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联合早报:从巴勒斯坦到太平洋
发布时间: 2012-12-06 浏览次数: 14

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提升巴勒斯坦联合国地位为“观察员国”,以及以色列政府予以报复,决定在耶路撒冷东城和约旦河西岸大规模扩建殖民点,再次彰显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主要悖论:一面是尽力把国际战略重点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一面是继续花费巨大的国家实力资源,尤其是道德权威资本,为以色列维持中东霸权地位“买单”。

联合国大会一边倒的投票,迫使华盛顿启动美国的事实托管地——太平洋上的几个蕞尔岛国出面支持以色列,占了国际反对票数的一半,甚至成为美国媒体自嘲的题材。

尤其醒目的,是出于反犹主义历史罪孽而对以色列负有道德义务的欧洲,这次被迫与华盛顿分道扬镳。连因为纳粹种族***行而不得不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德国,这次也与英国一起弃权。在内坦尼亚胡总理决定大举扩建殖民点之后,弃权的英国政府与投票支持巴勒斯坦的法国同样召见以色列大使表示反对,显示欧洲对以色列的态度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

法国目前的有关转变,与有犹太血统的萨尔科奇总统败选,而执政的社会党需要少数民族选票不无关系。但是从长远角度,欧洲的态度变化,一是内部穆斯林人口增长的压力,二是因为犹太势力支配的英语传媒对欧洲大陆未免鞭长莫及,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在中东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毕竟市场有限。加上经济实力不断衰落,国际道义日益成为欧洲施展国际影响的基石。

几乎毫无现代军事实力可言的巴勒斯坦“入联”,对以色列的最大威胁,也正是在国际道义层次。具体而言便是巴勒斯坦可以借此加入其他联合国机构,尤其是国际刑事法院。而以色列的大量作为,特别是向占领地区殖民和对巴勒斯坦人的“集体惩罚”,都明显违背国际公法和条约,而难免遭到巴方以“战争罪”和“人道罪行”的起诉。届时受到内外民意压力的欧洲各国将会难以继续庇护以色列,使得后者进一步在国际上丧失“合法性”。

这一点也反映了华盛顿继续全力支持以色列的国际道德权威代价。我已经指出:奥巴马对外战略转向的一项算计,便是美国在大中东面对显著的道德权威赤字,而在亚太地区却依然享有巨大的文化软力量优势。但是阿拉伯民主潮流带来的大动荡,和以色列推行的霸权政策,迫使美国继续为此支付巨大的道义和实际代价。驻利比亚大使被杀是个明显实例。如今以色列准备大举扩建殖民点,不仅会使得“两国方案”成为泡影,更是以吞并伊斯兰世界的第三大圣地来挑战全球的穆斯林社会。可以预见美国面对的高昂国际道义代价。

不能不注意到近年来以色列政治的右倾化。欧美传媒因此普遍预计以色列右翼将会赢得明年年初的大选,继续内坦尼亚胡政府的强硬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以色列的这一内政趋向受到苏联瓦解之后百多万原苏联“犹太人”新移民的驱动。这里加上引号是因为许多这些新移民的犹太身份大为可疑,甚至有不少人到了以色列后,冒犹太教大忌而公开食用猪肉。

简而言之,宗教信仰不计,这一大宗移民不仅在短期内解决了以色列面临的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高出生率问题,更因为他们喝共产主义“狼奶”长大,缺乏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理解同情,改变了以色列建国以来欧洲移民把持的中左工党主政传统,而助长了以色列右翼的“铁血”政策。

另一方面,百万前苏联移民也为俄罗斯发展与以色列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展示普京政府的灵活机动。例如在欧美政府普遍谴责俄罗斯执政党在去年杜马选举中舞弊之际,以色列外长却在莫斯科公开赞扬这场选举“既公正又民主”,力挺普京政府。在目前的叙利亚内战中,以色列也不完全遵循华盛顿的唱本,而与莫斯科力阻叙利亚宗教力量崛起具有一定的利益交集。

随着奥巴马政府的战略重点转向太平洋,北京面临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后院”东南亚。除了反省自身的道德权威和文化软力量赤字,北京也可以仿效莫斯科,发掘和利用与以色列的共同利益交集,利用中东乱局来牵制华盛顿的枢轴转向。

回到巴勒斯坦,明眼人都看到,以色列真正的长久威胁,不是什叶派主导的伊朗,而是周边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人。中东和平的关键,在于以色列汲取西方的哲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

(作者:于时语)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