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刘 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部主任
袁 征 中国社科院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
杨卫东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余国庆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刘中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魏香镜
实习生 史晓露 苏兆泰 卢丽丽
11年前的9月11日,是一个所有美国人都终身难忘的恐怖日子;11年后的这天,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等4名外交官在班加西的抗议活动中遇袭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悲剧让“9·11”成为一个难以画上的句号。
中国外交部对此感到震惊,并对这一暴力行径表示强烈谴责。中方认为,利比亚执政当局有责任和义务按照《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驻利外交机构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美国一向自诩为“民主灯塔”,然而灯塔所照射之处没有光明和温暖,却换来敌意和仇恨。美国的中东政策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回看此前美国对在阿富汗辱尸、焚经士兵的轻判,美国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是否有过反省?本期南方时事圆桌邀请了五位国际问题专家,就以上疑问为您解读。
原因
■美国 强推民主难得人心 中东政策亟需反省
南方日报: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说“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您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为何未达到目标?
刘中民:这次惨剧说明美国亟需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虽然奥巴马近年有所调整,但难以改变长期以来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形象。根本而言,西方的文化优越感和对其他文化的长期不尊重导致了冲突,美国不仅要在霸权主义上进行反思,也要在文化领域进行反思。
余国庆:美国的中东政策面临一种固有矛盾:它一方面要推动一些国家进行所谓的民主改革,另一方面,在这种民主改革的基础上要植入一种美国式的文化及宗教模式,这必然跟当地的社会信仰和价值观产生冲突。
杨卫东:在小布什执政时期,就想在中东地区进行一轮民主改造,以实现美国的现实利益。奥巴马上台后,希望缓和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但由于在中东反恐的需要,奥巴马还是沿袭了小布什时期一些有争议的中东政策。
袁征:埃及、利比亚甚至叙利亚,即使反对派是依照所谓的“美国模式”上台,也会对自身文化和宗教保持自豪,不能容忍美国在这些方面的误解和不敬。只要美国在中东和平问题上,不调整一味偏袒以色列的立场,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伊斯兰民众的反美情绪就很难得到消解。
刘卿:“阿拉伯之春”发生后,虽然美国没有在军事干涉上直接出头,但仍是背后的始作俑者。其实际结果和效果相同,均分裂了伊斯兰世界。这种中东政策需要反思。
■中东 社会秩序尤待重建 民众寻求宣泄途径
南方日报:据您观察,为什么利比亚、埃及、突尼斯等经历了“阿拉伯之春”的国家,不断爆发反美浪潮及暴力事件?
杨卫东:近年来,这些国家中通过政党形式上台执政的宗教力量,在国内有号召力,能够凝聚民心,它们得势是欧美国家不希望看到的。
刘中民:目前利比亚和埃及都正在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国内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转型期,在重建过程中各种势力包括基地组织势力会趁机渗透,当地极端势力亦会来“搅混水”,这种情况很难保证社会常态化管理。
袁征:美国支持以色列,介入中东,推进霸权主义,使得西亚北非国家的反美情绪一直高涨。这种情绪极易滋生极端的反美组织,也易被极端分子用作凝聚人气,就像一个潜伏的火山,处理不好就会爆发。
余国庆:目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秩序正在重建,民众对改善生活或政治权利的诉求仍然存在,但很难在政治变革中完全实现。因此,在社会秩序发生巨大动荡时期,一些民众很有可能在敏感问题上以极端方式表达。
刘卿:虽然本·拉丹被击毙对恐怖势力造成重创,但俗话说“按下葫芦浮起瓢”,现在一些国家的恐怖分子也在逐渐成长,特别是在突尼斯、利比亚等西亚北非国家,国内的动荡局势为极端分子继续成长提供了土壤。
影响
■内政 外交未成选举焦点 美望阻止事件发酵
南方日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批奥巴马对待此事态度软弱。您认为,此事对美国的选情有何影响?
刘卿:这一突发事件对奥巴马不利。当美国选民面对安全问题时,强硬派会使民众心理和情绪得到安抚。不过,美国大选90%的议题集中在内政问题上,因此对外政策对大选结果的影响非常弱。
杨卫东:如果事件在两星期内平息,对双方选战不会有实质影响。如果此事控制不当,双方民族情绪高涨,那么美国政府会面临巨大压力。
袁征:外交事务在这次选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此事只要不进一步扩大,便不会成为美国大选的一个主要话题。对于奥巴马来说,现在已经进入到竞选的关键阶段,首要是尽快让事件平息下来。
刘中民:从目前双方表态来看,这个事件会作为个案处理,美国力图不让事件放大,以免对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
余国庆:从奥巴马决定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这个发展过程来看,美国也认识到中东事务是比较复杂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可以认为美国战略东移处于动态发展中。
■外交 中东政策更趋谨慎 叙伊问题难有回旋
南方日报:您认为“班加西悲剧”发生后,会促使美国在叙利亚危机、伊核问题等热点中东问题上调整政策吗?
刘卿:这分为两种可能性:如奥巴马连任,他不会因此事影响他一贯的外交思路,会继续沿用柔性或“巧实力”来处理该地区问题;如果罗姆尼当选,因为共和党在国家安全上一向比较敏感,情况或许会有所变化,可能会延续小布什时期对伊斯兰世界的一些做法,总体倾向于强硬。
余国庆:美国至少会该事吸取一些教训,即在中东地区强硬推行某种行为方式,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美国对中东事务,尤其是叙利亚问题,会更加谨慎。不过,美国继续推动叙利亚政权更迭的目标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杨卫东:在这两个月,美国不会大规模介入叙利亚问题。新政府上台后,对叙政策可能会出现更大调整。美国在对伊动武上会更加谨慎。现在美国主要给伊朗施加经济压力。总体来说,美国中东政策的结果往往使其无可奈何,想让这些国家实现“民主化”,但真正上台的政权往往均有反美倾向。
袁征:美国对叙利亚和伊朗政策很难改弦更张,而且回旋余地也很小。在中东和平问题上,无论是罗姆尼还是奥巴马,在各自政党的代表会上,都表示要支持以色列。美国的中东政策并不会因为此事有所改变。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