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土耳其举行宪法修订草案的全民公决,并以51.5%的微弱多数通过草案,正式开启总统制这一国家治理新体制和新模式。本次公决是土耳其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耳其的未来前途与命运。
土耳其自1923年立国以来一直实行议会制。总统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只充当名誉性职位,并不具有实质性权力,且具有非党派属性。本次宪法修订草案共涉及18个条款的修改,其中核心条款是废除总理职位,改设总统制,并大大加强了总统的权力。修宪草案的通过,标志着已实行近95年的议会制在土耳其的寿终正寝,是对土耳其政体的“伤筋动骨”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历史性意义。埃尔多安总统在获胜后表示,“在共和国历史上这是我们第一次通过选民政治改变我们的治理体制。”
修宪通过后,土耳其正式步入“第三共和国”时期。第一共和国为(1923-1945年),为凯末尔和伊诺努执政时期,共和人民党一党执政。“第二共和国”(1946-2002),这一时期为多党轮流执政时期,共和人民党(CHP)一党统治地位逐步被打破。这一阶段也是土耳其政局最为动荡的时期,军人干政、政府更迭频繁。“第三共和国”初始于2002年埃尔多安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AKP)赢得大选开始上台执政。在此后的15年时间里,正义与发展党一直保持执政地位,结束了土政府更迭频繁的动荡历史,维持了土政权相对稳定的难得局面。期间,埃尔多安逐步而有序地对原有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造,包括驯服军人,抑制其在政治中的作用、削弱国家安全委员会、改组宪法法庭与最高法官和检察官委员会、取消对伊斯兰教在社会中作用的诸多限制、总统直选、实行总统制。埃尔多安分别在2007、2010、2017年三次推动修宪公投,对宪法进行重大修改。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宪法共177个条款中已有131条被修改。
埃尔多安由议会制到总统制,标志着埃尔多安竭力打造的“新土耳其”正式揭开面纱。埃尔多安为何执意推翻已实行95年的议会制,改行总统制?正义与发展党以及埃尔多安个人的解释是,过去的经验表明,议会制给土耳其带来了太多的动荡,为此土需要强大的总统制来保证政权的相对稳定,以促进土耳其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土耳其的复兴。埃尔多安本人并不畏言看好普及的强人政权治理模式。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长期以来,土政治反对派一直批评埃尔多安拥有一个“隐秘的议程”。除了确立个人绝对威权,独揽大权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终结国父凯末尔所确立的世俗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以“埃尔多安的土耳其”替代“凯末尔的土耳其”,如今经过15年的迂回曲折的争斗,这一“隐秘议程”的真实面目终于暴露于众。从凯末尔至今,土耳其的政治体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世俗民主到威权民主,而在未来实行某种模式的“伊斯兰民主”可能是埃尔多安的最终目标。
对埃尔多安竭力修宪,实行总统制,国内外批评声音甚高。其中最大的批评声是,此举意味着埃尔多安一人绝对统治的确立,土耳其由议会民主制转向威权主义体制,埃尔多安由此正式加冕为“当代奥斯曼素丹”。在修宪公投通过后,土主要反动党对结果提出异议。共和人民党要求对其中60%的选票进行重新点票。而在西方,媒体几乎一片惊呼声:“土耳其民主已死”、“土耳其模式已死”、“土耳其已经死亡”……
可以说,在做了11年(2003-2014年)的总理之后,2014年8月埃尔多安如愿出任土耳其第12届总统。在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变议会制和总统制开始成为他的目标。土分析家认为,埃尔多安的如意算盘是,在2019年任期届满后再连任两届,担任总统直至2029年。如果从2003年算起,埃尔多安出任土耳其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时间将超出国父凯末尔(1923-1938年任总统25年)。埃尔多安与凯末尔成为对当代土耳其最具影响力的政治领导人。
“新土耳其”的出现预示着曾经被西方竭力推崇并树为伊斯兰世界样板的“土耳其模式”正走向终结。土耳其的转型,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近百年“向西看”的欧化道路的终结,标志着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土耳其的重大失败,意味着土耳其在经过近百年的试验之后正重新回归中东、回归伊斯兰世界、回归历史与传统。对中东而言,这一事例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未来的土耳其将坚定迈上伊斯兰主义、奥斯曼主义和欧亚主义的混合型道路。
(作者:唐志超,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中东研究室主任)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