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的京郊大地,寒风刺骨。然而,坐落在北京大兴区的新华网会议大厅内却暖意融融,气氛热烈,新华网第三届“纵论天下”2012国际问题研讨会在这里举行。2012年1月16日,来自中国社会各界的30位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学者相聚于此,围绕当前的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及总体趋向、中国如何有效应对,以及世界经济、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等一些重要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无论是嘉宾们的精彩演讲与点评,还是他们与在场记者编辑间的亲密互动,使会场不时爆发掌声和笑声。
鉴于出席本届研讨会的嘉宾人数多、演讲内容丰富,本网先简要摘编他们演讲发言中的部分精彩话语,主要集纳为三部分,今天开始展示第一部分,所有嘉宾们的演讲文本本网随后陆续展示,敬请关注。(更多内容请查看研讨会专题页面)
当前国际热点地区局势的主要特点及走向
关于世界局势,与会嘉宾在演讲发言或点评中普遍认为,当今世界局势总体上呈现出复杂多变、险恶难料的态势。尽管“柏林墙”倒塌、苏联垮台、东欧巨变早已成为历史,但西方国家特别是少数西方大国坚持“冷战思维”的固定模式一直未变,至今依然如故。近年来,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不仅先前中东地区的严重动荡乱局未见消停迹象,而且亚太地区的政治舞台忽又风云骤起,安全局势急剧下滑。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局势,新华社原副社长高秋福指出,近十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历史性的变化。一是西方国家遭受一系列的恐怖主义威胁、战争的威胁,金融危机、经济疲软等一系列问题,西方国家自视为优秀的价值观受到动摇,西方中心论也开始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一大批新兴国家群体性的崛起,特别是中国崛起,使世界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西方有人说,世界的中心开始由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由北方转向南方,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重大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反应。
中国军事科学院教授、少将黄星认为,当今世界进入了动荡转折的新周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全球经历大选年。2012这一年中,50多个国家的领导层更替,带来大面积的内政外交政策调整和国际博弈中的不确定性。二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深度演化。以美国为首、由西方世界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无限扩张与社会需求有限的矛盾,进而前所未有地加剧了世界范围内收入和财产占有的两极分化,强化着霸权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安全与发展主权的绑架。三是贫穷风暴到来。不同国别、民族、区域和人种、肤色,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长尾曲线”和“马太效应”,导致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四是西方三大危机蔓延恶化。五是各种矛盾聚集、叠加、多变。国际安全环境最突出的阶段性特征,是各种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危机、挑战和矛盾,多元交织、内外互动,爆发突然、传递迅速,连带广泛、后果严重,往往出人意料,甚至很快导致国家政权的更叠和地区格局的变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少将杨毅在论及有关当前安全格局的主要特征时强调,在各种战略力量和影响力变化当中,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显现出了不平衡现象:经济领域是“东兴西衰”,但在安全领域,格局依然是“西强东弱”。尽管西方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军事优势还在部分强化对国际安全事务的主导权。他并列举了有关这些不平衡现象的9个特点。
在论述有关当代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趋势问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少将彭光谦在发言中指出,演变已显现成四大趋势:一是美国单极霸权相对衰落与国际多极均衡格局加速形成的趋势;二是伊斯兰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日益觉醒与回归的趋势;三是欧洲在艰难曲折中缓慢走向“联邦国家化”的趋势;四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趋势。
关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美国问题专家倪峰认为,如果观察从2009年7月希拉里第一次重返亚太到现在已经3年多了。这3年多美国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亚洲地区这在对外史上是第一次,以前从来没有过,把亚洲作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点应该说这是第一次;第二,这次的重返表现除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在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经济各个领域是齐头并进的,而不是突出一个,有一种很强的全面性;第三,原来美国重返亚洲基本上有一套路径依赖,基本上每次美国人一讲重视亚洲基本上的举措就是加强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建立的双边同盟体系,这是传统的路径。但这次重返有传统的路径也开发出了新的路径。传统路径就是加强双边同盟体系,美日、美韩、美澳、美非,同时还要开拓新的路径,比如改善和东盟的关系,在缅甸问题上实现突破,这是一种开发新路径的特点,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日本问题专家杨伯江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内继续推进该国战略重心东移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有深远的动因,这个动因在他的第二任期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所以持续下去没有问题。他还注意到一个问题,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战略调整本身较之第一任期面临着三个调整,这三个调整就如同战略重心东移有两个另外的别称一样,有叫战略重心东移的,也有叫重返亚洲的,还有叫再平衡的。他认为有三个平衡:一是地区之间的平衡;二是次区域之间的平衡;三是领域之间的平衡。这是奥巴马面临的三个问题,其他地区的牵制导致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无法集中精力真正实现东移。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少将赵天民在发言时指出,必须明确一点,美国战略调整是对中国的遏制。作为全球发展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关注点和着力点,美国的行为有国内危机的困扰,更是担心霸主地位的失衡的心态。这是一个简单的客观事实,中国一方面不必要大惊小怪,同时也要高度警觉。
在题为《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亚太的中东因素》的发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殷罡认为,奥巴马、希拉里多次说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提出了西进的问题。美国这次外交政策调整,是美国历史上非常大的一次调整。
有关中东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表示,第一,美国战略重心是不是已经东移了?现在还存在着争议,有很多不同观点。为什么会有这种争论?就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会受到很多干扰和牵绊,主要就是在中东。当前很重要一个牵绊就是“基地”组织可能复活或者形成新的策源地。如果美国本土再发生一次类似“9•11”事件或者十分之一的“9•11”事件,对美国而言都是非常可怕的。这也就是,拉登也已***了,但美国从来没有说反恐结束。而现在中东日渐成为“基地”新的策源地,到处都是雏形。第二,最近一两年出现的,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实质性地恶化。大家都知道,美国中东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以色列的安全,这是不容讨论的。历届美国政府都是如此。第三,伊朗发展核的步伐仍在不断深入发展。第四,伊拉克战争的成果可能付之东流。现在大家都知道,伊拉克实际上已一分为三。前不久,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公然与中央政府兵戎相见。第五,阿拉伯世界大变局引起美国在中东的盟国朋友化、政治伊斯兰化的趋势。正是这样一些牵绊,对美国构成了相当的困扰。这也是大家所说的美国在东张西望,又要东移,西边又不稳。
他分析认为,虽然美国声称其战略东移,但它没有离开中东,也不会离开中东。所以不会存在美国离开中东,中国去填补的问题。美国什么时候离开中东?不知道,中东是大国的坟墓,什么时候埋葬了美国?人们不确定,将拭目以待。中东这个地方不是美国说抛弃就能抛弃,说离开就能离开的。除非它不是超级大国,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美国迄今为止根本就没有离开。这也是为什么中东是它最大的牵拌。它声称,到2020年,它将把其军事力量包括海军力量的60%放在太平洋,但至今70%可能还在大西洋、地中海和波斯湾。这是美国的重点。
谈及美国重返亚太问题,日本问题自然十分凸显。对此,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说,对日本问题的第一个看法是,这次大选表明日本右倾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自民党,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在自民党内当年温和的力量、主张日中友好的力量现在已经大大削弱,原来日本的田中派、大平派都不复存在,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是田中角荣的女儿,一个是大平派的传人在这次大选中纷纷落选,基本上是安倍派掌握自民党的主导权,民主党几经分裂现在下台了,但是在钓鱼岛领土争端上,最后铸成大错导致自己下台也是很遗憾的。其他一些过去左翼或者中左力量,这次也是势力大为削弱。所以整个日本政府倾向,包括在竞选过程中的思考围绕钓鱼岛保障问题鹰派地位占第一位。所以他认为,从大趋势来看中日关系的改善,就是日本政治右倾化越发展,中日政治关系损害越大。第二个看法是,安倍晋三执政后,在2013年执政前安倍手中有改善中日关系的机会,从侧面考虑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首先,钓鱼岛争端不是他引起的,至少不是他决定购岛的,但是至少他上台不会改变野田内阁的错误决定。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焕利说,日本国会众议院刚刚举行了选举,在这个选举当中日本自民党获得了意料之外的大胜。这个大胜是自民党时隔3年零3个月重新又回到执政党的地位,同时使自民党6年前的首相安倍晋三再次当选首相。大家都知道,在这次大选当中,日本的各个政党,包括日本过去左派的社民党等它们都毫无例外地拿出了最右翼的观点来表演和竞选。自民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获胜的。在中日之间产生钓鱼岛争端之后,日本自民党获得了大胜。这预示着新的自民党政权会是一个右翼的政权,这是毫无疑问的。战后,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也就是这个自民党在长期执政中,不断地对中日关系制造麻烦。日本自民党又要重新上台了,那么自民党政权的走向是什么?自民党政权是一个右翼的政权,这首先表现在安倍晋三本人。这次自民党回来是强势的上台,这个强势的上台,就预示着它要进一步追随美国,借助美国的战略工具围堵中国,同时要从中国获得最大的经济贸易利益。这就是它将来的走向。有人会说,6年前也正是这个安倍曾经上台后首访中国,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但是他认为6年后的日本已经不是当年的情况了,6年后的安倍也不是当年的安倍那个情况了。现在安倍很强势,自民党也有点得意忘形,所以未来的走向不容乐观。所以,这是日本下一届政权走向的问题。
有关朝鲜半岛局势,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浩荣说,今年朝鲜半岛的特点就是,一方上台的金正恩刚刚接任一年,另一方李明博马上就要下台了。朝鲜半岛局势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先看朝鲜,朝鲜的情况是金正恩上台一年,总的来说接班还是平稳、顺利的,他坚持了他的父亲提出的先军思想,从掌控军队入手稳定了局面;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同时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领导者(80后),他也显示了他的亲民和爱民的形象。从总体来说,金正恩这一年是比较顺利,没有人担心的那种大的动荡和大的风暴。但朝鲜现在仍面临着经济与对外关系两个问题。再看看韩国,李明博政府马上要下台了。他认为,韩国对朝政策到现在为止是非常失败的。李明博这一年来为了在最后一年证明自己的正确,他的强硬政策有增无减:一是不断对朝鲜进行挑衅和威胁,坚持对朝的制裁引起了朝鲜的强烈反应,也引起了双方的口水战;二是不断进行军事演习,规模大、频度高,这一年基本没有停过,加剧了半岛的紧张局势;三是不断加强刺激朝鲜的言论,尤其是在金正日逝世的时候;四是不断抹黑朝鲜强迫朝鲜开放,最后也会适得其反。所以现在朝韩都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过的情况。这种新的情况也证明朝韩关系现在正处于非常脆弱的关系。造成这种状态,其中当然有外部美国重返亚太的原因,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需要在东北亚制造一定程度的可控紧张,需要借助韩国、日本的力量。因此,美国加强了同韩国、日本的同盟关系,而且韩国和日本也在积极配合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实际上李明博的强硬战略就是在客观上配合了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他认为,朝鲜坚决反击李明博的强硬战略,甚至不和他打交道。虽然他的战略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朝鲜半岛局势,但也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反击。对于2013年的朝鲜半岛局势,高浩荣表示,他既不悲观也不乐观。
(记者 朱永磊 姚斯彦 雷东瑞)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