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自治区(以下简称“伊库区”)公布了此前进行的“独立公投”结果,最终的计票数据显示92.7%的选民支持独立。消息一经发布,不仅成为占据媒体大幅版面的头条“要闻”,还引发国际社会对中东局势走向的担忧。特别是在伊拉克中央政府同“伊斯兰国”激战正酣,且中央政府与伊库区地方政权之间因石油收益分成和行政区划争议引发的政治僵局仍然持续的状况下,伊拉克库尔德人在“独立公投”之后的走向选择,无疑会使本就微妙的“央地关系”更趋复杂纠结,也将对该地区多股力量的利益组合和地缘格局产生深重久远的影响。
库尔德人是西亚的古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无国家民族,数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扎格罗斯-托罗斯山脉区间的狭长地带。历史上,库尔德人曾先后被阿拉伯、蒙古、波斯、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统治,从而导致库尔德人至今散落于世界各地,难以拥有一个本体族群被广泛认可的“母国故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库尔德人便开始了独立建国的努力。当时协约国作出承诺,支持其在战后独立建国。随后,1920年签订的《塞夫尔条约》规定建立自治的库尔德斯坦,但是此项条约始终未获批准。1923年,《洛桑条约》替代《塞夫尔条约》,仍然没有提及库尔德斯坦和库尔德人问题。这直接导致了3000万库尔德人分属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4个不同的国家管辖。当前,中东地区的库尔德人集中居住在这4国的交界地带,其中归属土耳其行政管辖的人数最多,约占该地区库尔德人总数的45%。而伊拉克的库尔德人虽然只有850万,但却在伊拉克总人口中占比最高,达到27%左右。由于库尔德人没有自己的国家,4国内的库尔德人对所在国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普遍具有从原住国独立自治或合并成立库尔德斯坦国家的意向。由于库尔德人不能成为统一的战略整体,库尔德问题便成为域内外多个战略力量通过插手他国的库尔德事务、相互扶持分裂势力来牵制对方,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进行讨价还价的博弈筹码。因此,历史旧账和现实瓜葛的综合作用,致使库尔德人与周边“诸国”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密集交织、互为交错的矛盾,成为了缠绕在4国肌体上难以根除的“顽疾”。
而此番伊库区公投结果一经“出炉”,多国迅速作出反应。伊朗在靠近库尔德的边境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还暂停飞往伊库区的所有航班;伊拉克总理巴拉迪更是放出狠话“为伊拉克主权完整可以不惜一战”;土耳其继表示已停止对伊拉克库尔德民兵组织“自由斗士”的训练后,又威胁称将切断伊库区途经土耳其出口石油的外运管道。由于库尔德问题对邻近地区的复杂敏感性和特殊“传染性”,因此公投结果一公布,立刻引来国际社会对库尔德“独立建国”可能诱发该地区爆发全面战争的担忧。
笔者认为,客观而言,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公投结果对中东格局的影响几何,无论有意拔高还是刻意降低都是过度解读。事实上,此次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公投虽然为将来“独立建国”埋设伏笔、提供了法理依据,但由此断言库尔德公投已经点燃中东“火药桶”则略显武断。一方面,本次“公投”的主角和推手——伊库区领导人巴尔扎尼明确表示,公投结果仅是为将来建国提供民意导向和参考依据,向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表明库尔德人的看法和态度,而不是开始操作“建国大业”的实际举措。另一方面,从相关各方反应看,库尔德人要想借此公投之机实现“立国”夙愿也难言乐观。无论对于公投行为还是最终结果,国际社会的主流国家基本都持反对立场。联合国、欧盟、阿盟等多个重要的全球和地区组织纷纷表达坚决反对的态度,美、英、法、俄等国家也对公投持保留态度。不仅同库尔德关系较为密切的俄罗斯对公投态度“含糊暧昧”,甚至连长期支持库尔德“独立运动”的西方盟友亦公然反对。而该地区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除以色列外,全都强硬回击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公投。由于库尔德向美国寻求安全庇护,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石油出口又需要借道土耳其,再加上库尔德聚居区处于4国包围之中,库尔德要想真正开启“建国”进程,难度极大。因此,伊库区独立公投之后,不会很快出现带有“库尔德斯坦”实质名称的政治实体,更不会立即引起地区又一轮大规模冲突。但由库尔德公投掀起的“涟漪”也不可能趋于平静,其启动的“独立建国”按钮将引发多方战略力量投身地区秩序重塑的又一轮激烈角逐。
(作者:丁工)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