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解放日报:拜登任内首访中东着眼多重目标
发布时间: 2022-07-13 浏览次数: 156

本周,美国总统拜登的外交行程切换到“中东时刻”。13日至16日,他将依次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和沙特阿拉伯。这将是拜登上任一年半来首次访问中东地区。

分析认为,此访重点突出——既是一次说服沙特等国大幅增产石油、缓解拜登国内不利处境的“求油之旅”,也是一次修补与老盟友裂痕的“安抚之旅”,还是一次强化中东盟友体系、剑指竞争对手的“拉拢之旅”。不过对访问成效,不少国际舆论纷纷用“艰难旅程”“高风险投注”等词加以形容。

中东之旅为何“迟到”

与几位前任总统相比,拜登对中东的访问有点“姗姗来迟”——奥巴马在两届任期内都是上台不久即启动中东之行,特朗普上台后更是将沙特作为首个外访国。而在拜登的外访行程单中,中东何以变得“靠后”?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认为,这可以从美国中东战略收缩、拜登政府与中东盟友疏远中找到答案。

具体而言,随着美国实现“能源独立”,并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中东在美国外交和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显著下降。而拜登领导的民主党政府奉行价值观外交,更导致与沙特等盟友的关系产生隔阂——拜登在竞选总统期间,曾多次批评特朗普“包庇”沙特,称卡舒吉谋杀案使沙特成为国际上的“贱民国家”。此外,拜登政府重启与伊朗的核协议谈判,也使沙特、以色列等中东盟友感到不安。

“一系列问题暴露出美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尴尬,也是拜登中东之行久拖的原因。”丁隆指出,“但即便如此,拜登仍然远涉重洋赶赴中东,这与当前形势下美国的战略需求密切相关。”一个最大的需求在于,在俄乌冲突加剧、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希望通过说服沙特等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大幅增产,来平抑国际油价,缓解严峻的国内通胀,为民主党备战中期选举谋势。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指出,美国的其他需求还包括:修补与地区盟友的关系,抵消和排斥俄罗斯对中东的影响;在地区构建一个防务机制,起到施压和遏制伊朗之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出访前在《华盛顿邮报》撰文,将“应对中国”也纳入此行目标。李绍先认为,在美国开展大国竞争的背景下,拜登无论走到哪都对中国念念不忘。他仍会在中东实施分化和拉拢,设法对冲中国影响力,为推进“印太战略”服务。

对以色列摸底并安抚

拜登此行每站,“重头戏”都非常突出。在首站以色列,看点有三。

其一,此访正值以色列政局生变、将迎来三年内第五次大选之时。拜登不但将与以色列总理拉皮德会晤,也将与前总理、反对派领导人内塔尼亚胡碰面。拜登将近距离观察以色列政局变化,并进行“摸底”。

其二,能否延续特朗普时期《亚伯拉罕协议》(即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协议)的势头,推动以色列和沙特建立外交关系。舆论认为,拜登此访期间以色列可能不会宣布与沙特关系正常化,但关系正常化的路线图正在逐步成形,可能通过开设航班等渐进过程,为最终目标铺路。此外,美方有意敲定将红海蒂朗、塞纳菲尔两岛主权从埃及转移至沙特事宜,也将成为推动以沙关系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其三,如何回应以色列对地区安全的关切,在伊朗问题上安抚盟友。日前,美国参众两院公布一项意在围堵伊朗的防务法案,提议五角大楼与以色列合作,将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6个海合会成员国的防空系统与埃及、约旦和伊拉克的防空系统进行整合,强化对伊威慑。

丁隆指出,这一军事合作机制首次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框定”在一起,是一大突破,但该机制尚未发展成类似北约的军事同盟,也不太可能出现“集体防御”,因此或更多侧重于情报共享。从这点来说,美国借这一机制安抚以色列的意味更浓。

对沙特“嘴硬”又讨好

在拜登此访第二站——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他将会晤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强调支持“两国方案”,恢复美巴关系。

李绍先认为,拜登在这一站主要以“摆姿态”为主,虚多实少。拜登会声称坚持巴以和平进程,但考虑到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眼下以色列政局变化又使巴以和谈遥遥无期,预计巴以问题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看点在于,美国能否恢复对巴勒斯坦的援助,以及重开驻耶路撒冷总领事馆。

在此访最后一站沙特,国际媒体最为关注的是拜登将会晤沙特王储小萨勒曼。

此前,由于美方认定小萨勒曼是卡舒吉谋杀事件幕后策划者,拜登一度刻意回避与小萨勒曼的接触。眼下,油价接近每桶105美元、美国国内通胀居高,拜登也不得不妥协,对沙特采取更传统和务实的政策。尽管他在《华盛顿邮报》上依然嘴硬,称与王储会面时会关注人权问题,但他心里想的却是讨好。

另一场“大戏”是在沙特海滨城市吉达上演的海合会领导人会议。美国国务院透露,拜登与会主要任务是维持也门停火,并就威慑伊朗协调各方立场。“尽管拜登致力于恢复伊核协议,但在他眼中,伊朗仍是中东地区的刺头。”李绍先说。为此,美国需要巩固在该地区的盟友基本盘,扩大影响力以牵制伊朗。

或将面临多重障碍

拜登此行能否取得实效?李绍先指出,拜登实现几大目标存在障碍。

第一,沙特的剩余产能已经所剩无几,即便满足拜登要求,百分百开足马力,也难以填补因制裁俄罗斯导致的国际原油供应缺口。更何况,沙特等中东国家意识到,“欧佩克”与“欧佩克+”合作机制对于维护产油国利益、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是极为有效的,它们不会从根本上破坏这一机制。

第二,美国针对伊朗打造“中东小北约”的图谋,引起地区国家警惕。李绍先说,事实上,除了以色列和巴林等个别国家,大部分中东国家不愿意把对抗伊朗放到突出位置。引发新的安全担忧只会损害地区共同安全。

第三,在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建交方面,美国能否顺风顺水也要打个问号。“一个核心矛盾在于,以色列在对待巴勒斯坦问题上态度强硬,将制约特拉维夫与阿拉伯国家推进关系的进程。虽然不少阿拉伯国家在推进对以关系,但都需顾及民意。”

第四,拜登兜售“中国威胁”的图谋也不会成功。中东国家长期以来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中国主张以发展促和平、助推中东地区安全构建,已获得地区国家广泛欢迎。而随着美国抽身中东事务,中东国家“向东看”“向东走”更成为一股潮流。

丁隆认为,首先,沙特等地区国家的战略自信心、战略自主性大幅提升,在全球油价高涨、能源短缺的背景下,有了同美国叫板的底气。其次,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后,地区盟友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信心发生动摇,比如沙特、阿联酋多次遭到也门胡塞武装无人机袭击,美国回应力度却令人失望。再次,一段时间以来,中东国家利益更趋多元化,掀起一波“和解潮”,中东地缘政治新格局初现端倪。它们对俄乌冲突的态度也比较超然,没有随美国起舞。这些国家更寄望于地区稳定发展。最后,对于美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虚情假意,中东国家也是心知肚明。

“拜登的访问,与其说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一个动荡地区的战略转变,不如说反映了美国政府在短期危机管理方面的努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拜登会到访一个充满问题的地区,一个对美国持久力量和稳定投入怀有警惕的地区。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