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国际先驱导报:加沙战役成阿拉伯国家关系试金石
发布时间: 2012-12-03 浏览次数: 19

持续8天的加沙冲突于1121日画上句号。

截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军事行动结束,以色列空袭了加沙境内的约1500个目标,造成了13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100多人受伤。

不少评论家把这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和2008年的“铸铅”行动相提并论,但是和当年的军事行动相比,以色列明显要克制很多以色列此次虽重兵集结,但引而不发,最终也没有向加沙派出地面作战部队,并且空袭的力度比2008年小很多,冲突只持续数日就鸣金收兵了,真可谓是“见好就收”。究其原因,这与“阿拉伯变局”后以色列和加沙地区周边环境的悄然变化不无关系。

就在以色列宣布停火的前一天,阿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率领由13个阿拉伯国家外长和土耳其外长艾哈迈德·达武特奥卢组成的阿盟代表团,通过加沙地带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进入加沙,声援当时正遭到以色列炮火攻击的加沙民众。

这样“步调一致”的举动,在以往的阿拉伯世界中十分罕见。有分析认为,加沙一战,宛若中东新地缘关系“试金石”。此次冲突在画上句号的同时,也为世界画上了一个新的问号:面对以色列,阿拉伯世界会拧成一股绳吗?

内塔尼亚胡充当了有用的敌人

在中东地区,埃及一向是“大佬”之一,亦是此次冲突斡旋中颇为抢眼的一个国家。

穆巴拉克统治时代下的埃及同美国和以色列关系亲密。2008年的冲突中,埃及曾对加沙地区实行封锁和施加压力。如今,以色列和加沙交恶之时,哈马斯领导人甚至可以跑去埃及首都开罗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在4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1114日,以色列宣布对加沙地带发动军事行动,埃及总统穆尔西当天立即下令撤回埃及驻以色列大使,随后又火速派遣埃及总理甘迪勒赴加沙访问。1116日,甘迪勒赴加沙地区访问,此举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当地人民的支持,也是为了给哈马斯进行宣传造势。哈马斯的政治领导人哈立德·迈沙阿勒被包围在聚光灯下,向各国媒体记者描述一个友好对待哈马斯的新埃及。

自“阿拉伯变局”后疏远以色列的国家,绝非埃及一个,拥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海湾小国卡塔尔也在试图拉拢哈马斯。今年1023日,卡塔尔埃米尔在访问加沙期间决定向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用以恢复2008年以色列军事行动对加沙地区造成的损害。而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包括土耳其和突尼斯外长在内的数国外交部长将陆续造访加沙。在1117日举行的阿拉伯外长紧急会议上,阿盟秘书长表示:“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变局"后面临诸多国内问题,但巴勒斯坦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以色列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遭到严重削弱。正如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1118日刊登的题为“胜利的哈马斯”一文中提到的:“阿拉伯变局”已经抵达巴勒斯坦。但与期望的不同,那里没有爆发反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腐败裙带关系的人民起义,也没有人声讨给加沙地带的人们只是带来了战争、死亡和毁灭的哈马斯。“阿拉伯变局”乘着一辆黑色小轿车进入加沙地带:埃及总理下了车,让人把一个流血的孩子放在他怀里,并含着泪水保证和人们团结一致。“加沙发生的事情是对人类的攻击”,以色列可以再次展示力量。它可以用炸弹让人们变得更激进,可以通过修建定居点破坏谈判方案,但阿拉伯世界日益觉醒的自我意识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也将日益加强内塔尼亚胡充当了有用的敌人。

阿拉伯国家之间面和心不和

面对阿拉伯世界如此声势浩大的支持巴勒斯坦人和哈马斯的外交行动,我们不禁要问:阿拉伯世界真的能拧成一股绳对付以色列吗?

1947年以色列建国开始,阿拉伯世界就视这个犹太国家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历经了1947195619671973年四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世界不仅没有把以色列“赶到大海”里去,反而损兵折将,割地求和,至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还有大部分在以色列的占领之下,埃及的西奈半岛也是萨达特总统拼了老命才失而复得。20多个阿拉伯国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拥兵百万,却奈何不得一个腹背受敌,人口只有数百万的弹丸小国以色列,个中原因错综复杂,但追究头号原因,唯有“不团结”这三个字。

在中东这片土地上,上千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各种王朝兴替、教派冲突和殖民侵略,各种文化相互撞击融合。虽然在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泛阿拉伯主义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和。

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这些“前线国家”虽然和以色列几度兵戎相见,但得不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真心实意的支持。海湾各国为了维护王权的统治,素来和打着“阿拉伯复兴”旗帜上台执政的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不睦。叙利亚和伊拉克又因为谁是“阿拉伯复兴党”的嫡传正宗的问题争得你死我活,更不要提上千年来逊尼、什叶两大教派的宿仇恩怨。正是因为这重重矛盾,各种利益冲突,阿拉伯国家之间只是面和心不和,笑嘻嘻地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可以称兄道弟,但是到了真刀真枪的时候,肯拿自己家底出来拼的却不多。在和以色列大半个世纪的斗争中,“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加上冷战当中,美苏英法大国的各种施压和干预,中东各国的领导人们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以色列或者媾和,或者谈判。毕竟,坐稳统治者的位子要比什么都重要,数百万巴勒斯坦人的利益也只有被“高高挂起”。

在历次中东和平会议上,阿拉伯国家只是把口号喊得山响,做的却越来越少,外人看久了,都觉得意兴阑珊。

(记者 刘跃骅)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