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孙海潮:巴黎加沙人道会议成果及中东局势发展
发布时间: 2023-11-13 浏览次数: 10

法国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实现巴以和平提出方案,展示平衡的巴以政策,同时平息外界批评。但由于以军事行动升级,会议落实不易。巴以冲突后,西方区别对待俄罗斯和以色列的两面作法备受质疑,引发众怒。同时,美军加强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和行动,意在威慑有关方面不要妄动,防止冲突外溢,但这可能适得其反。军事形势加上地区各国民众激昂的情绪,中东随时可能爆发更大冲突。

119日,马克龙总统在爱丽舍宫主持巴黎和平论坛框架下的支援加沙平民国际人道主义会议。马克龙要求尽速实现人道主义暂停,为必不可少的停战预做准备。反恐不能牺牲平民平民应该受到保护,不容谈判,迫在眉睫。马克龙宣布法国对加沙的人道援助由2000万欧元增至1亿欧元,各方承诺的援助总额已超过10亿欧元,大部分将纳入联合国对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民众的援助计划。由于承诺能否兑现尚难预料,马克龙呼吁各方增加援助额度。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称,欧盟向加沙的人道援助增加2500万欧元,达到1亿欧元。联合国预计2023年年底前需要12亿美元。塞浦路斯总统赫里斯托祖利季斯介绍了与马克龙共同商定的建立海上人道走廊计划。巴勒斯坦总理埃什塔耶说:多少巴勒斯坦人被杀后战争才会停止?30天杀害一万人还不够吗

会议的主旨是为加沙进行人道筹款,以便提供食物、医疗设备及燃料等具体帮助,但以色列已表示不允许燃料进入加沙,问题很复杂。巴以冲突引发的对立情绪从未如此强烈,全球范围内的反犹抗议活动从未如此激烈,两大营垒的立场从未如此分明。“加沙已成一片瓦砾,世界则是一地碎石”。

法国媒体指出,马克龙倡议并主持本次会议的初衷,是通过评估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形势,“动员各方就加沙平民的紧急需求做出回应”,显示法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执行平衡政策。107日巴以冲突以来,法国军机经埃及向加沙提供了17吨人道物资,近期还将派出两架军机运送37吨物资,由埃及红心月会转运加沙。

爱丽舍宫会议虽然公布了对加沙人道援助的数额和计划,但落实极难。会议提出了对加沙人道援助的极端紧迫性,马克龙要求全面停火并提供财政援助,已与以前的立场发生重大变化。但必须承认,加沙民众一直依靠国际援助生活,每年需10多亿欧元的外来援助。冲突发生后,这一额度已远远不够。107日冲突以来,共有700辆卡车经由拉法口岸进入加沙,这仅是冲突前两天的数量。拉法口岸名义上由埃及红心月会管理,暗中则由以色列操控。现在,人道紧急援助物资只能滴管式通过海关。实现停火和快速通关,是对加沙实施人道救援的两个先决条件。

19676天战争后,戴高乐执行亲巴勒斯坦的政策。希拉克也被看作是阿拉伯人民的朋友。这一政策自萨科齐时期开始逐渐软化,奥朗德和马克龙继承了这一政策。阿拉伯国家批评法国的政策更倾向于以色列。法国前驻耶路撒冷总领事让··格利尼亚斯蒂(Jean deGliniasty)认为,法国召开本次会议和向加沙提供人道援助也有外交考虑,表明法国认识到巴勒斯坦平民的苦难,为实现巴以和平提出方案,展示平衡的巴以政策,借以平息外界的批评。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布朗皮韦和马克龙总统访以期间,先后表示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组建反对哈马斯的地区或国际联盟”,内政部发布亲巴勒斯坦游行禁令,遭到反对党和阿拉伯舆论的批评。突尼斯抗议队伍的口号是“法国,部分人人权的国度”。不只是阿拉伯舆论批评法国属于西方阵营,默认以色列多年来扩建定居点(殖民地化)和阻止巴以和平进程,“全球南方”多数国家也持相同观点。法国必须在外交上有所作为。

113日,法国在加沙文化中心和法新社办公室遭到轰炸,法国表示不理解和震惊,并要求以方做出合理解释。截止至116日,联合国加沙难民救助助人员中88人死于以色列轰炸,是联合国机构在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法国谴责对联合国驻加沙机构及人道援助人员进行轰炸。

法媒指出,以色列极右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散布对巴勒斯坦民族的极端仇恨和愤怒来争取选票。内塔尼亚胡吸收入阁的极右翼部长不断发表极端言论,甚至公开提出对加沙动用核武器,声称无差别轰炸后的加沙北部风景“从未如此美丽”,“必须把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全部赶走,赶往何处并不重要”,这些观点并非偶然。如此狂妄的言论竟然还能登堂入室,既说明以色列拥有核武器,也说明长期以来极右翼思想对以色列政策的巨大影响。由于内塔尼亚胡依靠极右政党支持才得以执政,导致极端思潮如此泛滥,以现政府只能执行更加强硬的政策。极端思潮对以色列的国际形象极为不利,对以色列与有关国家的关系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对美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阿拉伯国家集体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布林肯中东之行受到冷遇。美国撤换内塔尼亚胡的计划已提上日程。

法国24小时电视台制作的专题节目和专场讨论显示,以军在加沙的大屠杀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在约旦河西岸的暴力行为虽稍逊于加沙,仍极为血腥。10月正是橄榄的采摘季节,以色列定居点的犹太人与巴勒斯坦居民的争执较往年更加激烈,犹太人已射杀了多名在自己土地上采摘橄榄的巴勒斯坦农民,要把他们赶出祖居的土地。

巴以冲突后,西方区别对待的两面作法(deux poidsdeux mesures)备受质疑。西方对俄进行最严厉制裁,却对以色列侵犯人权的行为视而不见。法国两大报纸《费加罗报》和《世界报》均指出这一问题。法媒还指出,以军对加沙地带的无差别轰炸导致大量平民伤亡,以国内民意一边倒支持政府之后,已开始对轰炸平民的残酷性及人质的安全提出质疑,民意与政府战略的分歧出现鸿沟。虽然官媒屏蔽反对意见,但远不足以掩盖民意的分裂,与以往战时一致对外的情况已大不同。

法媒报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驻纽约办公室主任克雷格·莫克希伯(Craig Mokhiber)10月底辞职,原因是以色列在我们眼皮底下对加沙种族灭绝式轰炸,以及西方各国政府共谋。莫克希伯在辞职信中写道:种族灭绝概念经常被政治滥用,目前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大规模屠杀,植根于种族主义殖民定居者的意识形态。完全是因为他们的阿拉伯人身份,持续数十年来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迫害和清洗,却没有任何质疑或辩论的空间不只是西方政府没有履行对日内瓦公约的义务,还为以色列暴行提供武器和情报以及政治与外交庇护。辞职信被西方媒体屏蔽,但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莫克希伯是美国人,另一个因反对以色列杀害加沙平民而辞职的美国人是在国务院军事办公室负责向以色列输送军火的乔希·保罗(Josh Paul),因对经手的军火用于杀害平民和对中东和平前景失望挂冠而去。保罗说,在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时还有过争论,对以色列则却有求必应,他从良心上过不去。

2003年在安理会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而声名大噪的前外长德维尔潘在电视采访中说:自卫权不是无限度报复权。对一国人民所犯的罪行必须由某些人承担集体责任。以色列选择滥用武力,但武力和报复不能保证国家安全。滥杀无辜导致更多的恐怖主义。以色列的做法与初衷完全相反,必须改变这种行径。内塔尼亚胡就是不让巴勒斯坦问题得到政治解决。20年来的反恐战争都是有始无终,冲突还在继续。历史上的反恐战争从未胜利过,武力和报复解决不了问题。内塔尼亚胡的自杀政策将使以色列身陷重围。以色列目前奉行最糟糕的政策历史的创伤正在苏醒

法国知名战略学家、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帕斯卡尔·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在电视台节目中说,以色列可以摧毁哈马斯的机构,杀死很多哈马斯成员,但形势将会如何发展?巴勒斯坦问题得不到政治解决,还将会有更加激进的组织出现。没有政治目标的军事行动没有任何意义。

各方对巴以战事扩大的前景深感担忧。联合国负责人道事务的副秘书长马丁·格里菲斯在爱丽舍宫会议上说:“战争随时可能扩大到整个地区”。法国战略学者里古莱—罗兹(Rigoulet-Roze)发表文章:除胡塞武装外,还有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亲伊朗民兵、伊拉克反美武装以及反以的阿拉伯抵抗阵线。美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基地多次受袭,战争扩大与升级的危险逻辑业已形成。形势已发生新变化一旦战事扩大至红海,就看红海警察的美国如何控制形势了

另一战略学者潘弗尔德(Robert Geist Pinfold)认为,美军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和军事行动,意在威慑有关方面不要轻举妄动,既防止美军基地受到攻击,又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加沙地带。但可能适得其反,激发更大的反美情绪。军事形势加上地区各国民众激昂的情绪,中东随时可能爆炸。截止目前,美国的威慑战略未起到应有作用。中东局势逐渐升温,这才是最危险的

巴以冲突在欧洲引发强烈的反犹情绪,反犹事件防不胜防。法德英等国都加强了对犹太人的保护。德国的犹太社团已取消一切活动,许多人已不敢公开自己的犹太身份。

2003214日,德维尔潘外长奉希拉克总统之命,在安理会义正辞严地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被舆论称为赢得荣耀的一刻钟。现在,他以专家身份对以色列(暗含美国)发出的警告,仍然是振聋发聩的。

来源:国际网

(孙海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