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
方长明:《同盟的背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初期英美在埃及的博弈》
发布时间: 2014-05-01 浏览次数: 59

出版信息

书名:同盟的背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初期英美在埃及的博弈

作者:方长明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1

页数:160

ISBN9787560999722

内容简介

关于英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瓦解的研究是史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衰退,英国也开始进入一种收缩状态,英帝国逐步走向瓦解。因为英帝国范围之大,帝国史涵盖内容之广,故而在帝国史的研究领域内又繁衍出许多以特定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其中中东地区因为其重要性而备受关注。

具体到埃及而言,其对英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苏伊士运河被称为是“大英帝国的生命线”,英国为确保能顺利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印度于1882年开始了对埃及的“暂时”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趁机将埃及纳为英国的“保护国”,战争结束后,在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压力下,于1922年给予埃及名义上的独立。到三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欧洲局势的紧张以及意大利向非洲的入侵,英埃于1936年签订条约,再次确认埃及的独立地位,但与此同时给予了英国在埃及驻军等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向英国显示出埃及在世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英国本土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丘吉尔毅然决定抽出大量资源补给埃及。在战争进程中,当英国发现埃及的亲轴心国倾向威胁到英国的军事行动时,断然采取行动发动政变稳定住英国在埃及的基地。

那么,埃及对于英国是如此的重要,英国为什么会最终放弃埃及呢?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英国实力的衰退以及埃及民族主义要求成为研究的重点。英国实力的衰退使英国无力应对埃及的民族主义要求,只得做出妥协,而埃及政府在面临国内民众强烈要求并熟知英国实力下降的情况下,不愿向英国做出任何妥协,最终英国同意从埃及撤军,经过数年谈判,双方于1954年签订条约。

然而,在英埃关系中,学者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美国。而事实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对于英国从埃及的撤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在英国势力逐渐从中东衰退时伴随着的是美国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这也不禁使人们思考英国影响力的衰退与美国影响力的上升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从美国的战时外交文件来看,美国也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鉴于美国外交政策对于英国的重大影响,对此进行全面分析,不仅能还原历史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对英美特殊关系的一次剖析。在同盟的背后,两国也存在着复杂的斗争。此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解决美国外交出现的这种断层现象。同时证明,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始终是驱动一个国家政策的最根本性因素。此外,中东作为重要的石油资源和军事战略要地,对这个地区的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也显得非常必要。

作者简介

方长明,男,1982年生,历史学博士,讲师,现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12010年,先后获武汉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中东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美与埃及的关系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在埃及的地位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在埃及的利益

小结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英美在埃及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 英国在埃及地位的动摇、回应与结果

第二节 美国进入埃及及其与英国的竞争

小结

第三章 战争后期到战后初期的美国对埃政策规划及其对英埃谈判的回应

第一节 战争后期到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埃及政策的规划

第二节 英埃谈判与美国的政策

小结

第四章 冷战爆发美国对英埃政策的调整与困境

第一节 冷战爆发与英美对埃及政策的协调

第二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与美国中东政策的窘境

小结

第五章 埃及严峻形势与美国一揽子计划的提出

第一节 解决英埃冲突的新途径

第二节 美国对埃及政策的转变

小结

第六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与英埃协议的签署

第一节 英埃谈判及其失败

第二节 杜勒斯访问中东与美国中东防御政策的调整

小结

第七章 综述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