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执政后,埃及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进入蜜月期。后者向开罗提供多项贷款,还向埃及各行业投资250多亿美元,这足以说明问题。但当埃及在联合国安理会支持俄罗斯有关叙利亚问题的决议后,利雅得公开表达不满。本文将对2个阿拉伯国家之间以及它们与俄罗斯的关系现状进行探讨。
2013年,沙特领导层积极支持推翻穆斯林兄弟会,并斥巨资扶植埃及现政权。与此同时,卡塔尔认定埃及政权更迭为军事政变,拒绝支持塞西政府,这令海湾国家间矛盾扩大成为舆论焦点。令人意外的是,沙特与埃及、埃及与俄罗斯的关系以惊人的方式同步拉近,尽管利雅得与莫斯科的关系依旧复杂,两国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甚至完全相反。
局势的怪诞当然需要解释。谈到沙特-埃及联盟,就不得不提两国的历史相似和复杂的命运交叉。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发生冲突:19世纪初,正是埃及军队令第一个沙特王国不复存在,而在20世纪,埃及前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与费萨尔国王几乎是死对头。与此同时,从中世纪起,埃及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汉志王国的经济存在,它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补助地区,埃及会向那里提供朝觐所需的食物。
20世纪,除纳赛尔执政期间,埃及与沙特的关系一直相当好,从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担任总统起,两国越走越近:从过去到现在,许多埃及劳务移民在沙特打工,目前人数已超过250万。从某时起,红海上出现了沙特-埃及统一安保系统。埃及前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高级将领、商业精英及权力部门与沙特王室的关系都非常友好。
当穆斯林兄弟会(被沙特禁止)在埃及掌权后,开罗与利雅得的关系本应出现变化,但一切并非那么简单。一方面,埃及新领导层在革命后立即确定了国际关系多样化的方针——甚至是在穆兄会执政之前。例如与伊朗建交:时隔30多年后,开罗与德黑兰开通直航,两国高层恢复政治往来。当时许多人都担心伊朗政治体系中的某些因素会在埃及再现。特别是利雅得担心埃及会出现类似伊斯兰革命卫队这样的组织。
从另一方面讲,即使是穆兄会也试图表明,他们并不打算放弃与沙特合作,而把赌注压在伊朗身上。不仅如此,什叶派传教士的积极活动吓坏了穆兄会,甚至有埃及知识分子多次提到保留法蒂玛王朝记忆的社会可能“什叶化”的猜想。所以,新政权表示,他们追求多方位的外交政策,但不会破坏老交情,尽管利雅得并不认同穆兄会运动。结果,沙特和埃及在此时(2013年春)举行了最大规模的联合军演。
两国关系如此摇摆不定,穆兄会对伊朗的积极性也令沙特感到害怕。所以,后者愿向埃及新政治领导层投资,但提出了2点要求:一是让穆兄会出局,二是放弃亲近德黑兰。此外,利雅得还寄望于埃及的军事援助。众所周知,埃及军队在阿拉伯世界中最为强大和训练有素。
私人交情对拉近两国的作用不容小觑。塞西曾长期在沙特担任武官,他与沙特王室的私交甚笃。穆兄会下台后,担任埃及总理的哈齐姆·贝卜拉维也曾在海湾国家生活了近20年。
以相互利益、甚至是精英相互依赖和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两国亲近使开罗和利雅得得以保留外交政策的自主性,避免只因盟友义务深度介入这样或那样的事端。例如,埃及貌似参与了沙特对也门的侵略,但其参与程度非常低。埃及只向也门派出了400人左右的部队,人数固然不多,但令沙特心满意足。
现在谈谈俄罗斯与埃及的关系。穆兄会虽然在俄罗斯的极端组织名单上,但这并没有阻碍莫斯科在穆兄会掌权后与开罗发展关系。普京曾与当时担任总统的穆尔西举行会晤。不过,穆兄会并没有因此被除名——这个问题如同被遗忘一样搁置到一旁。然而,当塞西上台后,人们才明白,穆兄会并非无端被留在名单上,俄领导层对该组织的负面态度成为推动两国合作的积极因素。
莫斯科与开罗在思想上拥有共同立场,两国穆斯林团体在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密切——他们对伊斯兰教的改革主张相似。显然,两国领导人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两国宣布了一系列经济项目,但要谈巨大突破还为时尚早:俄埃亲近更多地具有表面性,而非实际需要。而且,两国可能开展合作的空间也不大。
俄罗斯与沙特之间的情况也不稳定。双边关系并不存在问题:两国签订了大量协议,也经常表示互相谅解,但可能的联合项目一贯得不到落实。两国协定主要是框架性的,所以关系良好,但缺乏现实基础。
俄罗斯与沙特在地区问题上的立场背道而驰,尤其在叙利亚问题上。不过,两国均表示,愿意撇开叙利亚危机,在其他领域开展协作。我认为,这种态度是两国建立应景联盟的基础,因为即使莫斯科和利雅得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迥然不同,他们也并未在也门问题上发生冲突:俄罗斯极少评论也门事件。也门冲突持续的时间越久,它对沙特就越重要。相应的,叙利亚问题的重要性就会降低。
在我看来,在风云变幻的全世界和中东这一具体地区,沙特-俄罗斯-埃及的奇怪三角是一个典范。在当前局势下,各国可以在某些方向上结盟,而在其他方向分属2个对立集团。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中东可能会建立新的平衡,出现更加清晰、长久的联盟。并非地区玩家的俄罗斯一贯努力与所有中东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未来或将继续奉行这一方针,尽管在介入叙利亚冲突后,这条路变得更加难走。但莫斯科不会放弃等距离方针。
(作者:瓦西里·库兹涅佐夫,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阿拉伯与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编译:丁楠)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