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事评论
解放日报:破解叙利亚难题,更多中东国家寄望中国
发布时间: 2018-05-18 浏览次数: 126

“我去过叙利亚几次,那里满目疮痍,楼房和街道被炸得一塌糊涂,许多古迹都被破坏了。”说到惨遭兵燹的叙利亚,中国叙利亚问题特使解晓岩语气沉重,难掩痛惜之情。

绵延8年的叙利亚战火至今未熄,“和平之路”究竟何在?近日,解晓岩特使在沪出席“叙利亚问题的出路与前景”国际研讨会时接受本报专访,分享了他的思考。

解决危机:从四件“易”事做起

解晓岩的两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军事手段已被证明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制造更多杀戮和仇恨,对解决叙危机没有任何帮助”,“要坚持政治解决大方向,牢牢抓住政治解决的牛鼻子”。

不过,在现实操作层面,政治解决进程依然举步维艰。该如何看待这一落差?

对记者提出的疑惑,解晓岩的回答却给人一丝鼓舞。他说,必须看到,从数轮联合国日内瓦和谈到索契对话再到阿斯塔纳和谈,政治解决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停火协议、设四个冲突降级区、同意讨论四个议题(组成过渡权力机构、修改宪法、选举和反恐)、决定成立宪法委员会等。“所以,要两面看问题,既要看到面临的挑战,也要看到阶段性进步。”

对于如何解决叙利亚危机,解晓岩有他的心得,那就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他告诉记者,可以先从四件相对来说的“易”事入手。

第一件事:真正全面执行停火协议,让冲突降级区的协议得到落实,此事有紧迫性,只要各方有充分政治意愿,可以做也能够做。

第二件事:在组成宪法委员会一事上应尽快推进,取得实质进展。

第三件事:国际社会应形成合力反恐。而且,国际上对于反恐应有统一标准,所有被联合国安理会列名的恐怖组织,都应坚决打击,不该有选择性。

第四件事:关注人道主义危机。由于战事未停,当前,国际社会应考虑提供更多人道主义援助,比如急需的物资,保证难民和无家可归者的基本生存。

劝和促谈:中国两边都能说上话

解晓岩说,担任特使两年多来,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中东地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这不是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为何这些国家如此信任中国?解晓岩的一句话可以作为最佳诠释,“在叙问题上,中国没有私利,只有公心”。

“中国政策目标和工作焦点就是劝和促谈,这是中国扮演的最主要角色。”解晓岩说。

中国最高领导人会在不同场合(比如借访问的机会)、通过不同渠道、形式(电话、口信)做各方工作,传递政治解决的立场主张。

在劝和促谈上,中国有着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比如与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中国两边都能说上话。

在安理会场合,中国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维护安理会的团结,中国尽量弥合分歧,推动安理会形成共识。又如中国促成了十多个涉叙问题决议草案。解晓岩特别提到,在涉叙草案上,中国动用了6次否决权。在安理会,中国总是慎用否决权,前后也仅行使过十几次,但涉叙问题占6次。“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主张,任何决议草案不能出现动武字眼,不能要求政权更迭。那些可能导致局势恶化的决议草案,中国也不会赞成。”

中国智慧:综合治理,去病除根

而在劝和促谈背后,蕴藏的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思路。

解晓岩说,中国智慧体现在四个层次:第一,“和为贵”。这是中国应对叙危机的总体思路。这意味着不管各方分歧有多深,都要坐下来谈,去实现和解。第二,奉守天道。在国际关系和外交领域,“天道”就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是国际关系准则,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第三,和合共处。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但完全可以和而不同。第四,标本兼治。西方外交的思路就像西医思维“quick fix”(除去病灶,快速治疗),而中国外交却如中医思维,讲究综合治理,去病除根。

面对叙利亚问题的诡谲多变,中国总会“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倡议”——自2012年以来已先后提出“六点主张”“四点倡议”“五个坚持”和“四步走”等思路和举措。那么,在当前叙局势骤然趋紧的情势下,中国又会在哪些方面着重用力?

解晓岩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会在几件事上下力气。首先,不能让政治谈判势头失势。联合国日内瓦和谈自去年12月起就中断至今,何时重启似乎遥遥无期。“我问过联合国秘书长叙利亚问题特使德米斯图拉,他表示现在重启对话时机还不成熟。”解晓岩说,中方希望为下一轮和谈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其次是反恐。IS虽被击败,但恐怖组织“支持阵线”“东伊运”仍躲在叙北部,应继续打击。

此外,还有人道救援与战后重建。解晓岩说,中国已提供多批次人道援助,包括各类物资和现汇援助。除了创造实物层面的“硬环境”,中国现在还用心建设精神层面的“软环境”,比如为叙利亚提供教育培训。近日,以发展重建为主题的叙利亚研修班在上海结业,为叙战后重建培养人才,这也是首次尝试,以后还会继续。

在解晓岩看来,解决人道危机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经济层面的民生重建,修路修桥,恢复基础设施;一个是社会层面的民心重建。“这是一个撕裂的社会,要想办法把叙利亚人民遭受的心灵创伤逐渐抚平。”教育培训属于民心重建的内容。

“中国为解决叙利亚问题提供的思路措施未必会立刻见效,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哲学智慧、解决危机的思路会被证明是正确有效的。”

(记者:廖勤、李雪)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