只有不到100万阿富汗儿童能够上学,而2016年超过1000万儿童能够接受教育;2001年,阿富汗全境连电视台都没有,而现在我们有了75家电视台和超过2000家电台。”
“2001年,阿富汗只有几部手机;到了2016年,已经有超过2500万阿富汗人能够接触到手机。在战后短短15年里,阿富汗就已经实现了从有线电话到普及手机的跨越,这个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快的。”
而对于外界提及阿富汗便与暴力袭击事件相联系的问题,这位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前资深记者显得不屑一顾,“对媒体而言,坏消息能卖出好价钱,而好消息则显得‘无足轻重’,很难占据报纸或者电视的头条。”
(记者:高行)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