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信息
书名: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
作者:冀开运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2月1日
页数:277页
ISBN:7519501353,9787519501358
内容简介
杨珊珊、杨兴礼、冀开运、陈俊华、刘苏著的《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是国内第一本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系统研究伊朗的专著。通过深刻的分析、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表论述了伊朗人文地理丰富而广阔的内涵,解读了伊朗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构成、地位以及影响,论证了伊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冀开运,1966年4月生,陕西省洛南县人,西北大学史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理事。2004年8月一2005年6月在伊朗德黑兰大学作访问学者,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作访问学者。先后在《世界历史》《世界民族》《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58篇,主持并完成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译著3部,出版专著7部。杨珊珊,1981年生,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成员。对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各国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主研过多项国际关系,中东历史、地理、教育及妇女问题的级、省部级项目,曾在《世界民族》发表论文《简论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妇女的就业状况》等。杨兴礼,1951年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西南大学教授。曾担任中国中东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常务理事、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第七届理事、西南师大西亚研究所副所长、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等职务,发表的专著主要有:《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2006)、《现代中国与伊朗关系》(2013)等。陈俊华,1973年生,博士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自然地理与教师教育系主任,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理事等。目前主要从事中东地缘政治与经济、伊朗国别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主研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十五重大项目子项目等10余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副主编出版著作3部。刘苏,1983年生,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思想史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的研究。已出版著作《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译著《恋地情结》,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书评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高原为主的地形
第一节 喜马拉雅运动奠定的地质基础
第二节 四周的褶皱山地
第三节 中央盆地和低山
第四节 南北边缘的狭窄平原
第五节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 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一节 风系和风向
第二节 气温和气压
第三节 降水和地表水系
第四节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 中东的世界文明古国
第一节 中东的人口大国
第二节 波斯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第三节 悠久的历史
第四章 伊斯兰政治模式
第一节 当代伊朗政治体制与结构
第二节 伊朗政治体制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三节 伊朗政治体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 当代中东的经济大国
第一节 伊朗经济在中东的地位
第二节 伊朗综合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
第三节 伊朗产业部门地理
第四节 伊朗经济发展的地理基础
第六章 伊朗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 伊斯兰文明在伊朗的萌生与发展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与伊朗伊斯兰文化的关联与特征
第三节 伊朗伊斯兰文化的空间扩展
第七章 国际环境对伊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通道”上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伊斯兰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两伊战争时期的国际环境
第四节 伊朗核问题及伊核协议以来的国际形势
第五节 国际环境带给伊朗的机遇和挑战
第八章 六大人文地理区域
第一节 发展水平最高的首都核心区
第二节 发展水平较高的西部地区
第三节 里海沿岸传统农耕经济地理区
第四节 滞后的南部地区(南部沿海陆海经济地理区)
第五节 发展中的中部地区
第六节 待开发的东部地区
第九章 伊朗与中国合作的人文地理前景
第一节 伊朗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伊朗与中国的利益契合点
第三节 伊朗与中国的合作现状
第四节 伊朗与中国合作的人文地理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