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吴富贵:讲好中黎故事,历史需要细节——献给中黎建交46周年
发布时间: 2017-11-09 浏览次数: 11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讲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外关系,提高国家软实力。”

2017119日是中国和黎巴嫩建交46周年。时间是伟大的作者,文章合为时而著。

时至丁酉,自1971119日伊始,中黎建交已悄然走过46年的光阴。虽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却取得了世人瞩目令两国民众欢心的双赢成果。作为亲历者和见证人,时在当下,一带一路,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讲好故事,传承后人,已成为中黎两国友好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为中黎友好历史是由无数件事与人而组合构成,细节是两国友好历史形成的积累,有了细节会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中黎友好历史。细节讲述了中黎友好历史发展中的许多故事,细节记载了历史行进中的曲折过程,了解中黎友好历史需要更多细节!

鉴此,中黎友好历史故事就是在你我他的笔下、口中得到传承,普通人也可以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人,现在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著书立说,也许就是将来的历史。本文饱含地深情记载了萨马哈大使灵活中蕴藏着的刚毅原则、沉稳中洋溢着的智慧风采,讲述了黎巴嫩实业家毕尔.哈特尔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豪爽中展现着的国际主义博大胸怀之往事。

时针拨回到1971119,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黎巴嫩共和国政府发表关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决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互派大使。次年3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黎巴嫩大使徐明前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赴任。次年55日,黎巴嫩驻华首任大使埃利亚斯·布斯塔尼向董必武代主席递交国书,递交国书时,外交部部长姬鹏飞、西亚非洲司司长何英、礼宾司司长韩叙在场。这表明中黎两国正式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友好交往。

透视中黎典籍史册文献,两国自古便是“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虽相距万里之遥,但相互交往的历史悠长且有着众多充满了深情厚谊的杰出人物故事。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两国友好可圈可点的人物故事层出不穷,中黎友谊与时俱进,互利双赢感动民心,且深深地拨动了笔者的心弦、记忆和思绪。

此时此刻在两国建交46周年的日子里,在我记忆时空的脑海里,在中黎友好队伍中,除了茅盾、冰心、纪伯伦用文学交往的形式开启铺设了中黎友好之路,搭建互学互鉴互译的桥梁之外,我还想到了两位黎巴嫩挚友,一位是,现年已80高龄的黎巴嫩共和国第三任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先生;另一位是,黎巴嫩已故著名实业家毕尔.尤素福.阿布.哈特尔先生。他们二位在中黎46年的友好交流岁月中,可谓是实实在在做出过重要而有突出贡献的黎巴嫩友人。

他们是助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办伊始,实施“希望工程”首位中东地区奉献爱心捐资助教的先行者;他们是第一位自掏腰包在中国革命老区山东省冠县定远寨乡出资建设一座黎巴嫩女子学校的践行者和筑路人;他们是受黎巴嫩总统委托,为马海德医学博士和世纪老人冰心颁发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和证书的颁奖者;他们是向中国政府建言献策在马海德的故乡哈马纳镇建造一座青铜半身雕像的建言者和参与者。因为他们捐款建造的“黎巴嫩女子学校”就坐落在中国革命老区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定远寨乡的土地上,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

但现如今,46年过去了,他们的历史功绩理应在当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理应成为中国民众学习的榜样,中国政府理应为他们颁发奖章和证书,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历史功绩和友好故事至今无人知晓,更无人传颂,我担心,再过若干时日,如无人提及,他们的故事会被人们会遗忘了。

身为黎巴嫩人,萨马哈大使和毕尔先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智慧和实际行动在中黎两国友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助人为乐的友好故事至今却鲜为人知和得到有效传颂。这么好的故事,这么先进的事迹,这样好的人物,竟然无人问津,更无人进行传颂,这不能说不是中黎友好历史上的一种缺憾。即便是不颁奖,是否也应该号召民众学习和传颂他们助人为乐的友好精神呢。

法里德萨马哈大使

法里德•萨马哈大使可谓是黎巴嫩驻华历任历届6位大使中,很值得可圈可点出类拔萃的一位。他忠于祖国,勤于学习,善于沟通,甘于奉献。他在担任黎巴嫩驻华大使一职的同时,还担任22个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委员会主席、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团长等职务。

最令人感叹的是,萨马哈大使来华赴任之前,曾任黎巴嫩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在华常驻13年期间,萨马哈大使凭借其敏锐的政治眼光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解,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对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中国国情有着十分清晰的理解。难能可贵的是,萨马哈可以说是最早将这些思想引进黎巴嫩的人。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使他受到22个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的敬重,同时也得到了出使国家官员的欣赏,深受中国人民的崇敬。

在此,适逢第二届翻译与中阿人文交流国际研讨会在黎巴嫩召开之际,想借此机会向各界读者讲述自己亲历的有关萨马哈大使的三个故事。

他曾被中国历史学家称为黎巴嫩外交史上最有风度、最有文化修养的外交家

萨马哈是黎巴嫩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萨马哈这个名字虽然在现代阿拉伯语界年青一代并不熟悉,但是却也无法抹除他在华期间的历史功绩,这位被称为近代黎巴嫩走向中国第一人的高级外交官,绝对是一位才华高显之辈。

政治上,萨马哈在华13年时间曾担任黎巴嫩驻华大使,同时担任22个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委员会主席、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团长等职。

外交上,萨马哈大使在外交界有过很多的著名论述,被认为是外交界的元老,在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推动两国文化、新闻、经贸企业界的专家、学者、教授、企业界开展交流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两国民众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中黎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萨马哈大使人生的13年时间,都是在出使中国渡过的。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他全力维护黎巴嫩的国家权益,保证海外侨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高级外交官。被认为是非常的精明,非常的智慧的外交官,为人既严厉又和气,工作上一丝不苟,特别严格,生活上却特别随和。不仅熟谙外交事务,对外宣工作也有深刻见解,不仅精通法语,英语也造诣颇高。他人生理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执着奔忙于天下事,虽年过古稀,仍像明星一般照亮着公众的视野。

相比于外交家,教育家、政治家这样的称号,萨马哈大使的称号则更为响亮。

他被誉为最了解企业家的外交家,他长期关注企业界的发展,关心企业家的生态,他渊博的外交学识和高屋建瓴的外交见解,被评论为极具学习价值。

说他是教育家,是因为他在来华担任黎巴嫩驻华大使之后,积极响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出的“希望工程,扶贫支教”倡议,力促黎巴嫩企业家毕尔.哈特尔出资在中国革命老区兴建女子学校。培养人才,造福乡里。他热心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创立第一所黎巴嫩女子学校,积极兴办新学堂之举被传为美谈。

他在中国任职长达13年时间,为中黎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离职返回黎巴嫩之后,无论是他担任黎巴嫩-中国友好联合会主席期间还是在此之后,他始终把向黎巴嫩公众介绍中国、促进黎巴嫩各界对中国的了解作为自己的使命。他的回忆录有一半篇幅是在讲述他在中国的工作与见闻。他经常为各界演讲,介绍中国,并同步播放他在中国拍摄的幻灯片和照片。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和夫人玛丽亚及其独生女儿一家三口一起介绍中国的场景。他本人演讲,他夫人朗诵诗歌,他女儿介绍幻灯和照片。

最是书香能致远

力促在山东建设黎巴嫩女子学校

作为学生学习读书受教育的公共场所,山东黎巴嫩女子学校,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最是文化能致远。黎巴嫩女子学校根植于中国大地,如一条条回乡路,不断延伸…….

如今,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定远寨乡的土地上,坐落着一所用“黎巴嫩”命名的黎巴嫩女子学校。而且这所学校自1997518日建校至今,已经年满20周岁了。可以说,萨马哈大使在这所学校的建设问题上,功不可没!是在他的力荐下,黎巴嫩企业家慷慨解囊,捐资助教成就了这所具有黎巴嫩“血统”的女子学校。

献爱心,中国希望工程

中国山东,历来是重教厚文、人杰地灵之地,中国文圣孔子、亚圣孟子都出自这片土地。这地方的人愿办教育,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个省聊城市冠县定远寨镇有一所学校,却是一位黎巴嫩友人捐资兴建的。

这个人叫毕尔•尤素福•阿布•哈特尔,是一位叱咤国际邮坛的黎巴嫩企业家。

来到这座位学校时,你会发现学校真的非常小,校园面积达1500平方米,就像漂浮在万顷碧波上的一个小岛,地图上你很难找到它。但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下,不能不感叹于毕尔先生的巨大魅力。

两行中英文字对照的校名高高篆刻在高耸校牌楼的上方,清晰醒目用中国和黎巴嫩两国国旗图案分别制作的校徽,更显得独特唯美。

步入校园,一块硕大的水磨石碑进入大家的视线。两行刚劲有力的中文繁体篆刻显映在水磨石碑正面:“黎巴嫩女子学校落成纪念,中黎友谊万古长青。”落款是,定远寨乡人民政府,1997518日。

石碑背面篆刻的内容是:

黎巴嫩知名实业家毕尔先生及夫人,投资五万美元兴建的黎巴嫩女子学校,于1997518日落成。

毕尔先生是黎巴嫩著名的实业家,在国内外拥有多家公司,他热衷于社会慈善扶贫事业,对中国的希望工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关注。毕尔先生及夫人通过《今日中国》杂志社王复女士得知定远寨乡的贫苦状况后,于19962月投资两千美金赞助了40余名贫困失学儿童就读;199610月,毕尔先生及夫人投资五万美元建造了这所黎巴嫩女子学校,该校占地1500平方米,可容纳600余名学生就读。

毕尔先生及夫人的义举展现出国际人道主义的高风亮节,他们是中黎两国友谊的美好使者。黎巴嫩女子学校架起了中黎友谊的桥梁,为表达全乡人民诚挚的谢意,永久纪念,特立此碑。落款处是:定远寨乡人民政府(印章),1997518日。

山东聊城冠县定远寨镇黎巴嫩女子学校的诞生,不仅使中国各界人士极为震撼,也使众多熟悉毕尔的中黎两国朋友在震惊之余,感到迷惑和难以置信。一位祖籍黎巴嫩的阿拉伯知名企业家,何以能出资5万美元,在1997年中国贫困地区建造起一座面积达1500平方米,能容纳近600名学生就读的女子学校,在当代社会做出了超出古人的壮美之举?进而成为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乃至阿拉伯在华侨民中,为中国希望工程公益捐赠巨额款项的第一人。

毕尔•阿布•哈特尔生于1938117日,祖籍黎巴嫩,在贝鲁特长大成人。年过6旬的毕尔,生前有着多重身份,曾任黎巴嫩中东公司驻台湾办事处负责人、台湾环球国际快递服务公司总裁、黎巴嫩环球快递公司董事长、台湾“扶轮社”奠基人、国际扶轮社黎巴嫩分社主席等职。

20世纪70年代,毕尔只身来到台湾谋求事业上的发展,从1974年到1994年,20年间,毕尔事业上飞速发展,创建了环球国际快递服务公司。毕尔心想事成,万事如愿以偿,有幸娶了家在台湾聪慧靓丽的王相如为妻,相依为伴。随后夫唱妇随,在这位年轻漂亮、贤惠能干妻子的鼎力协助下,1994年黎巴嫩战后,毕尔将公司总部迁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杰拉迪地区,并且还在美国纽约、中国上海、香港、台湾,泰国曼谷和新加坡开设了分公司成立了办事处,取得了事业上的大发展。可以说,此时的毕尔公司效益蒸蒸日上,业务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事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但毕尔仍心系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自90年代初开始,毕尔参与到中国希望工程的队伍中,成为资助中国希望工程的第一位来自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黎巴嫩在华友好侨民,扮演的另一角色则是仁者了。对于捐助一所希望小学的决定,他感慨地说,这笔钱留在我手里,也不会让我的家庭更富裕多少,捐出去也不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窘迫,但却能改善几代中国农村孩子的就学条件,收获颗颗“感恩”之心。

如今,定远寨村里的孩子们很淳朴。你对他好一分,她们会回报你十分。走进教师办公室,毕尔先生身穿黎巴嫩民族服装进行激情演讲的照片下,放满了女孩子们每天在上学的路上采集的花草。村里的大娘说,原先他不知道黎巴嫩,她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里的一个叫毕尔的好人,

“又见雷锋、假如毕尔爷爷还在、美在女子校园、动真情,真扶贫、毕尔爷爷,你是一座丰碑、毕尔的襟怀、光荣在与平淡、大爱之校,以美铸魂、挥洒感动与激情。”20年来,铺天盖地缅怀毕尔先生的各类书信如雪片一般张贴在校园墙报上。很多人以为熟悉毕尔。然而,在事业之外的毕尔,谁知?

对育人,充满真诚

毕尔对中国希望工程捐款的真诚是少有的。他一种不事张扬,却内敛有力,颇具内涵的品格,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并不多见。毕尔的捐款流露出强烈的国际主义慈善扶贫爱教公益时代气息,让人感悟到一种大美境界,感悟到生命的高贵,它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中国在校学生崇尚真,善,美。

毕尔利用希望工程助学渠道向中国希望工程捐赠了5万美元,以帮助那些贫困失学儿童上学。面对摄像机,毕尔深情地告诉我们:我原来并不知道中国有个希望工程,后来曾有中国朋友问过我是否愿意为中国希望工程做点什么,我听后很是高兴,我的企业在中国台湾、上海等地业务发展良好,我希望中国的育龄失学儿童们也能跟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愉快上学。此后我了解到,山东省冠县曾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县,很多孩子因家贫而面临失学的压力,原有的校园也多破旧不堪。

过去在中国的日子里,中国人民给予我们的帮助如此之多,我深深地感受到贫困地区人民的质朴与善良,为回报中国人民的关爱,我愿意在中国最贫困、最需要的地方,捐资建一所希望女子学校,实现此生的一大夙愿,这是我们对乡里孩子的一份心意,解决孩子上学的困难,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坐在教室里读书,让琅琅书声在冠县上空响起。这样的善良,这样的善意,相信每个人都愿意把他写在自己人生的历程当中,当我们的人生过往当中写满善字的时候,这种温暖,这种温存,即便我们离开人间也是温暖的。因为我懂得,“做人往往比经商赚钱更重要。即便是再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他的社会价值不存在了,那么,其商业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据中国希望工程现场工作人员回忆,在捐款当日,工作人员向毕尔敬献了一束鲜花,并扯起了一面蓝色的大旗。上书:广博爱心的毕尔先生,受你捐助学校的孩子们感谢你!

献赤诚,捐出感动

常言道,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惯于用“心”创业的企业家,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然而,毕尔生前的捐款不分国界,他的丰功伟绩已成定格,成为长留在中国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永恒记忆。正是这种博大的胸怀,使他们夫妇二人把自己家中的积蓄连同大爱一并倾情奉献给了那些需要资金帮助和温暖挚爱的各国各界人士。

在中国,政府为救助孤残儿童、失学儿童,相继启动了希望工程,在华工作的日日夜夜,他时刻关注着各种传媒中对失学儿童的相关报道,几乎每天都被电视直播中的某些镜头所感动。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教育,面对这一状况,倾情中国教育事业的黎巴嫩企业家毕尔毅然决然做出决定,并乘19947月赴上海成立办事处处理公务之机,千里迢迢特地赶到总部坐落在北京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黎巴嫩前驻华大使法立德.萨马哈先生的陪同下,当场捐出2000美元用以资助数十名山西省保德县各个村庄的贫困失学儿童。随后,19962月,捐资2000美元赞助4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就读;199610月,他出资5万美元,捐赠给山东省聊城市的贫困县,用以在定远寨乡建立一所女子学校。

在黎巴嫩,毕尔从青年时代起便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先后捐资上至医疗中心、下至幼儿园、学校、市政建设、乐团实体,可以说,工、农、兵、学、商,被毕尔资助过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早在1964年,年仅26岁的毕尔便将自己创业所得的约5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出,并因此被黎巴嫩日报、贝鲁特电视台、黎巴嫩慈善总会等单位评选为“黎巴嫩慈善新闻人物”。

在英国、美国、德国、希腊等欧洲国家,受到毕尔救助过的国家和个人,更是难以计数。修桥铺路,设立各类助学金、奖学金、孤寡老人赡养基金、扶养孤儿基金,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受惠于毕尔先生和王相如女士的何止山东冠县黎巴嫩女子学校的孩子们。当今天某些人拜倒在金钱面前时,他和夫人却毅然决然把自家的钱财无偿地捐赠到了自己的祖国黎巴嫩、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捐资助教、扶贫福利、希望工程事业中。而且对受惠者没有所求,只需要受益的人们记住黎巴嫩三个字,而不是他们夫妇的名字,他们就心甘情愿,心满意足了。

对于积善成德,毕尔有着自己的认知:在捐助对象的选择上,他希望通过捐助女子学校,带动更多人的自立自强,希望自己的捐助是“造血”而不仅仅是“输血”。他希望每一个贫困家庭失学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希望能为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正如毕尔先生所言,他捐出的是自己对中国教育事业希望工程的真诚和感动,相信出自灵魂的也一定能进入灵魂。而无数学生的感动,则是对企业家捐款激情的最好肯定。“没有理由不把人生活出精彩来。哪怕是让生命像流星一样,划破夜空的宁静,那也十分知足了,他留下最耀眼的一瞬,那已经知足了。”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毕尔之举,惊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425日—27日,在中央统战部五局局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秘书长曹虹冰,全国工商联扶贫处处长刘桂芬的陪同下,联合国社会事业部考察团一行10人专程造访了山东省聊城市的光彩事业项目,并先后视察了冠县黎巴嫩女子学校,盛赞阿拉伯之子、阿拉伯在华侨民企业家毕尔先生捐资助教的黎巴嫩女子学校在冠县落成。同年,国家工商联也带领俄罗斯和韩国商人光彩事业团来访。

不过考察团团长也曾问过这样的问题,偌大的中国希望工程为何选择山东?为何建设女子学校?为何用黎巴嫩冠名?面对这些提问,该校校长朱月平随即做出这样的解释。

地处中国山东省隶属于聊城市,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冠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和革命底蕴深厚。既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刘伯承、宋任穷、陈赓、杨勇、杨易辰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冠县生活战斗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冠县涌现出了赵健民、徐运北、黑伯理等一大批革命家,被誉为“鲁西小延安”、“干部母县”,留下了鲁西北地委旧址、六十二烈士墓、血水井等红色文化资源。但因冠县地处边远农村,属于老、少、边、穷、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薄弱,又属革命老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始终相对滞后。

毕尔有自己的考虑,他曾对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说,现在中国虽已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当然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是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由于家庭原因无法正常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无法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另外,根据我的夫人建议,中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父母往往忽视对女孩子的教育,然而母亲又是伟大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弱者,因此这笔捐款最好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失学的女孩子。因为女孩是祖国的花朵,人民的未来,未来家庭中的母亲,担负着养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因此国家和全社会理应从小关注她们,并多多为她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故起名“女子学校”。

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现场,毕尔曾多次再三叮嘱在场的工作人员,“切记,我拜托你们,不要让传媒特地渲染我个人,这份捐款切记是来自黎巴嫩共和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和希望工程的无偿捐赠!”

毕尔,一生63年中,曾有过无数的梦想和憧憬,做过一千零一个梦,可以说,大多如意如愿,心想事成。让人遗憾的是,他如流星划过,留给这个世界的历史唯独只有63个春秋!但至少在中国,在那所女子学校的纪念碑前,中国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不会忘记他:毕尔•阿布•哈特姆。

黎巴嫩人毕尔·艾布·哈特尔因他的黎巴嫩个性及对中国和黎巴嫩的宽宏大量而优秀。

谁不知道毕尔·艾布·哈特尔?如果有人知道毕尔个人,那肯定是听说他很慷慨,他的人道主义行动和他帮助中国少年儿童上学,而他自己却没有孩子。又听说他出钱供学生出国留学。更重要的是他向医院提供援助,特别是对那些治疗儿童癌症的科室和毕尔·艾布·哈特尔会堂等数十个文化中心的帮助。毕尔出席了黎巴嫩驻北京大使馆举行的国庆研讨会,期间,他宣布;他将捐献一笔钱,在山东省兴建一所学校,取名为“黎巴嫩女子学校”。他解释道:他捐赠的目的是让那些女孩和关爱男人成长的妇女们接受教育。

一年半后,这所学校成功建成。总共花费50000美元,全部由毕尔支付。他要求落成典礼在199761日举行,正逢庆祝国际儿童节。萨马哈大使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首先对毕尔先生和其夫人的善行表示肯定和感谢。

下面是讲话的全文;

如果我不是外交官,我也会捍卫我国家的权利。我愿成为一名教师,去灌输这种权利和爱国的理念。我想以这样的语言,开始我的讲话,以表达我对教师的尊敬。是他们教我们认识字母,他们是所有专业人士的导师,这些专业人士中包括外交大使和正在开创今天这座大厦的主人。我多么希望在这历史性的日子里,黎巴嫩人毕尔和敬爱的他的中国夫人能同我们一起庆祝黎巴嫩女子学校的建成,是他俩奉献了这座建筑。但我们见到了他俩的精神力量。他俩的形象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毕尔和他的妻子把黎巴嫩这个名字深深地种植在这美丽县城的尊敬的中国大地上。

冠县党委书记孙先生阁下:

冠县县长刘先生阁下,副县长胡先生阁下:

黎巴嫩女子学校总督王先生:

我以黎巴嫩的名义,向你们致意,向正在用智慧、决心和耕耘来安排自己事务的这个中国地区表示敬意。正如你们所知,建学校是为了造福人类,为向中国公民普及文化教育。所以你们积极响应黎巴嫩的呼吁,建造了这所带有黎巴嫩国名、专供女子上学的学校。因为我们相信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又因为她们培育了男人,把男人磨练成社会有用之才,所以我们应该让她们接受教育,接受训练。她们是母亲、姐妹、恋人、妻子和女儿。那么,这座建筑就是黎巴嫩对中国优秀妇女的尊敬。

亲爱的学校管理者们:我们黎巴嫩流传一句谚语:“每当建成一所学校,就会关闭一座监狱。”所以黎巴嫩和黎巴嫩人认为,他们的使命是要传播知识。不幸的是,也许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太知道我的国家--黎巴嫩。但在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开放的明智政策下,你们会有机会熟悉外面世界发生的所有事件。

过去,黎巴嫩曾经历过15年的痛苦的内战,所以你们对黎巴嫩形成了固定的看法。可现实并非如此。黎巴嫩不只是一个国家,而且是一种思想,一个使命。它曾给世界带来了书写的字母,它发明了字母,比当今发明的智能电子更重要。黎巴嫩涌现出第一位传授字母和书写的教师--腓尼基人卡德摩斯,他从其海岸奔向西地中海海岸,没有携带一把征服他人的剑,而是书写的字母不朽的雪松树枝及和平的橄榄枝。今天我们正在完成这一使命,自豪地为这个可爱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生活,留下的仅仅是事业和业绩。我今天是黎巴嫩驻华大使,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在我心目中念念不忘的这个国家。但是,这座大厦将随同黎巴嫩国名一起永远存在。你们是政治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将来终有一天会离开工作岗位,但是那年轻的一代、那些将在这个学校学习的、凝聚着中国黎巴嫩友谊的学生会永远记住你们。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们刻苦学习,用知识和科学武装自己,努力达到你们国家英明领导提出的要求,成为建设你们国家有用之才。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成为坚强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来服务和造福人民。同样,黎巴嫩自有史以来,一直履行它的人道主义使命。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就是活生生的见证。黎巴嫩的儿子毕尔建设了这座坚实的大桥,缩短了黎巴嫩和中国的距离,方便了我们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祝你们身体健康!

黎巴嫩人毕尔永垂不朽!

中国万岁!

黎巴嫩万岁!

值得令人高兴的是,萨马哈大使参加了新学校的落成典礼期间。中国山东省的领导任命他为黎巴嫩女子学校的名誉校长。山东省的这个村取名为黎巴嫩村,他们聘请萨马哈大使出任该村的名誉村长。

另一方面,毕尔先生拨出一部分预算用于支付部分中国作家去黎巴嫩的旅费。他让萨马哈大使每年从翻译黎巴嫩作家作品的人中选择合适的人到黎巴嫩访问,停留15天,以便了解那些作家,如纪伯伦·哈里里·纪伯伦、米哈伊勒·努艾美、埃敏·利哈尼和陶菲克·尤素夫·阿瓦德等,并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故乡。所有一切费用由毕尔先生负担。前后轮流去黎巴嫩访问的中国作家有:王复、朱梦魁、仲跻昆和伊宏等。他们访问了巴希里(纪伯伦的故乡)、纪伯伦博物馆、巴斯肯塔(海拔2000米的小镇)、阿勒非莱凯(埃敏·利哈尼的故乡)、埃敏·利哈尼博物馆、比克非亚镇、陶菲克·尤素夫·阿瓦德故居。还访问了其他一些作家和诗人的故乡。

值得令人赞叹的是,为确保这项中黎友好访问计划的具体有效实施,萨马哈大使让自己的妻子全程陪同中国专家、学者、教授和记者代表团访问黎巴嫩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中心。每次他们回到中国后,发表了关于黎巴嫩的文化运动、古老文明和其他方面有价值的文章。以上这些安排多亏了慷慨而崇高的毕尔先生。他在人生道路上默默地为黎巴嫩做出重大贡献。可惜,黎巴嫩失去了他。他为几所学校、医院和研究所建了会议室等设施,大批学生在他的人道主义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和研究。最有感触的是那些在他创建的贝鲁特美国大学医院的病房里接受治疗的癌症患儿,他们都会怀念他。愿上帝保佑他。

在黎巴嫩的使命

成立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协会

自从萨马哈大使任期届满回到黎巴嫩以后,他一直同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和到目前为止的历任中国大使保持联系。他觉得应该完成加强黎巴嫩与中国关系的进程。于是,萨马哈大使主动与中国驻贝鲁特大使协调,邀请黎巴嫩大学教授、部分诗人、艺术家和大夫,特别是从中国大学毕业的医生,共同创建了一个协会,取名“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协会”。2003123日,经内政部按《科学和新闻》类的有关规定注册批准。

协会的主要活动

为马海德医学博士建造雕像

成立后的黎中友好协会在法里德·萨马哈大使领导下,举办了一些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举行了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半身铜像揭幕仪式。铜像坐落在乔治·海德姆的故乡哈马纳镇的公园内,后来这家公园被命名为乔治·海德姆公园。由于萨马哈大使、中国大使馆和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协会的努力,中国慷慨地捐赠了这座雕像,并通过中国驻贝鲁特大使馆,运到黎巴嫩。

2003831日,为缅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内外著名的医学家、中国卫生部前顾问马海德,增进中黎友谊,中国驻黎巴嫩使馆受中国政府委托与黎巴嫩中国友好联合会、哈马纳镇政府在该镇马海德公园共同举办了马海德医生铜像揭幕仪式。马海德医生的亲属、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和黎巴嫩总统拉胡德的代表、难民事务部部长费尔哈特和黎巴嫩总理哈里里的代表、社会事务部部长迪亚卜,以及哈马纳镇政府官员、当地群众、友好人士、华侨代表、黎中各大媒体及各界来宾等约500人出席了揭幕仪式。

黎中友好合作联合会主席萨马哈在揭幕仪式上介绍了马海德生平。他说,马海德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毅然于1933年踏上中国国土,在那里热情救治穷苦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赞扬。他是黎巴嫩人民的骄傲。他希望黎巴嫩人民和中国人民牢记马海德,为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而共同努力。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在致辞中说:马海德是中黎友谊的象征。为缅怀马海德博士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中国政府特向他的故乡美丽的哈马纳镇捐赠一尊他的铜像。让我们世世代代记住他,怀念他,让我们世世代代致力于巩固和发展他所开创的中黎友谊。

萨马哈大使深情追忆了同马海德医生的亲身交往,高度评价其人生历程,盛赞黎中友谊。友联成员、诗人祖格布及马海德医生亲属、97岁高龄的哈特姆老人声情并茂的诗朗诵引起了全场的强烈共鸣。

萨马哈大使辞去协会主席职务

由于工作繁多,萨马哈大使认为最好把协会主席职务移交给副主席,以便推动协会工作继续前进。于是,他提出辞任。尽管同事们一再挽留,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2004526日,在他主持的最后一次董事会会议上,萨马哈大使亲手把辞职书递交给他的朋友、协会副主席马苏德·达海尔博士。他相信,达海尔博士和同事们将会带领黎中友好协会迈向持久成功之路。

马苏德·达海尔博士就任会长后,加倍努力与理事会的其他同事们合作,举办了数次文化和经济论坛,邀请了中国专家和黎巴嫩教授参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还坚持举办年度晚宴,以增加协会的成员。萨马哈大使衷心祝愿协会繁荣和进步,希望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签署合作议定书。为了组织好这种合作,在未来以成文和官方的计划进行合作,并不断修改计划,定期协商、规划和执行合作的机制,在一次研讨会上,萨马哈大使提出了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协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议定书草案。

下面是萨马哈大使起草的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协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议定书草案。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人民和黎巴嫩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经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协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好协商,双方就下列条文取得一致:

1、每三年,每个协会邀请对方派一个由57人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被邀请方负担往返机票,邀请方承担整个访问期间的住宿、饮食和国内交通费用。

2、缔约双方在对方逢十的国庆日、两国建交日等重要的全国性节日,配合黎巴嫩驻北京大使馆和中国驻贝鲁特大使馆,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3、两国友好国家相互举办贸易博览会,以介绍对方在各个领域的成就和产品,促进相互了解和推动两国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发展,从而为两国企业家、金融界和其他各领域人士的合作提供机会。

4、两国相互举办科学、文化研讨会和报告会、艺术展览会,以便两国友好人民了解对方国家科学发展,文学和思想作品,并促进信息交流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从而为两国作家、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提供会聚的机会。

5、交换出版物、文献资料、 期刊杂志,鼓励用汉语和阿拉伯语翻译双方资深作家的作品。

6、缔约方应鼓励结成姐妹城市的关系。

7、可以进行双方同意的其他活动。

本约定书于xxxxxx日在xx市签订。一式两份,每份均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写成,每种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约定书自签字之日起立即生效。如果任何一方没有宣布停止执行本协定书,约定书将自动继续生效。

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协会会长签字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签字

随着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协会成立,还由于被认为是中国与黎巴嫩外交关系中最重要轴心的历届中国驻黎巴嫩大使们的努力,中国人在黎巴嫩的参与超群出众。大使们非凡的活动,给黎巴嫩各领域、各领导层、议会、内阁和老百姓巨大推动。黎巴嫩-中国这个友好合作协会是经内政部按有关规定注册批准的,是由黎巴嫩知识分子组成。目的在于加强中国和黎巴嫩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中国大使们认真配合该协会的活动。黎巴嫩驻北京的大使们也做出了努力。这里应该提上一笔。

为马海德医学博士授勋

一次特别的授勋仪式

-----记马海德荣获黎巴嫩国家雪松勋章团指挥官级勋章

颁奖授勋

时针拨回到1986314日下午,彼时,黎巴嫩驻华大使官邸内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在各色彩旗的妆扮下,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气氛。由黎巴嫩驻华大使馆法里德.萨马哈大使携夫人玛丽亚主办的一场热烈庄严而神圣的跨国医学颁奖授勋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笔者和夫人受邀接到黎巴嫩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派人送来的请柬,欣然如约而至。

坐落在北京三里屯东610号的黎巴嫩驻华大使馆馆舍上空,红白两色相间的黎巴嫩雪松国旗迎风飘扬,展现了别样的异域风情,增添了别样的异域神秘。

使馆外,中国多名武警战士在哨位上执勤,“看车识人,见号识馆”,兵的信念,兵的忠诚,兵的情怀,兵的素质在这里体现,巡逻警车和插着各式国旗的大使专车一辆辆依次在路边停靠,由此可以想见,这次外事活动的规格级别之高。

步入使馆大门,走进被中国红深深包裹的黎巴嫩驻华大使官邸大厅,仿佛走进了中国传统的中堂---案、桌、椅、架一应俱全,正中再配上各式书法对联,充满吉祥如意的中国风味。耀眼的中国红,不时传递着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获奖者的尊崇。

只见授勋仪式现场布置的庄重、简朴和快当。颁授仪式大厅内悬挂着中国和黎巴嫩两国国旗和会标,会标醒目耀眼,横幅上写着“黎巴嫩授予马海德国家级勋章仪式”。颁授人和领受人在主席台上就座,讲台设在主席台的右侧,并配备话筒。仪仗队护送两国国旗与勋章进入会场,并将两国国旗树立在主席台两侧,授勋仪式始终给人庄重、典雅、气派的感觉。以此充分表现出黎巴嫩政府对知识以及黎巴嫩国家雪松勋章团指挥官级勋章的尊重。

1700时整,授勋仪式启动,首先主持人介绍主要领导人和来宾。随后,主持人宣布仪正式开始。全体起立奏中黎两国国歌。然后,主办方代表黎巴嫩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的女儿萨米拉宣读黎巴嫩共和国总统阿明.杰马耶勒授勋令。之后,主持人宣布颁奖。随后,中国少年儿童为马海德医学博士献花,以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贺。接着,在热烈的掌声中,萨马哈大使代表黎巴嫩政府亲自把一枚黎巴嫩共和国总统阿明.杰马耶勒签发授予中国著名医学专家马海德博士沉甸甸的黎巴嫩国家雪松团指挥官级勋章佩戴在他的胸前,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以表彰他在医学和科研活动中为中国和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萨马哈大使在致辞中说,具有黎巴嫩血统的马海德博士,其父母出生于黎巴嫩,他本人曾在黎巴嫩学习过医学。1933年来到中国,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国解放后加入中国国籍,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50多年来,他忠心耿耿、忘我地为中国革命和人民的健康服务,并在麻风病医学研究科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突出贡献。成为中国人民衷心爱戴的著名医生。

接着,在热烈的掌声中,马海德医学博士上台领奖后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

马海德医学博士在致答词中说,“尊敬的法里德.萨马哈大使和夫人玛丽亚阁下,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怀着十分荣幸的心情,在这里接受大使阁下代表黎巴嫩共和国总统杰马耶勒阁下授予我尊贵的勋章。我谨在此向黎巴嫩共和国总统及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萨马哈大使代表杰马耶勒总统授予我“黎巴嫩国家雪松勋章团指挥官级勋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让我和夫人深受感动。首先我代表家人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黎巴嫩政府、人民,以及杰马耶勒总统给予我的崇高荣誉表示诚挚的谢意。我将继续为加强中黎两国的医学科学友好互利合作关系而努力工作。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医学博士的英名传扬中外,而她的夫人苏菲女士、同样是家喻户晓,享誉中国妇女界的传奇精英人物。

作为马海德和夫人苏菲的老朋友、老战友,朱德元帅的夫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康克清等负责同志,马海德医学博士的老朋友路易.艾黎,以及首都医学界、科学界的代表、作家、社会名流和各国驻华使节近百人出席授勋仪式,并向马海德和他的夫人苏菲女士表示祝贺。

授勋仪式结束后,萨马哈大使接受了我的采访。他介绍说,今天,黎巴嫩驻华大使馆举办的这次授勋仪式,是黎巴嫩政府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同时,颁授仪式也是一种公关活动,有助于联络感情,树立马海德医学博士的良好形象。马海德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承诺和奉献,为在中黎两国社会上推广和发展人道行动和人道理念作出了特殊贡献。

他指出,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宣传马海德文化,传承马海德精神的重要文化高地。马海德勋章也正在成为中国的一道跨国医学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亮丽文化品牌,马海德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作为中国的文化基因植入到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他指出,授勋仪式举办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两国的人文素养,强调树立正能量具有推动世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为世纪老人冰心授勋

说来有缘,三生有幸。笔者与冰心结缘是从阅读她的作品开始的,那时只知其人,未谋其面。然而,199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的前夕,我的好朋友,黎巴嫩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给我打来电话,告知37日下午黎巴嫩驻华大使馆与中国文化部联合为年逾古稀的中国著名作家冰心老人举行授勋仪式。届时他将以阿拉伯驻华使团团长、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委员会主席、黎巴嫩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的名义,代表黎巴嫩政府在比邻北京东单体育场附近的北京医院,为正在那里就医的冰心老人送上一份节日厚礼---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表彰她在中国传播黎巴嫩文学事业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冰心的女儿吴青及其亲属,编辑出版冰心老人译作的出版社相关人员,以及中国外交部、中宣部、文化部、卫生部、中联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黎巴嫩驻华大使馆全体外交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中国翻译家协会、中国阿拉伯语界著名专家、学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首都各界传媒、业界各界人士出席本次授勋仪式。听到这一千载难逢的喜讯,我欣喜万分,立刻准备赴约,心里暗自庆幸,真是三生有幸与冰心老人谋面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记得199537日那天下午3点,我手持请柬如约来到北京医院北楼三层会议室。只见会场布置的朴素简洁,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在各式鲜花的映衬下,充满温馨和喜悦的气氛。此时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与会中国各级各界嘉宾。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冰心的女儿吴青及其亲属。抬头映入眼帘的是会议室内高高悬挂的红色大幅标语,字书“黎巴嫩授予冰心国家级勋章仪式,”只见冰心老人精神爽烁,面带微笑慈祥地坐在轮椅上,与来宾们一一点头、握手互致问候。雷洁琼副委员长坐在她的右侧,赵朴初副主席坐在她的左侧,冰心女儿吴青,身穿红色高领毛衣依偎在母亲的后面。

授勋仪式开始,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首先转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对冰心老人的祝贺。丁关根表示,感谢冰心老人为增进中黎两国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荣誉不仅属于冰心,同时,也属于中国文化界。他祝愿冰心早日康复。

接着,阿拉伯驻华使团团长、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委员会主席、黎巴嫩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在热烈的掌声中手捧红彤彤的黎巴嫩政府颁发给冰心的嘉奖令上台发表了热情洋溢,语言生动酷似散文诗一样的热情演讲。并宣读19941210日,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府盖章,黎巴嫩共和国外交部长法尔希.布维兹签字,黎巴嫩共和国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签字,黎巴嫩共和国总统伊利亚斯.哈拉维签字的第6146号总统令。

命令如下:

授予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

黎巴嫩共和国总统遵照国家宪法,遵照颁发授勋制度,经黎巴嫩外交部长建议,经黎巴嫩勋章委员会批准,颁发如下命令:

鉴于中国作家冰心女士将部分纪伯伦哈里里纪伯伦的文学作品由英文翻译成汉语,特授予其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用以表彰其为在中国传播黎巴嫩文化所作出的努力。

向有关方面及人士宣布此命令。

黎巴嫩共和国总理黎巴嫩共和国总统

拉菲克哈里里(签字)伊利亚斯.哈拉维(签字)

黎巴嫩共和国外交部长黎巴嫩共和国总统府

法尔西布维兹(签字)(盖章)

19941210

他代表黎巴嫩政府亲手将这枚最高奖赏,寓意深远、象征中黎两国世代友好的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荣誉勋章送到世纪老人冰心的面前,并按照黎巴嫩民族礼节亲吻了一下冰心老人的双手。随后,冰心老人高兴地从萨马哈大使手中接过勋章和证书并与萨马哈大使亲切握手表示谢意。接着萨马哈大使替老人将这枚荣誉勋章佩戴在冰心胸前,此时此刻,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萨马哈大使在致辞中意味深长地说,众所周知,中国近代著名女作家冰心老人,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首位开拓者之一,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也是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开山鼻祖。她一生不仅在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方面成就显赫,而且在文学翻译方面成绩也功勋卓著。冰心既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乃至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身为作家,她被誉为老一辈女作家的“双子星座”(秦牧,1979)之一,还被誉为“中国文坛祖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今天我站在这里代表黎巴嫩政府之所以选择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为杰出的中国女作家冰心老人颁发勋章和荣誉证书,是有其深刻而深远的政治目的的。因为我们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加冕!今天,如此象征性地在谢冰心老人身上得到体现的这些品质是由兼收并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和诗一般的温馨融汇在一起的一种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冰心老人从年轻时起,她便敏锐地感受到另一位思想家、伟大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深奥哲理和诗一般的呼唤。多亏了这位伟大的中国女士,纪伯伦的声音和他的人文思想和诗一般的呼唤才能得以不仅在黎巴嫩和美国而且在中国传播……今天,我们是为她而在此聚会,为她在医院里举行如此隆重的授勋仪式。多亏了她,这所医院暂时成了文化的殿堂,文学的论坛,因为只要冰心在哪里,我们就能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思维力量的存在,就能感受到爱的独特存在。正是在她翻译的纪伯伦的《先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爱向你们召唤的时候,跟随着他,虽然他的路程艰险而陡峻……当他对你们说话的时候,信从他,虽然他的声音也许会把你们的梦魂击碎,如同北风吹荒了园林。”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赞扬冰心,单靠语言是不够的,他们听起来就像沧海中的小溪一样乏力。所以,我最好就此打住。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信,此时此刻,冰心老人懂得我的意思,因为她翻译过《先知》中论“谈话”的章节,纪伯伦是这样说的:“当你不安于你的思想的时候,你就说话……在你许多的谈话里,思想半受残害。”

在隆重的授勋仪式上,坐在轮椅上的冰心老人因行动不便特请女儿吴青教授出面上台代读母亲的致辞,“各位嘉宾,今天,我非常高兴和荣幸地与我的家人衷心感谢各位尊敬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拨冗出席本次授勋仪式,衷心感谢中国文化部和黎巴嫩驻华大使馆在此为我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黎巴嫩政府经总统亲自批准授予我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我感到十分荣幸。这个荣誉不仅是给予我的,也是给予12亿中国人民的。”

身为中国文学作家,我自幼喜爱纪伯伦的作品,特别是喜爱他的人生哲学,对爱的追求,他说:“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压制的人”。这些深刻的至理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他的作品深深地感染了几代人。纪伯伦不仅属于黎巴嫩,而且属于中国,属于东方,属于全世界。

如今我高兴地看到,继我翻译了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之后,又相继有纪伯伦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写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去年伊宏先生把他所有作品结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三卷精美的《纪伯伦全集》可以全面地反映他的创作成果,使更多的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了解黎巴嫩文学和人民,他们美丽的国家和灿烂的文化,它也将进一步促进中黎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谊。

鉴此,我愿借此机会感谢黎巴嫩大使法里德·萨马哈和夫人玛丽亚·萨马哈女士,他们为介绍这位东方骄子所给予的热情支持和为加强两国的友谊和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所作的不懈努力将永远留在我和中国人民美好的记忆之中,谢谢大家!

(作者:吴富贵,50后中国中东问题专家、现代著名阿拉伯语学者,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中国与非洲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中东阿拉伯国家人文外交、侨民外交、夫人外交、非洲阿拉伯国家游记文学、纪实文学领域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